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红军力量的发展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不断扩大使国民党统治集团感到震惊和不安。自1930年秋至1931年秋,蒋介石先后调集数十万军队,相继采取“长驱直入,分进合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等战术,向红军发动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围剿”。
红军主力部队在这时已发展到10万余人,所到之处普遍建立起党组织和革命政权,开展分配土地的斗争。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为红军提供了广阔的战场和充分的回旋余地,使红军在战略上有可能实现从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重大转变。这些条件是以往同国民党军队作战时不曾有过的。因此,这个时期红军的反“围剿”战争,在规模和战果上都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全新局面。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军采取“积极防御、诱敌深入”的方针和战术原则,依托根据地的有利条件集中主力,选择敌军薄弱环节,保证每战集中优势兵力,先打弱敌,各个歼灭敌人,先后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红军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使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拥有21座县城、面积5万平方公里、人口250万的中央苏区。
第三次反“围剿”结束后不久,国民党军第二十六路军(原属冯玉祥部西北军)1.7万余人在担任参谋长的中共地下党员赵博生和重要将领季振同、董振堂、黄中岳的率领下,于1931年12月14日在江西宁都起义,改编为红军第五军团。第二十六路军这样有较强战斗力的国民党正规部队在战场上起义,投向红军,壮大了红军的力量,在国民党军队中引起很大震动。与此同时,鄂豫皖、湘鄂西等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也取得重大胜利,使红军和根据地得到很大发展。
中国工农红军能够一次又一次地粉碎数倍甚至十倍于己的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是由于根据地广大贫苦农民在土地革命中分得了土地,他们踊跃参军,从多方面支持革命战争。没有广大贫苦农民的全力支持,红军反“围剿”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同时,这些胜利也是同毛泽东、朱德等所采取的正确的战略战术分不开的,如:着眼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集中兵力,各个歼敌;“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在运动中发现敌军的弱点,速战速决;等等。这些正确的战略战术思想是在实践中,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特点逐步探索而形成的,解决了红军如何以劣势兵力和落后装备去战胜强大敌人这个异常复杂而困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