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是未来之路
在全国大部分高校尚未恢复教学秩序之时,华中工学院能够成为一处学术的世外桃源并非偶然。
1969年,全国派军宣队、工宣队、军代表进驻学校。负责华中工学院的军宣队指挥长叫刘崑山,来自武汉空军司令部。刘崑山进驻华中工学院后,首先展开了对校领导朱九思的调查,一番调查下来,刘崑山认为,朱九思不存在政治问题。次年,刘崑山恢复了朱九思的领导职位。[1]这在“文革”的大背景下是极为少见的,也是华中工学院的幸运。朱九思在日后的许多场合一再表示,学校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刘崑山功不可没。朱九思与刘崑山在特殊时期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在两个人的努力下,华中工学院实现了三个“没有”:学校主要领导人没有变,师资队伍没有散,科研教学设备没有滥。[2]
“文革”中,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不复存在,但划给华中工学院的经费仍照常发放,这让朱九思有了很大的自主权。[3]由于没有了教育主管部门,高校的新专业开设缺乏统筹机构,国家负责工业的几个机械部认为需要哪个专业,便向学校提出开设专业的需求,朱九思本着“来者不拒”的原则尽量应允。1958年,华中工学院曾经开办过计算机专业,但开办后不久就赶上“三年困难时期”,计算机专业也被取消。1972年,上层认识到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提出恢复计算机专业,身先士卒的华中工学院开始四处寻觅计算机方面的人才。
20世纪70年代,计算机人才全国稀缺,华中工学院要重建计算机专业,不仅把1958年到1960年期间本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人才抽调了回来,还跑到武汉测绘学院招人。武汉测绘学院在1959年到1961年招过三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已经有了一支师资团队。后来担任华中工学院计算机系主任的邹海明就是这样从武汉测绘学院调往华中工学院的。尽管如此,隶属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团队依然只有十几人,师资力量严重缺乏。
由于邹海明从事过计算机教学工作,对该领域更加了解,朱九思对邹海明提出:“在计算机同行中,知道哪个人愿意来华中工学院,你尽量提,我们想办法调。”这样,选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华中工学院从北京和上海的高校及研究机构中调来了十余个有过计算机研究经验的教师。
除了从外界引入教师,计算机专业还开始了内部培养计划,从工农兵学员中选取读完高中课程、基础较好的学生来培养成未来的师资力量,共20人。后来与冯裕才共事多年、一同创办了达梦的吴衡就是这批师资班的成员之一。至此,华中工学院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及预备师资达到50人。[4]
冯裕才此前专门了解过华中工学院刚刚创办不久的计算机专业,在创办的前几年,计算机专业一直处于师资力量的培训、储备阶段,没有急于招收学生。这也意味着,对投身其中的所有研究人员而言,无论过往的资历如何,大家都要从头学习,起跑线是一样的。此时的国际上,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国内,由于先进技术受到西方国家的封锁,在“排除万难,争取胜利”的大环境感召下,计算机的所有相关领域,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学者们都在争先恐后地进行着自主研发。这正是冯裕才实现自我目标的最佳平台。
一开始,看到冯裕才有在远征机械厂的经历,华中工学院的人事部门把他安排进了造船系。看到这样的安排,冯裕才急忙向人事部门解释,自己在江西彭泽的两年,做的是木工、瓦工、开山工,连巡洋舰的影子都没见过,如果真的被安排进造船系了,只能放弃调令,返回长沙。冯裕才执拗地告诉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他只愿意去计算机专业。
造船系是华中工学院的传统强系之一,一个远道而来的年轻人,竟然放弃加入造船系的机会,坚持要去一个刚刚创立不久、前途不甚明朗的计算机专业。人事部门的工作人员很诧异,但他们没什么理由拒绝冯裕才,于是在计算机专业的花名册上添加了一个助教的名额。
生长在一个动荡的年代,这几乎是冯裕才人生第一次有机会主动做出改变命运的选择。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未来的岁月里,无论面临怎样的困境,他都保持着在华中工学院人事办公室的那份执拗,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
1976年10月6日,冯裕才正式调任华中工学院,加入刚刚成立三年的计算机专业。
入职当年,冯裕才就接到了第一个任务——以参与者的身份配合两位资历更老的老师在国产计算机上为当时的国家第七机械工业部(简称七机部,后改组为航空航天部)一院做一个编译系统。编译系统属于基础类软件,通俗地讲,它担当的是人与计算机之间的“翻译”,让双方的信息可以彼此识别。
项目要研发的是Fortran IV语言编译系统。Fortran语言最早由IBM在1957年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是世界上第一个被正式采用并流传至今的高级编程语言,影响了后续的BASIC语言和C语言等基础编程语言。Fortran语言的名字就来自“公式翻译”(formula translation)的缩写,顾名思义,它的特性就是拥有接近数学公式的表达,这不仅提高了计算机的执行效率,也让数学功底扎实的冯裕才更加容易地上手软件编程。
从1976年底到1978年,冯裕才跟着两名老师学习了解编译系统,用时一年多完成了Fortran语言编译系统的研发。让他们有点气馁的是,从软件的后续应用来看,项目算不上成功。这个结果并不意外,虽然研发小组里的三个人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但经验和技术的缺乏制约了软件成品的质量。
软件编程需要大量的技术积淀,越是像编译系统这样的基础软件,对于技术功底的要求越高。就在这时,一个偶然的契机,让冯裕才愈发认识到,掌握核心技术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让他最终规划好了未来人生的道路。
[1]《刘崑山:百岁老人的历史性贡献》,华中科技大学档案馆,2021年4月14日。
[2]王炯华:《朱九思评传》,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3]朱九思:《我曾体验到具有办学自主权的好处》,《朱九思全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
[4]邹海明口述,唐燕红、吴瑞芳、查兰箫访谈整理:《计算机专业恢复重建的亲身经历》,《武汉文史资料》,201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