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伤寒论》作为中医经典之一,为东汉张仲景所著。该书被誉为“众方之祖”,书中的方剂被尊称为“经方”。
晋代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序中云:“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近世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皆可施用。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经,得不谓祖述大圣人之意乎?”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言:“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知,《伤寒论》作为《伤寒杂病论》的一部分,是仲景集前人医学之大成的产物。
《伤寒论》系统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揭示了外感热病及某些杂病的诊治规律,发展并完善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因此,该书也被称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基之作。《伤寒论》所创立的融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学原创性思维,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和科学水平,广泛适用于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对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和医药理论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故亦有“启万世之法程,诚医门之圣书”之美誉。
《伤寒杂病论》成书后,因战乱等原因,原书散佚不全。西晋医家王叔和收集整理原书的伤寒部分成册,即《伤寒论》,其著作《脉经》亦载入了《伤寒论》的大部分内容。唐代医家孙思邈收集包括“江南诸师”所秘藏的仲景要方在内的《伤寒论》内容,作《千金翼方》,书中载录了《伤寒论》的全部内容。北宋林亿、高保衡、孙奇等人进行了《伤寒论》的官方校定,校定版于宋治平二年刊行,为后世所流行。今所通行的宋本《伤寒论》即为明代赵开美按此版所作的复刻本。除宋本外,另有成无己所著的《注解伤寒论》,被称为“成注本”,成注本因由明代汪济川校定复刻而流行于世,亦被称为“汪校本”。
自王叔和重编后,《伤寒论》受到了历代医家的重视,并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被完善发展。清末民初时,在西方医学的影响下,有关《伤寒论》的研究又被开辟出了一个新的领域。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众多医家尝试通过现代实验研究方法与现代科学方法论来研究与发展《伤寒论》,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今,在“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精神的引领下,我们始终坚持探索《伤寒论》之奥妙,以使理论照进现实为目标,为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而奋斗。
本书以宋本《伤寒论》(明·赵开美校刻,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为基础,结合古今医家如成无己、刘渡舟等人对《伤寒论》的理解,对中医经典中的难懂的汉字进行注释,尽力阐释其原意。为避免注释内容重复,本书仅在同义的字词于文中第一次出现时进行注解。希冀此书能对读者入门中医、学习《伤寒论》提供绵薄的帮助,使中医学深入大众,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本书在注释过程中得到了寇宇凡、许文峰同学的大力协助,在此深表谢意。由于创作时间仓促,编者学识与能力有限,书中内容尚有不足之处,企盼广大读者进行斧正。
编者
2024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