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汉文帝刘恒
刘恒与刘氏宗亲和功臣集团之间的矛盾
公元前180年,刘恒时值23岁,在代国的宫殿里他正站着似是等待的样子。一阵后,薄昭走了进来:代王,京城传来吕后薨了。当这个消息传到大王的耳朵里,刘恒的内心一阵悸动,随后他默然不语挥手让薄昭出宫去了。
10月份,从京城来的使者向代王带来一个消息,告诉他吕后已经薨了,在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以及刘氏的几位后世子孙的努力下现在吕禄吕产也已经被杀死了,吕家的其他人也相继的被处死,在大家的商定下一致认为高祖仅存的子嗣中殿下是最年长的是最适合作为新君的。消息的带来在代地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代王手下的武将张武言道:“京城刚经如此大乱必然十分凶险,定是要将殿下诱去意图谋害。另一位谋士宋昌则是提出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如今诸吕既灭,吕氏立的那个小皇帝必然不能再留了,那么要立新君的话,殿下身为高祖现今的长子是最佳人选。在争论中,刘恒选择了让他的舅舅薄昭先行进入京城以打探消息。
在整个吕氏当权期间刘恒一方都是以默默无闻处之的,也正是如此才没有遭到吕氏的迫害,除了刘恒以外刘邦的子嗣之中此时剩下的只有最小的儿子刘长了,刘长的身世比较波折,幼年即丧母是被吕后抚养长大的。刘恒的母亲薄姬不受刘邦的宠信,其只和刘邦有着一次的缘分,就这一次有了刘恒,这一次的缘分:据说薄姬曾经有着两个结拜的姐妹,曾共同约定他日若富贵不要忘了姐妹们。多年以后,三人相继被刘邦纳入后宫,那两姐妹都受到刘邦的宠信唯独薄姬被扔在了一边,一次刘邦在同两姐妹聊天时提及到此事,刘邦来了兴致便临幸了薄姬。
刘恒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缺乏政治抱负的人,但其实不然,他一直在谋于布局,等待时机。
金陵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用这句话来形容刘恒便再合适不过了,刘恒的封地处于偏僻的边疆,那时候匈奴屡次南下骚扰汉地,而代地便是进入中原汉地的必经之路,从中也能看出来刘恒被封于代地是不受到刘邦的宠爱的,所以可以得知刘恒是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政治边缘的人物,被甩在一边的他是不被重视,遭到忽略的不起眼境遇。
汉文帝刘恒原本是代王,被刘邦封于代地,可是经过吕氏的这一番经历使得本来与皇位并无任何可能的他得到了皇帝之位。如此大的机遇不可谓不幸运,但是即将作为皇帝的刘恒并没有过度的沉浸于被上天眷顾的自我喜悦之中,而是在一开始便展现出与此前大有不同的政治表现,一遇风云便化龙。
汉文帝被称为三代以下首推的明君,其开创的文景之治被史家所传唱,以亲民爱民为世人所知。大汉在他开始步入正轨,一个民族在此时孕育而生(到他孙子的时代这个民族发出了最强的吼声)这一切都要从公元前180年说起。公元前180年,临朝称制了八年的高后吕雉浑然倒下了,在周勃、陈平等汉室功臣集团和刘氏宗亲集团的合力绞杀下吕氏外戚集团被消灭。此后,留下的由吕氏所扶持的小皇帝自然不能继续存在,在众人的商议中,由刘泽最先提名代王刘恒,在一番商议过后众人一致选择了刘恒为新君。刘恒就这样被接进了都城,进了长安的刘恒面对着一众大臣的迎接,首当其冲的是太尉周勃,周勃言语中表达着想要和新君单独说几句话,但是被新君周边的谋士宋昌一句:“所言公,公言之;所言私,王者不受私”给拒绝了。此话一出周勃只好跪身奉玺,从这里可以看到,周勃还未意识到角色的转换,但是刘恒确实是帝王之姿了。这样的一件“小事”已经展露了新君继位的第一次博弈,从侧面也已经暗示将来作为拥立新君的这些功臣的处境。
宋太祖赵匡胤有一句名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赵匡胤在取得皇帝位后便在宴会上杯酒释兵权将曾经和自己陈桥兵变的功臣们一并解散回家了。历史是相通的,此时的新君刘恒所面临的问题是相同的。他们剿灭诸吕是恢复汉室天下没有错,但归根结底是一次造反行动,今天他们能够拥立刘恒难保他日不拥立别人,所以在坐定皇位以后想要坐稳,这些功臣就不能不予以压制。身为右丞相的周勃被解除官职告老还乡,后又卷入到齐王造反的事件中,几近丧命,幸而最后几经周折出现转机。身为左丞相的陈平是一个富有谋略的人在刘邦与项羽争夺天下的过程中为刘邦出谋划策立了很多功劳,所以他很清楚现在的朝局和自己的处境,故而默处,最终病逝。和周勃的遭遇比起来陈平是算好的,他并无牢狱之灾,只是长期患于病痛,当然没有这些疾病使得他长期远离高层的政治活动,他也不一定能安然无恙不受波及。至于另一位高帝时留下的功臣灌婴也早周勃一步逝世了。
与功臣集团的斗争结束了,接下来就是和刘氏的宗亲了,刘氏中则主要是刘襄三兄弟,此三人在除诸吕的过程中崭露头角,三人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儿子。曾有评价说刘氏的基因隔代遗传,刘肥刘盈皆是刘邦的儿子可是二人都是性格软弱、不堪大用,可是刘肥的儿子刘襄、刘章、刘兴居三人作为高帝的孙子在除诛吕的过程中则是大放异彩,立有功劳,尤其是刘章敢于任事,在吕后活着的时候将吕氏之女嫁与他意图拉拢但是他始终不忘自己是刘氏的子孙,在一次酒宴上刘章巧妙的设计获得了吕后的授意斩杀了一个逃酒的吕氏之人,这次事件可以说是刘章对吕氏发出的一种直面的强烈的反抗意志,但是不知怎的吕后似乎很爱惜这位刘氏后人并未因此而大发雷霆。刘章在其封地很受到当地人的崇拜,在其死后当地人为其建立庙宇世代供奉,长达百年之久,直到东汉末年曹操下令破除淫祀才彻底让祭祀刘章的活动退出了历史的巨幕。
三人中的大哥刘襄当时是齐王,颇有实力,在吕后死后率先起兵造反,本来朝廷内外意欲拉拢,明里暗里都同意将齐王立为新帝,但是由于周勃、陈平利用郦寄的游说竟然成功的让吕禄交出了兵权(不知道吕氏集团的这几位是真傻还是没有犯意,但无论如何他们的政治头脑实在是太差劲了,枉费吕雉多年的努力最终交到这样的人手里导致吕氏一门大祸临头),另一方面吕氏集团派出的由灌婴统领的大军前去平叛齐王的叛乱,这只大军自然没有进剿,而是成为了功臣集团所控制的一股势力,此时的局势已经反转功臣集团占有了绝对优势他们不在想和齐王合作,尤其是这时刘邦同族的堂兄弟琅琊王刘泽来到了京城,此前他曾被刘章所骗被囚夺走兵权,所以他对刘章充满恨意,对新君的看法上他坚决反对拥立刘章,他用刘章的舅舅驷钧为人心狠手辣,作恶多端来说明若立了齐王则将重现吕氏祸事,他提议立代王刘恒为帝。(刘恒的母家薄氏没有什么强大的背景,有一个舅舅薄昭平时为人低调并且代王长期处于政治边缘不受重视加之以刘恒又是高帝现存的长子,所以大家对此没有异议便一致同意迎立代王)此时的刘襄万念俱灰,他的军队已经举事但是若要顺势而下,前有灌婴的军队他深知自己不能同现在的朝廷对抗所以他只能选择接受而退兵,随后灌婴还将齐王的大将魏勃召来进行问责:你为何教齐王造反。魏勃回答:失火之家,岂暇先言大人而后救火乎!魏勃双腿战栗,样子极为害怕,灌婴就放他走了。昔日的盟友终成了今日的敌人。回去的刘章不知是害怕还是本身就有疾病,亦或是大限已到于前178年郁郁而终。随后对于刘章和刘兴居则从齐地割出两块地将他们分封于此,长期的压抑使得刘章郁郁寡欢,随后染上疾病在前177年就病逝了,曾经那个孔武有力,敢于任事的城阳王此时年仅25岁,却意外病逝,其中种种令人唏嘘不已。剩下的刘兴居此时身为济北王,看到自己的两位兄长的遭遇,他等待着一次匈奴发兵侵袭的机会,在济北郡便发兵造反了,但是他既没有联合有利的盟友自己的军队又十分的有限况且他起兵的时间已经是匈奴被击退以后的事了,当然古代消息传播不利所以他发兵事迟可以理解,但以如此薄弱的实力发兵造反究竟是为了向帝王发起抗议还是这一切是一场莫须有的阴谋则不得而知了,如此薄弱的实力最终迎来的自然是失败的下场,战败被俘,自杀身亡。
刘恒还有一个弟弟,刘邦最小的儿子刘长,封号淮南王,他死后他的儿子刘安继承了他的爵位,淮南王刘安就是《淮南子》的编纂者。刘长因为是刘恒仅存的弟弟所以备受到刘恒的关爱,因为骄纵导致了刘长的目无法纪,据说多次违反朝廷法度,与文帝外出打猎不以君臣相称而呼之以大兄,对此文帝都没有怪罪。刘长的母亲本是赵王的姬妾,一次刘邦讨伐韩信路过赵地的时候赵王就将赵姬送给了刘邦,刘邦遂幸了赵姬,刘邦离开的时候并未将赵姬带走,随后赵王特地在宫外另起了一座宫殿将赵姬安置在其中,之后赵相贯高意图弑杀刘邦未果,赵王及赵姬就因谋反被禁于狱中。赵姬(此时怀有刘邦的骨肉)就花钱托人找到审食其向他说明怀有刘邦的骨肉,审食其找到了吕雉说明情况,但是吕雉因为妒性而不可能向刘邦说明此事,赵姬在狱中分娩后就自杀了,孩子随后被送到刘邦面前,刘邦将其交给了吕雉抚养。刘长长大后知道此事后一直心怀耿耿,认定是审食其没有尽力导致的悲剧,史书记载刘长生的有材力,力能扛鼎,一次刘长深藏一个大铁椎到审食其府上就将其杀死了,此事刘恒也没有治罪,特赦结案了。随后发生了一件谋反案,此案扑朔迷离,刘长以车四十乘谋反,而且刘长一直处于封地之中并不在军营内,在被平叛后,刘长则是安然奉旨到长安受审,被囚于缁车之中迁于蜀地,由于车被封条密封一路上属官也不敢打开,走了几天到了一地一个县令打开时发现已经死于其中了,刘恒为了彰显兄友弟恭下令将沿途的县令一律处死。
这个事件从开始扑朔迷离,淮南王造反没有一点造反的样子,像极了被嫁祸,到后面运送属地的途中车被封条封死,沿途的县令不敢冒然打开导致了刘长的死,说到底刘恒对这件事占有最大的责任,况且他也是最大的受益者,可是一切却都被其他人背了锅,那些沿途的官员又都做了些什么,他们身首异处有不悲乎?由此可见封建的官僚阶级对人的压迫是多么的教训深刻和可怕,即使以仁慈著称也不免杀伐血腥,刘恒的做法无疑是维护了他的皇族统治,但如此做法不免令人寒心从而破坏法度、吏治。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所有的封建帝王都是不值得被同情和原谅的,一切正如鲁迅先生所言写满了吃人二字罢了,什么仁慈礼仪统统是狗屁,是统治阶级压迫剥削人民的手段,这一切都沾满了人血、充满了虚伪。
下一章将开始探讨汉文帝时期的亲民政策。进一步了解刘恒的亲民爱民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