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韵秋柳:王士禛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三、失出法严?

七十一岁的王士禛在经历了入京后四十三年鸿翔鸾起的坦途后,迎来了他人生最大的一次低谷。京城中萧瑟秋风今又起,只是换了不同的心境。一片黄叶吹进房中,似一只眼睛怔怔地看着这位老人。此时,两行清泪已流过诗人的脸颊。他遍索自己的大脑,然后一遍遍翻阅和放大王五案的每个细节。他想弄明白,自己的失误究竟在哪里。

往事像风中的黄叶,撒满他的心头。他不得不一片又一片捡起,检索着往事,检索着岁月。

这又是一个甲申年,想到上一个甲申的改朝换代,他那时只有十一岁。明朝的崇祯皇帝自缢,王士禛的伯父王与胤携夫人于氏、儿子王士和自尽殉明,王士禛随祖父、父亲避祸山中。风乍起,满山的黄叶呜咽,而那呜咽声中却分明还有坚强的希望,而这次在经历了鹤唳华亭之后,那泪水也分明充满了沮丧和痛苦。

而此时,更加懊恼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康熙。除了懊恼,康熙还多了一分愤怒。

康熙八岁(1662)登基,八年后,十六岁的康熙扳倒鳌拜亲政。再过八年(1678),康熙二十四岁的时候,吴三桂病死,三藩之乱基本平定。康熙三十二岁(1686)时,清政府收复台湾,设立了台湾府。康熙的经历,恰恰印证了《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的一段话:“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每一个八年,好男儿康熙总有一个可大书特书、功德圆满的事情发生,这也真是应了天意。

康熙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的文韬武略,他一生马上征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一生对汉文化充满迷恋,对诗词歌赋钟情有加。康熙一生作了一千一百四十七首诗词,可谓高产作家,而对诗词的热爱使他迫切需要有个亦师亦友的人常伴左右。于是,在他二十二岁(康熙十五年)的时候,年轻的皇帝也许遇到了写诗中的难题,也许是想重造国朝的文鼎,就问:“各衙门中,谁的诗文最好?”这时,首相李高阳(李霨)推举了户部郎中王士禛。到了第二年,康熙在经筵讲学之后,又用同样的问题问了大学士张英,张英毫不犹豫地说,是王士禛。康熙这时心里有数了,但他并不急于要见王士禛,因为,那时他还没有闲工夫去吟诗作赋。直到了第三年(1678),也许是三藩既平,康熙也终于有了闲暇,想再次攻读诗词了,便又想起了王士禛。于是,懋勤殿召见,并出题面试,之后特旨传谕:“王士禛诗文兼优,着以翰林用。”授翰林院侍讲(后改侍读)。部曹小吏改为翰林词臣,大清建国以来,还是首例。

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事情。你想,郎中和侍读,官品一样(从五品),但地位却不一样,原来可能终生见不到皇帝,现在每天陪在皇帝左右,成了皇帝的近臣,每天值班南书房,这不是“异宠”是什么!

然而,对王士禛将“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作为诗论,康熙是接受的,但将此作为处世之法,康熙却不敢苟同。大力整饬吏治、奖廉惩贪,赏罚严明甚至崇尚用重典的康熙皇帝,在面对王士禛“失出法严”的执法理念时,不能不头痛。

如果把法律比作一个密密实实的大网,那么,一支箭从法网中穿过,就是找到了法律的漏洞,而“失出法严”的意思,无非就是钻法律的漏洞。

对于王士禛的“失出”,康熙其实是有感觉的。就在王五案的前不久,刑部呈上一个案子:江苏镇江的陈蒂生、陈潮父子二人,将邻居陈大胜打死,起因就是陈大胜屡盗陈蒂生家的牲畜。陈蒂生在忍无可忍之际,与儿子陈潮将陈大胜逮个现行,父子俩怒不可遏,竟下了死手,陈大胜一命呜呼。王士禛初审此案,便同意了江苏督抚的初拟结果:以陈蒂生年老为由,认定陈潮是凶手,判陈潮在狱中等候执行绞刑。然后又援引“存留养亲”的律条将其免死。所谓“存留养亲”,就是当子孙犯了死罪,如果父母、祖父母仍在世并无人抚养时,便可免除死罪以便安养父母。

存留养亲制度是中国古代独有的一种刑罚制度,从北魏入律至清末修律,一直作为中国古代法律家族化、伦常化的一个具体体现存在于律条中,它存在的思想基础就是孝道。倒是现代,这个有积极作用的条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下被废除了。

王士禛判决陈蒂生父子这个案子时,他的考量也许是想保全两条性命,先保了年老的“老子”,后又以“存留养亲”为由保住儿子的性命,可谓一举两得。

但皇帝也有皇帝的考量!

因为是命案,必须报皇帝,康熙眼里不揉沙子,一见此案,顿生疑心:存养律条规定,被存养的人首先不应是案犯,而此案中,陈蒂生不是主犯也应是教唆。于是发回刑部重审,审定结果:陈蒂生罚杖一百,念其年老,以罚金代刑;儿子陈潮则以杀人罪绞监候,不得减刑或免死。

看来康熙看得更清楚:一、陈蒂生有生活能力;二、他还是主谋杀人者。至于陈潮的孝道当是其次的,如果留下他去孝敬一个杀人犯,可能于法于情都不能讲通。

康熙认为,王士禛是错引了律条,甚至是钻了法律的漏洞。在人命的问题上,王士禛屡屡轻判,这与其说是尊重生命,不如说是赏罚不明。康熙觉得,王士禛不是政治家。政治,必须下狠手,否则,温柔敦厚所带来的必将是政治上的一团混沌。

王士禛,这位词臣出身的官员,在诗歌和人品上,也许甚得康熙赞赏,但是,作为一个执法的大司寇,康熙还真的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