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秋柳:王士禛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家族的传奇

大厦将倾,似乎是有一些预兆的。

崇祯四年(1631)七月十七日夜,湖广地震,常德、澧州尤甚。常德府武陵,夜半地震有声,黑气障天,井泉泛滥,地裂孔穴,浆水涌出,此次地震波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南京也有震感。

王象春此时刚刚卸任南京吏部考功郎,回到家乡新城。王象春正是王士禛的同宗叔祖父。新城王家在明末是一个传奇。

王士禛在《渔洋山人自撰年谱》中对王氏家族起源有一段记载:

始祖讳贵,迁济南新城,著籍焉,称琅琊公。

公居诸城,古琅琊地也。当元末白(花)马军乱,公徂击之,杀一贼,度不能抗,乃避居新城之曹村,为某大姓佣作。一日大风晦暝,有一女子从空而堕,良久既霁,公于尘坌中得之。云即诸城县初氏女也。晨起取火,不觉至此。时公方鳏居,女子年十八九。主人以为天作之合,遂令谐伉俪焉。二世祖讳伍,有善行,称善人公。三世至颍川公,而读书仕宦。四世至太仆公,始大振家门。二百年来,科甲蝉联不绝,皆夫人所出也。

大致意思是:王家的始祖叫王贵,迁到济南府新城县落了户,人称琅琊公。元末花马之乱的时候,王贵杀了元军的人,眼看不能抵挡时,就避居新城曹村,给人当长工。一天,刮大风刮来个姓初的女子,让王贵捡到了,并在王贵扛长工家主人的撮合下结为夫妻。这位初氏夫人,就是新城王氏家族的老祖母。

这个神话见之于族谱,族谱最早是由五世王之垣整理,王之垣应该是听颍川公(三世王麟,王之垣的爷爷)说的,但这个传说基本上是不靠谱的。神话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初夫人的来历很神奇,王氏之所以发达,就是因为有通灵的血统。这个神话在王之垣、王象乾那个时期就传之于朝野士子,且越传越奇。如万历二十九年(1601)至万历四十四年(1616)间在山东做官的谢肇淛在《五杂俎》中写道:

国初山东历城王氏方鳏居,一日,天大风,晦冥良久,既霁,于尘坌中得一好女子,年十八九,云外国人也,乘车遇风,欻然飘坠,遂为夫妇。今王氏百年科名,贵盛无比,皆天女之后也。

这已经差不多把初氏夫人捧到仙女那个层次了。王氏家族也是仙女之后,二百年来科甲蝉联不绝,是因为这个家族非凡人之后也。这恐怕是当初王贵编瞎话哄孙儿的时候所始料未及的。

且看这个家谱(见后页):

王氏家族的辉煌经历大体是这样的:

王贵之后的王麟最有出息:十四岁保送国子监!你想,一个农民家的孩子,没有任何背景,就凭本事上了国子监,这确实不同寻常。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学生的来源,一个是贵族子弟,一个是各地(府、州、县)官学的优等生保送过来的。国子监毕业的学生可以跳过举人直接考进士,考不上进士也基本上国家包分配,上了国子监,稳稳地能捞个一官半职。王麟得到的职位就是颍川王府教授,也就是教颍川王的子弟们读书的教师,不过这个王府教授是在正式公务员编制内的,从九品(相当于现在的副科级)。王麟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带动了整个王家读书进取的风气,王氏家族的文脉也肇始自王麟。

王麟有八子,其中,王重光是王家家族振兴举足轻重的人物。王重光是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是王氏家族的第一个进士,官做到了户部员外郎。但因惹到了严嵩一党,他被平级调动,远远地打发到贵州布政使司左参议(从四品)任上。嘉靖三十六年(1557),北京皇宫大火,烧毁奉天、谨身、华盖三大殿,诏令王重光从贵州采伐大木,修建新殿。为征集修复皇宫用的大量木材,王重光深入崇山峻岭中的少数民族反叛地区,恩威并施,入果峡口、大落包、雾露沟等地督兵伐木,圆满完成使命。

嘉靖三十七年(1558),王重光积劳染病而死。

嘉靖四十一年(1562),三大殿竣工,朝廷“追叙前烈”,追赠王重光为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并在贵州永宁为王重光立祠以祀,命名为“忠勤祠”。

王重光死后三十年,其次子户部左侍郎王之垣、长孙兵部尚书王象乾为首的子侄们,认为“岁时常酹[1],贵州祠远,不能近祀”,“家乡无祠,雅不称成功之盛德”。于是奏得万历皇上的恩准,于万历十六年(1588),在家乡新城又立忠勤祠。

王家自此开始了官宦世家之途。

在光字辈中,出仕者还有:王耿光(王麟长子,马湖府经历)、王近光(王麟第七子,太医院吏目,七品衔)。

到了第五世之字辈,人才开始涌现,进士至少有三个,举人若干,官职上知府、知县一群。其中最有成就的是王之垣。

王之垣是王重光次子。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累官至户部左侍郎(第一副部长)。王之垣官声良好,但他之所以在历史上能留名,是因为他做了一件很有名、也为世代士子诟病的事:杖杀了思想异端——何心隐(本名梁汝元,字柱乾,号夫山)。

何心隐,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分支——王艮的泰州学派的大佬。当时的首辅张居正以反对空谈和牟利、集中力量干大事为名,于万历七年(1579)正月下诏毁掉全国书院约六十四处。

在张居正时代,讲学诸子中最著名的是江西人何心隐与福建人李贽,都是王阳明学说的传人,先后在湖北孝感和麻城讲学。他们学问精深,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大思想家。这二位在讲学中讥讽宋明理学,挑战传统社会秩序,评论当朝时事,被保守派视为“非圣无法”的异见分子。

张居正认为他们是思想异端,扰乱了他的改革大计。万历四年(1576),何心隐被通缉,罪名是聚集门徒,扰乱时政。该着这个何心隐倒霉,被时任湖广巡抚王之垣逮到了,结果,被王巡抚杖毙于狱中。

李贽曾撰文为何心隐喊冤,说王之垣是为了讨好张居正,并说是张居正授意王之垣逮捕和杀害了何心隐。李贽说,张居正与王安石一样,都是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者,都不如春秋时期的子产[2]。张居正追杀有不同意见的人,显然比王安石更恶劣。

持这种观点的首先是那个著名的老愤青邹元标,他在《梁夫山传》中说:“巡抚夷陵(之垣)惟知杀士媚权,立毙杖下,呜呼!”张居正死后,王之垣称病回乡。但这时,有个山东的监察御史叫赵崇善,又向朝廷上疏,提出要求追劾王之垣杀何心隐一事。幸亏王之垣据理力争,加之朝中一些大臣的有力奥援,才使王家幸免于难。

这算是王之垣留下的一大污点。后人对此多有议论。王家后人也多为王之垣洗白,如王士禛在他的《池北偶谈》中就曾记下这样一段文字,极力为曾祖父辩白,并言赵崇善“其言比于狂吠”。

何颜伪道学[3]

何心隐在万历间,屡变姓名,诡迹江湖间,所胁金帛不赀。尝游吴兴,诱其豪为不轨;又与一富室子善,偕之数百里外,忽曰:“天下惟汝能杀我,我且先杀汝。”绁[4]之湖中,取其家数百金,然后纵之。其党吕光者,力敌百夫,相与为死友。又入蛮峒煽惑,以兵法教其酋长,事闻于朝。先曾祖时为湖广巡抚,捕之,获于岭北,置诸法,罪状昭然。有御史赵崇善者,挟私憾,追劾先公杀心隐媚江陵。而推心隐讲学时,先曾祖久以户部侍郎养亲家居矣。虽事之本末自有公议,而崇善捷捷幡幡[5],良可畏也。此事之详,具载大宗伯周寅所(应宾)先生《识小编》。王弇州(世贞)先生《别集》,其所载颜山农挟诈赵文肃千金,与奸良家妇为心隐所殴事,尤丑。山农,即心隐讲学师也。道学狼籍至此,可叹可叹!崇善此疏,刻入万历疏钞,或未详何、颜颠末者,恐辄信之,聊复述及,以质公论云。

这里的颜是指颜山农(名钧,字子和),也是泰州学派的传人、何心隐的老师。这哥们儿是个奇人,号称人应率性而为,“贪财好色,皆从性生,天机所发,不可阏之,第勿留滞胸中而已”。于是,当性情来了,他就在讲课的时候躺在地上打滚,见到色美良家妇女就把人家按到地上强奸。而何心隐也是因为感觉到一个富家子弟能杀他,所以就先把富家子弟杀了,这种杀人越货和男盗女娼的勾当难道可以用他们精良的学问相抵吗?杀了何心隐,也让王之垣背负骂名?王士禛觉得自己的太爷爷太冤枉了,应“以质公论”,还历史一个清白。

到了第六世,王氏更是如日中天,象字辈居然出了九个进士。

王象乾,王之垣之长子、王重光之长孙,隆庆五年(1571)进士,累官至兵部尚书,总督蓟辽事务。年轻时就和蒙古兄弟比射箭赛喝酒,与蒙古各部气味相投,蒙古人很买这位王大人的账。他深知这些蒙古人的劣根,与蒙古人喝着酒、划着拳,再送些美女珠宝之类,玩着就把许多事情摆平了。

万历四十七年(1619),万历皇帝可能很欣赏王象乾的做派,追封其三代,曾祖父王麟、祖父王重光、父亲王之垣都追赠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地方政府在新城县建四世宫保牌坊,以纪念此恩典。这座牌坊竟能历四百年留存至今,默默宣示着新城王氏的荣耀和功勋。

王象春,即本节故事事主,王重光的孙子,是王重光七子王之猷第五子,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榜眼,全国第二。而著名的文人钱谦益,与王象春是同榜,无非弄了个探花,列王象春之后。

王象晋(1561—1653),王之垣第三子,王渔洋之祖父,明万历三 十二年(1604)进士,历官浙江右布政使(省级干部),二品,自号名农居士。他用十多年的时间编撰了一部二十八卷四十余万字的农业巨著《群芳谱》。

除了以上三位进士,另外六位进士分别是:王象坤、王象蒙、王象斗、王象节、王象恒、王象云。

到了第七世与字辈,王氏家族遭遇明灭清兴的战火,历经辛未之难(1631)、壬午之乱(1642)、甲申之乱(1644),与字辈精英人物凋零殆尽。

第八世,以王士禄为首,王氏家族出了五个进士,王士禄(顺治十 二年进士)、王士梓(王之都曾孙,顺治十八年武进士)、王士禛(顺治十五年进士)、王士骥(王象丰孙,王与玟子,康熙三年进士)、王士祜(康熙九年进士),家族开始中兴。其中,王士禄、王士祜、王士禛为亲兄弟,王与敕之子。王士禛累官至刑部尚书,创“神韵说”,康熙喜其诗,被士人推崇为清初诗坛领袖。钱谦益称之为:“新城王氏门第,大振于烟硝火烬之余。”

第九世启字辈,出了七个进士,但仕途成就渐趋惨淡。

通过一个表格可以简要了解王氏家族的科举状况,和其在新城县科举中所处的位置:

王氏家族科举一览

好了,我们还是书归正题,继续说王象春的故事。

万历四十年(1612),王象春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因一同考官被揭发舞弊,王象春遭受牵连。经刑部追查审理,历时两年,方弄清事实。王象春饱受精神折磨与迫害,只得告病回原籍新城。到了万历四十五年(1617),王象春才重回官场,先至北京任上林苑典簿,后长期在陪都南京任职,历任大理寺评事,兵部、工部员外郎,擢至吏部郎中。

以钱谦益的评价,王象春“雅负性气,刚肠疾恶,扼腕抵掌,抗论士大夫邪正,党论异同。虽在郎署,咸指目之,以为能人党魁也”。以这种性格,自然在官场中难有得意。而这种趾高气扬的性格,在平时顶多得罪几个人,而这次王象春却得罪了一个不一般的人,最终因为这个事件,竟改变了历史的走向。

[1] 酹:祭奠。

[2]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政治家、改革家,其改革不毁乡校、给民众以议政空间,不轻易为民意及同僚的异议而动摇,坚决推行自己的改革。

[3] 《池北偶谈·谈献六》。

[4] 绁:羁,捆绑。

[5] 捷捷幡幡:巧言轻率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