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效能:从个人发展到团队进化的方法论与实践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2

作为本书的第二作者,我参与了生活与育儿两部分的编写,还作为第一读者与审校人员对全书内容进行了完善与优化。

我是一名有20多年从业经历的软件开发工程师,既就职过全球500强企业,也就职过只有几人组成的创业公司,还自己创过业。从岗位角色来说,我曾是开发工程师、架构师、团队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和创始人。所有职业经历让我对本书所描述的各类职场现象都有极强的共鸣。我不时感到书中所述的被动工作的工程师、不作为的管理者,以及无法平衡工作与生活的人,说的就是当时的我。

是的,书中说到的那些痛苦、冲突、迷茫、焦虑我都曾经历过,那些批判的言语很多都能指向曾经的我,只是彼时的我是不自知的。坦率地说,当时即便有那些令我不适的感受,我也从没觉得那样的生活和工作有什么不对劲,因为周围的人似乎都这样。对于彼时的我来说,工作感觉不对了,认为公司没有美好前景了,又或者想离家近点了,就换个工作呗。现在看来,那时其实是逃避的心态占了上风。

当然,我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没怎么不顺,我在工作中也时常能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总体而言也在一路往前走着。但我清楚,我并没有打心底里感到踏实,因为我没有找到工作带给我的幸福感。那种幸福感,并非是由同事关系融洽、工作压力小或其他外部因素带来的,而是源于工作对于自己的意义感。找到工作的意义感,是我现在认为走上高效能工作之路最重要的一步。少了这一步,就会像无数个0的最前面缺了个1那样。

那么,工作的意义感来自哪里?一说到意义,似乎就应该是宏大的、深远的,比如为社会创造大的价值、实现人生目标等。但以我现在的认知来看,并非如此。这是我通过观察李云的工作状态,将其与当初自己的工作状态相比而得出的结论。

李云换工作到芯片行业的那家公司后的经历使我真切地看到了我与他的不同。他这次换工作后的状况与我当初从摩托罗拉跳槽到恒生电子后类似:习惯了弹性上下班,突然换到了一家工作时间是8:30—17:30且上下班打卡的公司;离家又远——单程近1小时的车程,早上得6:30起床,7:00就出发。而且他相比我还多了一个不适——作为高管,周六得在公司工作。这是他参加工作以来,头一次经历作息时间上的大调整。

对于我来说,当初光通勤时间及打卡带来的不适,就让我耗费了非常大的心力去坚持那份工作。但是我看他的状态,每天都是激情满满地出门,下班回来虽有疲惫,也会有对工作不畅的倾诉,但我体会到更多的还是他的成就感和憧憬。他会喜形于色地告诉我同事们点滴向好的变化,问题在一个个解决,团队越来越正气。他始终坚信能把团队带上正轨,让大家体会到工作带来的幸福感。

这就是我与他之间的差距。在我看来,这是两种不同的工作状态:一种是为生存而工作,另一种是为意义而工作;一种是外部利益(收入)驱动的,另一种是内部价值(责任和信念)驱动的。我属于前者,他属于后者。因为我工作是外部驱动的,所以困难和不适统统变成了我的压力,让我内耗;而他工作是内部驱动的,所以对他来说,困难和不适就是挑战,是能被克服的,他能通过期待克服困难和不适后的成长去激励自己。

那怎么找到工作的意义呢?在我看来,并没有那么复杂,有时就是思维转变一下而已,找到一个超越个人物质利益的目标。在奔向这个目标的过程中,工作的幸福感自然就来了,事实上最终受益的依然是自己。

现在的我是大家眼中的全职妈妈,没有工作,也没有固定收入,也许是价值感不足的,更不能感受到幸福才对。但事实恰恰相反,在各种社交场合介绍自己时,我会说我没工作但有事业,因为我一直在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将我极力推崇的从项目式教学(Project-Based Learning,PBL)迁移而来的养育思想和方法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人能一起感受育儿的幸福。因为找到了意义,所以每一次分享、收获到的每一个认可,都让我感受着幸福。这就是我现在的状态。

曾经和几个朋友一起聊天时,我表达了“育儿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这一观点,她们听了很是意外。对她们来说,育儿更多地源于责任,且充满了焦虑和无奈。当然,我的育儿幸福,并非因为我没有经历挑战,也不是因为我的孩子特别让人省心。在我看来,育儿的幸福并不是简单地以孩子的良好表现去定义的,更主要的是以自我成长去安顿好焦虑,学会看见孩子的成长,并从中收获定力。也就是说,养育孩子的意义在于整个过程中家长和孩子的共同成长。只要意义对了,挑战就不再是消极的,而会变成成长的契机,育儿的幸福感自然就有了。

再来说一说关系的意义。对我来说,关系的突破来自内省。只要有关系,就一定会有冲突,而且关系越密切,引发的冲突通常也越激烈。由此我认为夫妻关系是自我突破的最佳修炼场。从人性上来说,造成冲突最主要的原因是个体的防御机制。要真正解决冲突,就必须完成自我防御的打破,看见那颗掩藏在后面的脆弱的心,最后找到那个松弛而有力量的自我。所以关系的突破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找到真正的自己。这就是我所找到的关系的意义。有了这个认识,再发生冲突时就少了对抗,因为冲突指向的不再是对方的问题,而是自我的问题了。

有了意义,就意味着明确了方向(或目标)。方向有了,再用对方法,就能带来效能。也就是说,无论职场、育儿还是关系处理,只要我们找到了效能目标并掌握效能方法,幸福感就来了。在我看来,在职场中掌握效能的过程,既是职业发展的过程,也是找到工作幸福感的过程;在育儿中掌握效能的过程,既是成就孩子的过程,也是成就自己的过程;在关系中掌握效能的过程,既是突破关系的过程,也是发现自我力量的过程。

效能始于意义,这是我在成长之路上不时用来修正自己的一句话,也是你在正式阅读本书前,我最想分享给你的。对意义的关注是40岁前后的我,在生活状态、思维模式上发生变化最关键的原因。40岁之前的我是用直觉在生活和工作,而40岁之后的我开始有了主动追求、寻求内在成长的意识,由此收获了更多的幸福和力量。希望这个感悟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本书的内容。

我的联系方式如下,欢迎大家与我交流。

微信公众号:PBL养育

楼建芳写于杭州

2023年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