大宋:澶州之战?优势在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5章 臣请陛下北上!

“臣在军营中,最喜读书,四书五经、经史子集读了个遍,但所懂不过‘主辱臣死’四个字,为陛下效死,此乃臣之责也!”

“臣自定州城一路南下,期间天或有七彩霞光或有神鸟而鸣,见者皆惊,直至开封,臣见有云气青色而圜如车盖,此为人主之气,今日见天子,方知真龙之相!”

“臣愿已经满足,再无他求!”

“天人感应”这一套,是中国人的老传统了,自汉代以来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尤其是战乱时候,更需要“祥瑞”,更需要“天命”来鼓舞人心。

刘铭这番话一讲,可是让赵恒心里乐开了花。

人主之气,真龙之相...小子,会说话就多说一点!

寇准面色不善,这小子该不会是个佞臣吧?

他寇某人顶天立地,当初也是拉着太宗袖子,逼天子听自己讲话的狠角色,哪曾为前途谄媚过官家!

王钦若面色也不是很好看。

能穿越七百里带来信件,其中内容还和他脱不了关系,这叫有能力。

嘴巴又甜,懂得以“祥瑞”来讨好圣心,这是体贴领导。

这和自己的政治生态位冲突了啊!

更何况从来只闻“新人胜旧人的”,但从没听说过枯木还能焕发第二春的。

王钦若感受到了危机,即使眼前的年轻人现在连官位都没有。

在这垂拱殿中,除开赵恒以外,唯一能对刘铭报以微笑的就只有刘承规了。

“小伙子,咱家很看好你,有没有兴趣到宫里来做事?”

接着,刘铭话锋一转,说道:“但臣这一路走来,所到之处,辽军暴虐,生民疾苦,连陛下的华盖青云都为之染上一抹血色。”

好家伙,儒家那套以“天人感应”为由规劝君王的方子,竟叫这武夫学了去!

让他学到真家伙了...

寇准不以为意,他一直是个直来直去的性子,想啥说啥,这种拐着弯说话的方法他天然就瞧不上。

但却得了另一位执政的赏识——参知政事王旦。

这就是说话的艺术啊!

你说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得让别人听进去你说了什么。

什么时候,我大宋军中也出了这么一个知礼的“异类”?

王旦有一种感觉:

刘铭不死,日后大宋军队必然会脱胎换骨...

“澶州,开封北大门,天子门户也!以北是战争,是辽人肆虐在我大宋国土,以南是和平,是陛下辛苦守护的秩序和万家灯火!”

“就眼下局势而言,我大宋兵甲充足,士气旺盛,辽贼即便打得再远,也断无灭亡我大宋的可能。”

“因此陛下就更需要北上,告诉天下人,大宋还在,大宋还没放弃抵抗。”

“陛下!澶州城百姓,闻陛下之名则喜,无一不面露希冀之色,因为他们相信:陛下会再一次带领他们将辽人赶出我们的国土!”

“君父!大宋六百万户百姓都在等您做出决策!”

“臣请陛下北上澶州!”

刘铭说话的声音铿锵有力,回荡在垂拱殿上,传进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头颅也不再低着,正视赵恒,内有坚毅之色。

刘铭为民请命,何须低头!

但赵恒的状态...头颅低垂,不与刘铭对视。

是不屑还是不敢?

刘铭胸膛起伏,呼吸急促,虽然那些什么“霞光”啊、“神鸟”啊、“华盖”啊都是他编出来哄赵恒开心的,但他请赵恒北伐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真情流露、字字啼血!

既然他阴差阳错地来到了北宋,那就必须要做点什么。

带来王超的“亲笔信”,让赵恒无后顾之忧的北上,打赢二十万辽军是痴心妄想,但在接下来的谈判中能就能多占一分心理优势!

早一天北上,澶州城就能早一天做好防御准备,跟辽军死磕时就能多一份底气,多占一分战略优势!

刘铭都这么努力了,赵恒却连看都“不敢”看他一眼,未免有些让忠臣寒心...吗?

“君父啊...”赵恒的身体微微发颤,他远比刘铭看起来要激动得多。

赵恒他这个天子看着风光,实际上他过得惨啊!

赵恒本是宋太宗赵光义的第三子,按理来说,这皇位和他半枚铜子的关系都没有。

他本应该在开封过上调戏良家妇女的闲散王爷生活,当然,一开始他也是这么做的。

但当他的大哥元佐疯了,二哥元僖暴毙后,他成了第一顺位继承人,成了中原大地战乱一百多年以来的第一个太子!

压力一下就大了。

而且太宗皇帝的猜忌心又重,竟连自己亲选的太子都容不得,若不是有寇准的保护,他讲不好也要被废。

这也是寇准目无天子,常常对着他骑脸输出,赵恒还能耐着性子,不把他发配到海南去摘椰子的重要原因。

(王钦若也是因为维护赵恒有功才成为了真宗的潜邸近臣,尽享荣宠至今)

到了太宗驾崩,真宗即位那天,明德李皇后又想夺取赵恒的皇位,将其传给已疯的太宗长子元佐。

这样她就有机会去一窥皇宋朝最高的权力...

但被“大事不糊涂”的贤相吕端挫败。

赵恒就在跌跌撞撞中有惊无险地即了位。

但他至道元年(995年)才被册立为太子,至道三年(997年),就登基为帝。

短短两年的太子时间(再加上一年开封府尹),不足以为大宋培养一名合格的继承人。

但赵恒好就好在这一点——他听劝。

他努力地去做好“圣相”李沆的学生,努力去学着如何治国,努力做好一个大宋天子。

但此时的朝堂上,不是三朝元老,就是两朝重臣。(王超是太宗的潜邸旧臣,在赵恒小时候,说不定还摸过他的屁股,给他把过尿)

赵恒登基时虽然已是三十岁的人了,但在一群政治大佬们面前,他还只是个弟弟。

对于这些从龙之臣、几朝元老,赵恒只能“肃然拱揖,不呼姓名,而以官名相称。”(对吕端)

七年、七年!

他赵恒就这样做了七年的“傀儡天子”!

当然,只要这样能大宋富强,他赵恒吃点苦也没什么,这是天子的责任。

但外有辽人频频南眺,刀锋都快抵到了大宋天子的咽喉上,内有寇准这样的“权臣”苦苦相逼,在连安全都保证不了的前提上,强逼他这个天子上前线!

更重要的是他的儿子、他八岁大的继承人、他心灵的寄托——赵祐死了,死在了去年的夏天!

赵恒真的很犹豫,他知晓自己能力不足,北去澶州就是个吉祥物,没有太祖一样能力挽狂澜的军事统帅能力,没有底气率领十万大军挡住三十万人的进攻。

一旦自己没了,大宋就没了...

直到刘铭的到来。

他送来了定州城的消息,更重要的是他请求自己北上澶州。

是请求!

寇准等一干大臣对他都是“强求”,只有刘铭是“请求”!

还有那声“君父”啊...

这时的赵恒,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子,而是大宋所有百姓的“父亲”!

之前都是别人强加给他的责任,只有刘铭的这声“君父”,让赵恒想起了大宋百姓都是他的子民!

既然如此,北上澶州就再也不需要犹豫。

就像父亲保护自己的孩子,不需要能力、不需要理由,只需要殊死一搏!

“朕决意北上澶州,妄议南逃者斩之!”

......................................

赵恒——他本有机会成为汉文帝那样的贤君,但最后成了一个“无奈”的帝王。

宋真宗赵恒,北宋的风评不怎么好,他签了“澶渊之盟”,又去“泰山封禅”,大伙可能都会认为他是一个好大喜功、恬不知耻的皇帝。

但论文治,北宋第一个治世“咸平之治”出现在他的任上;论武功,有羊山大捷,野战大胜辽军,前面用了这么多篇幅描述,大家也应该知道了澶州之战,赵恒和大宋面临的压力有多大。

签订“澶渊之盟”无可厚非。

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以前,赵恒的表现都可圈可点,不说比得上太祖,和太宗扳扳手腕还是可以的。

前期的他真的很像汉文帝,承接了一个不算好的摊子,但积攒一份丰厚的家底留给继任者。

但可惜,他去封禅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开启了一个长达十几年迷信、耗空国库的“天书封禅”运动。

“澶渊之盟”作者就不在这里细讲了,这是主线内容,直接从“天书封禅”讲起。

泰山封禅,其实是真宗在位中后期迷信活动“天书封禅”的一个小枝节。

这场运动的的开头是王钦若进献谗言:“‘澶渊之盟’为城下之盟,今地分南北两天子。”

真宗以为耻。

“澶渊之盟”冲击了中国自古以来“天无二日,民无二主”的世界秩序理想,后澶渊之盟时代如何证明自己是唯一的真命天子,便成了盘旋在真宗心头上的一道难题。

《礼记正义》卷四,崔灵恩言曰:“夷狄唯知畏天,故举天子威之也。”

这种“夷狄唯知畏天”的说法,在大宋传播得还挺广泛的,景德末年至大中祥符初年的“天书”闹剧,最初动力就来源于此。

大宋得和北边的大辽争正统!

当然,灭了北边的大辽就不用争了,那作者前面这么多字就白写了。

所以赵恒想到了“泰山封禅”

实际上此时大宋内部也不太妙。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五十六·景德元年》:“丙申,是夜,京师地震...葵卯,是夜,京师地震...乙巳,是夜,京师地复震!”

短短两个多月,开封地震了三次、三次!

这种频率的地震,哪怕是弄懂了地震产生原因的现代人知道了,都得说上一句“逆天”。

更何况是封建迷信色彩极为浓厚的北宋初年,而且地震完了后辽人就打过来了。

好不容易签订“澶渊之盟”,还没消停多久,宫中又突发大火,真宗甚至为此降下罪己诏。

《宋史·王旦传》:“宫禁火灾,旦驰入。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

“旦独请曰:“始火时,陛下已罪己诏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当坐者皆免。”

国中南北大臣之间的派系失衡也越来越严重。

赵恒本来无权当上皇帝,是吕端庇佑他登上皇位的,“澶渊之盟”又是寇准强逼天子上前线。

没人把他这个官家看在眼里啊!

种种糟心事堆在一起,再经过王钦若一推,“泰山封禅”也就顺理成章了。

实际上,如果玉清昭应宫不修,“天书运动”在“泰山封禅”之后就此打住的话,赵恒还是一个好皇帝。

为什么?

“封禅”这件事,它是一个政治事件,是证明“天命所归”以及至高无上、独一无二的皇权合法性、权威性的途经。

单看“泰山封禅”后,一批南方出身的大臣因为“封禅”升官,朝堂派系得到平衡。

国家也应这场效果类似于“大阅兵”的活动而民心安定。

隔壁的辽国邻居,辽圣宗为了和真宗争这个“正统”之名,打高丽去了。

高丽是东北亚地区受儒家文化浸润最深的“礼仪之邦”,向来仰慕中华文化,恭行中原正朔,如果辽国在东北获得高丽道统上的认同,则可以超越赵宋王朝的文化胜利。

但辽国连年征战,年年铩羽而归,闹得灰头土脸,十余万大好男儿血沃高丽。

这也没能让高丽君臣最终屈服,只确立了口头上的宗藩关系,还让在高丽君臣连年征战中巩固了统治。

事情如果在“泰山封禅”后就此打住的话,确实挺不错的。

但赵恒他是一个“无奈”的帝王。

他无子!

现在大伙可能对这件事的感触不怎么深,但赵恒他家是真有皇位要继承的。

而且仁宗赵祯不是他第三个孩子,而是第六个。

在咸平六年,赵恒次子早夭后,接下来三到四年的时间里,赵恒又有两个儿子早夭,他的皇后郭皇后再也承受不住丧子的悲伤在景德四年(1008年),香消玉殒。

景德四年末的赵恒已经四十岁了,但连个皇位继承人都没有,他的国家又多灾多难,北宋真宗期和仁宗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朝代天灾极其多的时代,仅次于明末。

这一切对赵恒皇位的合法性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从这点来看,与后世所认为的“无耻、丢脸”不同,这时候进行“泰山封禅”这样的大型活动,的确能安定人心。

那么事情是如何走向失控的呢?

大中祥符元年十月,赵恒泰山封禅。

差不多大中祥符二年六月份左右,仁宗生母宸妃怀孕。

大中祥符三年四月,赵祯出生。

观看这个时间线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

刚好在真宗泰山封禅完之后,皇子就有了,不仅有了,他还活得很好!

别说宋代了,TM的在现代都得说一句“上天显灵”了。

据说传言,北宋皇宫的地基下埋着有水银,喝水的管子又是用铅做的,赵祯能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

赵恒早夭了五个儿子,但他泰山封禅后,有了儿子,儿子还很健康,他的国家也安定下来。

这TM天命所归啊!

从上帝视角来看,这个故事都有些离奇的,置身其中的赵恒就更难清醒过来。

真宗时期建造的最大型的宫殿群“玉清昭应宫”,丁谓给宰辅王旦的理由就是:“为皇子祈福。”

有没有一种合理的猜测:“赵恒大兴土木,一是为了满足他潜意识里对宗教的追求(修得都是道观),二是为了宣扬自己的皇位合法性,三是为了给大概率是自己最后一个儿子的赵祯祈福?”

而且大中祥符五年十月二十四,真宗梦到赵宋祖先赵玄朗。

真宗为赵玄朗上尊号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

保生!

二月,真宗又命人于京师择地,建宫奉祀圣祖,定名为景灵宫。

圣祖既是“保生天尊”,便有为后世儿孙续命的责任。

真宗命人于宫内修筑“万岁殿”,为自己祈福。后

来又将玉清昭应宫中儿子的读书处命名为“长生崇寿殿”,希望圣祖保佑儿子茁壮成长。

当这种“谄媚于圣上”的风在朝堂上吹起来后,养出了一大批既得利益集团,真宗或许在晚年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对,但他那时的身体也不好了,无力阻止。

召回寇准或许是他最后一次尝试,但寇准做得又太过火了...

真宗死后,太后刘娥掌权,将真宗的那些“天书”与真宗一齐埋葬,结束了这场持续十几年的闹剧。

不能说是真宗“泰山封禅”拉低了“封禅”的逼格,使后世皇帝不再封禅。

【而是儒家士大夫们经历了这场持续十多年的闹剧之后,便试图从根本上消解被前代视为盛世大典的封禅的政治和文化意义,是政治和文化意义!

他们对封禅的批判祛除了其神圣性,使得后人不再相信它具有新兴王朝“奉天承运”的象征意义。

正是以真宗大中祥符为标志,封禅走到了穷途末路。】

这段话不是我说的,而是邓小南教授在其著作《祖宗之法》里说的。

所以大家应该知道为什么我要说赵恒是一个“无奈”的帝王了吧?

纵观其一生,在即位、澶州之战、“天书封禅”,这三件大事上,帮他做出选择的是吕端、寇准、王钦若...

但赵恒自已并不是单单的随波逐流,但自身能力的平庸是一方面,有庸人在关键时候坑了他一把是另一个方面。

说得就是你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