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一见如故?
自开放以来,华夏人的生活状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京城的变化虽然没有南方沿海城市来的显著,但依然称的上日新月异。
单单是陈长贵进京的这三个月,京城的变化就相当迅速,他刚到京城时,私人交易市场还被称为黑市,可现在,中关村附近已经形成了固定且公开的小农贸市场,不用票已经能买到大部分的生活用品了,当然,价格会贵一些。
陈长贵三人虽然没在市场上买到肉,但买到了两条鱼,后世的京城缺水,可现在的中关村周边却是水量丰沛,圆明园的福海里鱼多的夏天都能蹦进小船里,冬天里的蔬菜不多,但也买到了大白菜,土豆和萝卜。
当晚,128宿舍可谓热闹之极,一顿京大特色十足的涮火锅让余桦大开眼界,除了中间的鱼肉火锅,满满一桌的各种饭盆里装着京大各食堂的炒菜,啤酒则是用开水壶装的,来访者络绎不绝,整个四十栋楼似乎都在随着128一起联欢。
大伙喝着啤酒,吃着热腾腾的火锅,自由的大声谈笑,谈论《驴得水》,轮流抱着吉他唱歌,陈长贵再次演唱了《如愿》,然后就是各种起哄八卦声,其中还有一只叫的异常欢快的狗子。
年轻的蓬勃和肆意充斥着房间里的每一个角落,年轻的余桦很快就被感染了,飞速的成为了其中的一员,由于他的年纪最大,大家对他的称呼也从“余桦”变成了“老余”。
余桦并没有喝多少酒,但他似乎已经被屋子里的氛围所熏醉了,直到晚上近八点,为了赶公交,余桦才在陈长贵的相送下依依不舍的离开了128宿舍。
一走出宿舍楼,屋外的寒风吹来,余桦才从刚刚的热闹肆意中回过神来,他侧头看了看身旁的套着军大衣陈长贵,感慨的说道:
“老六,谢谢你,谢谢你让我享受了一个真正属于年轻人的聚会!”
陈长贵愣了愣,转头看着余桦问道:
“怎么,你在老家没有同学朋友吗?”
“有,但是很少!”
余桦这会儿已经把陈长贵当成了朋友,他边走边低声说道,
“我父亲是医生,母亲是护士,我小时候,他们就特别忙,总是把我和我哥哥锁在屋里,我那时候就特别羡慕外面到处乱窜的孩子,后来,我家搬到了医院的职工宿舍,医院是我每天都要经过的地方,很小就对血肉模糊习以为常,而我家对面就是太平间,每天晚上都能听到哭声,所以,我小时候的朋友很少!”
余桦顿了顿,接着对陈长贵问道:
“你知道我现在最后悔的是什么吗?”
陈长贵感觉到了余桦开朗的外表下,内心隐藏的敏感和自卑,而且牙医的生活似乎让他过得有点压抑,在刚刚的兴奋宣泄后,他需要找个人倾诉,陈长贵很配合,顺着他问道:
“是什么?”
“我现在最后悔的就是过去为什么不好好读书,应该考上大学,早点离开家乡!”
陈长贵轻轻笑了笑,继续问道:
“你高考了几次?”
余桦伸出两根手指,
“两次,数学从十二分进步到了十七分,我想了想,按这个比例,我得考十次才有希望,还是算了吧!”
“哈哈…”
陈长贵闻言哈哈大笑。
余桦也随之露出了笑脸,接着继续说道:
“我上中学那会儿,我们老家的情况,闹得那叫一个翻天覆地啊,那时候学校连老师都没剩下几个,我哪有心思学习,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去看热闹。
现在想想,我的写作风格受当时的影响很大,我的脑子里的故事总是充满了暴力,虚幻和夸张,人物的结局总是十分悲惨,这次来京改稿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我当时还小,老家在山里,受到的影响很小!”
陈长贵点了点头,刻意把气氛往轻松上引,
“你刚刚不是吹牛,说你只用了一个晚上就搞定了改稿吗?”
“这可不是吹牛!”
余桦转头回应道,
“我到《京城文学》的第一天,责编周大姐就对我说,《星星》的开头和发展都很好,就是结局太阴暗了,不符合现实,要光明点,我问她我改了你就能让我发表吗,她点头了,我那会儿心里想,只要能让文章发表,我就能从头到尾给你光明到底,结果只用了一个晚上,我就光明了!”
“哈哈…”
这家伙是真有幽默的天赋,陈长贵又被他逗的哈哈大笑。
“老六,你的《驴得水》给我的影响很大,过去我总喜欢模仿川端康成的作品,觉得他的风格很适合我,细腻而又阴郁,看完《驴得水》后,才发现悲剧原来也是可以诙谐的,文字也是可以有图像的!”
“是吗?”
陈长贵内心苦笑,谁影响谁啊,你让我能说什么,随口应付了一句,“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我也很喜欢!”
…
两人就这么一说一和的等到了公交车的到来,临上车前,余桦突然回头对陈长贵问了一句,
“我们现在是朋友了,对吗?”
“当然!”
“谢谢!”
余桦含着笑上了公交车,车子随之启动离开,陈长贵看着公交车的背影,微微摇头笑了笑,转身往回走去。
生活真是充满了惊喜,这一世他居然这么早和余桦有了交集,而且颇有几分一见如故的意思,委实让人感觉有点奇妙。
随后的几天里,余桦隔天就会来128宿舍一趟,不仅与陈长贵讨论写作,交换心得,与其他128众人也相谈甚欢,而且还去蹭了几节京大中文系的公开课。
离京之前,他甚至出钱又在128聚了一次餐,最后与陈长贵等人约定相互通信后,才依依不舍的告别了京城,不过这次回到家乡后,他不再是牙医,而如愿成了一名文化馆员工。
这趟京城的改稿之旅给余桦带来了巨大的改变,甚至可以说是他的写作转折点。
后来一直被他挂在嘴边,尤其是与陈长贵的相识过程,以及128宿舍那顿青春肆意的聚餐,每一次都让他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