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华扩张受到了英美列强的遏制;日本在华利益因中国的北伐战争而受到削弱,日本政府不得不调整对华政策,加快吞并中国东北地区的步伐;20世纪30年代初,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日本经济遭受沉重打击,陷入极端困境,并导致政治危机。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日本法西斯势力决意冲破华盛顿体系对日本的束缚,趁英美忙于应对危机、蒋介石大规模“剿共”之际,夺取东北,以摆脱困境并图谋争霸世界。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日本的铁道“守备队”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驻守在沈阳北大营的中国军队,是为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大举进攻中国的开始,也是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日本对东北三省的大规模侵略强烈地震动了中国社会,一个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很快在全国许多城市和村镇兴起。在中国东北,从1931年10月开始,相继兴起为数众多的抗日义勇军。其中,黑龙江省代主席兼军事总指挥马占山统率驻军于1931年11月所进行的嫩江桥抗战,是一次有重要影响的较大规模抵抗。义勇军的英勇斗争给日军以相当大的打击,彰显了爱国志士和中国民众抵御日寇的决心,开始了中国人民武装抵抗日本侵略的艰辛历程。但是,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日军此举不过寻常寻衅性质,为免除事件扩大起见,绝对抱不抵抗主义”,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
图 2-5 《东京日日新闻》关于一·二八事变的报道
1932年1月28日,日军又发动对上海闸北地区的进攻,即一·二八事变(图2-5)。国民政府第十九路军将士在军长蔡廷锴、总指挥蒋光鼐的指挥下进行了英勇的淞沪抗战。日军将战火引向上海的主要目的是转移国际视线,为建立伪“满洲国”作掩护。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5月5日,国民党政府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停战协议——《上海停战协定》(又称《淞沪停战协定》)。日本军队取得长期驻留上海的特权,在中国华中地区的要害部位占取了一个新的侵略基地。
日本赤裸裸的侵略行径引起了中国社会的极大震撼。各阶级、各阶层爱国人士眼看大片国土沦丧于敌手,而国民党政府却屈辱退让,无不痛心疾首、义愤填膺。此后,随着日军不断向南进逼,中日民族矛盾也随之节节上升。中国国内的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开始发生重大变动,中国所有不愿意做亡国奴的人们都有可能参与到抵抗日本侵略的斗争中去。这意味着民族革命的阵营将空前扩大。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兴起。中国共产党高举武装抗日的旗帜,呼吁全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者,发表了《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首先告知日本帝国主义公开进兵中国,屠杀中国民众;指出国民党投降帝国主义、出卖民族利益的面目;号召劳苦群众动员起来,打倒国民党,打倒帝国主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北三省 。同时,中国共产党派遣干部到东北地区,组织和指导抗日斗争,建立抗日武装力量,成立了一系列的抗日游击队。此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救亡运动也得到了其他阶层和群体的积极响应。工人、学生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纷纷加入抗日行列,举行罢工、请愿、捐款和抵制日货等抗日活动。全国各地出现了抗日同盟会、抗日救亡会等组织,积极推动抗日运动的开展。
然而,国民党政府在抗日问题上表现出了矛盾和动摇,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一方面,国民党政府宣扬抗日,但实际上多次妥协和退让,与日本签订了有损国家主权的协定;另一方面,一些国民党将领和军队在东北地区和上海等地奋起抗日,但在国民党政府的控制下,他们的抗日行动受到限制和削弱。
百年党史关键词
东北抗日联军
东北抗日联军(简称“抗联”)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英雄部队,由部分原东北军、中共抗日游击队、农民暴动武装、义勇军等组成。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长达十四年的艰苦斗争,牵制七十六万日军,消灭十八万日伪军,表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英勇不屈的精神,有力地支援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人民出版社, 1991,第49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