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李世民,请陛下做太上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4章 房玄龄辞官,李世民叙旧(求追读)

房玄龄的府上。

房玄龄正坐在文案内撰写《晋书》,房遗爱伺立在一旁。

太监总管王德前来宣读圣旨。

房玄龄和房遗爱赶紧跪接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房玄龄饱读诗书,智谋过人,品行端正,擢其兼任太子太傅,教习太子学业,钦此!”

“臣谢主隆恩!”房玄龄叩头说道。

王德宣读完圣旨之后,把圣旨交给了房玄龄。

房玄龄恭敬地用双手接住,高高地举过头顶,然后,慢慢地站起身来。

王德一笑道:“老奴向魏国公贺喜,此次,魏国公荣升太子太傅,您老在朝中的地位,更是无人能比呀。”

“同喜!王公公辛苦,这些银两,王公公拿去买包茶叶喝。”

房玄龄说着从怀里掏出一个包裹递给了王德。

王德接在手上,沉甸甸的,少说也有一千两银子:“魏国公,平时也没少花您的钱,这怎么好意思呢?”

“王公公,不必客气!”

“那好吧,既然如此,那我就收下了,多谢!告辞了!”

王德说着把那个包裹揣进了兜里,高兴地走了。

等到王德走远了之后,房遗爱问道:“爹,王德不过来宣传一下圣旨,你有必要送他那么多钱吗?”

“虽然王德只是个太监,可是,他早晚在皇上的身边侍奉着,随时都能在皇上的面前说上话,他现在红得发紫,像这样的人怎么可以藐视呢?

他若是早晚在皇上面前说咱们的好话,那么,咱们家便会蒸蒸日上;

相反,他若总是在皇上面前说咱们家的坏话,那么,咱们家的灾难就不远了。”

“父亲教训的是。”

房玄龄看着文案上的国史,叹息了一声,问房遗爱:“你对皇上让为父去做太子太傅一事,有何看法?”

“父亲的才学和智谋,满朝文武无不钦佩,太子太傅一职地位甚高,既然皇上下旨让你兼任此职,那么,您老人家就去东宫教习太子。”

房玄龄听了房遗爱的话,失望地摇了摇头:“你也不小了,为什么考虑问题不经过大脑思考,就把话说出来了呢?

你有没有想过,皇上下这道圣旨,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呢?”

“儿不知!”房遗爱挨了父亲的批评,心里挺不是滋味的,他心想太子太傅那么崇高的地位,谁不想当?

难道说有官不做吗?

房玄龄低着头,倒背着双手在厅堂里来回走动:“作为一名臣子,你要了解皇上的心意。

如今太子李承乾和越王李泰明争暗斗,皇上又偏爱李泰。

你别忘了,李承乾的舅舅是长孙无忌啊。”

“长孙无忌不是已经辞官不做了吗?”

“官场之上,宦海浮沉,有的升,有的降,这都很正常。

长孙无忌的妹妹长孙氏贵为皇后,李承乾身为太子,皇上对他又十分信任,他若想为官,那不是很简单的事吗?

只是他很聪明,懂得激流勇退,所以,辞官不做,但是,他现在不做官,不代表将来不做官,他不过是在暗中观察时局罢了。”

“他不是您老人家的生死兄弟吗?”

“他是为父的生死兄弟,那是以前,今后就难说了。

如果李承乾将来继承了皇位,你觉得他会重用哪些人呢?”

房遗爱听了,想了想:“既然长孙无忌是他的舅舅,那么,他肯定会重用长孙无忌。”

“这话算你说对了,那么,问题又来了,如果他重用了长孙无忌,那么,咱们家的地位往哪摆呢?”

房遗爱想想也是,一旦李承乾做了皇帝,毫无疑问,长孙无忌便会成为首辅,父亲将会被长孙无忌压着一头:“到那时,咱们家的地位肯定在长孙家族之下。”

“是啊,记得在皇上登基之前,长孙无忌只是关陇贵族集团的边缘角色,等到皇上登基之后,他便逐渐成了关陇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

一旦他掌权之后,必定会对我们进行打压;

我们和长孙无忌相比,在出身上没有优势,同时,和皇上也没有亲缘关系。

这就是为父为什么让你去和李泰交好的原因,李泰不是太子,如果将来咱们能助他一臂之力,夺得太子之位的话,一旦他做了皇帝,肯定还得重用咱们家呀。”

房遗爱听到这里,好像是明白了。

他一拍脑门子:“父亲所言甚是!”

房玄龄手捻须髯,想了想,问道:“最近,你和李泰有没有接触?”

“回父亲的话,越王在临去扬州之前,到我这里来过。”

“你们都谈论了些什么?”

房遗爱便把李泰到他那里所谈论的话,向房玄龄讲述了一遍。

房玄龄听了之后,点了点头:“你看到没有,越王虽然年轻,但是,他考虑问题比你成熟多了。”

房遗爱听了,面带愧色:“越王的确思虑周全。”

“一切按越王所说的去办,另外,你每天要把长安城内和宫中所发生的事,记录下来,派人骑快马送给越王,要让他在第一时间了解长安城里的一切动向。”

“是,父亲!”

房玄龄又思忖了片刻,提笔在手,给李世民写了一道奏章。

晚上。

立政殿。

李世民气呼呼地来到了长孙皇后的面前,把房玄龄写的那封奏章递给了长孙皇后。

长孙皇后不知道李世民为什么生气,心里也是一阵紧张。

她接过奏章,打开一看,上面大致的意思是说,微臣年长皇上二十岁,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多年以来,随着皇上南征北战,鞍马劳顿,身体已大不如以前了,经常闹病,赶上阴雨天气,浑身上下腰酸背痛,上任以来,微臣夙兴夜寐,如履薄冰,起早贪黑,唯恐辜负了皇上的期望,好在到目前为止,尚未出现什么大的差错;

皇上委任我监修国史,主修《晋书》,并且和长孙无忌一起编纂《贞观律》,这些已经够微臣忙的了;

另外,微臣才疏学浅,没有德行,恐怕耽误了太子的学业,因此,不敢再接受太子太傅一职,请陛下另请高明,跪谢圣恩!

“皇后,你说这老家伙到底是啥意思?他竟然不愿做太子太傅。”

长孙皇后看了之后,也是一皱眉,缓缓道:“房玄龄十八岁中进士,在当时来说,是轰动一时的,他的才学,满朝文武有目共睹。

他在奏章中说自己年龄大了,身体不好,这些也是客观原因,但是,臣妾想这可能还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那是因为什么呢?”

“房玄龄处事谨慎,臣妾认为他之所以不太愿意和承乾走得太近,是因为他担心自己被朝中的大臣说成是太子一党。”

李世民听了之后,点了点头:“好吧,既然他不愿意做太子太傅,朕也不强人所难。”

“陛下,臣妾听说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与李泰交好。”

“哦,有这等事?”

“陛下,你觉得这只是巧合吗?难道和房玄龄没有任何关系吗?”

李世民沉思了片刻,似有所悟:“这样吧,你先休息,朕去紫宸殿,让王德去把房玄龄请来,朕和他好好聊聊。”

“那你们不要聊得太晚,早点休息。说话注意分寸。”

“朕知道了。”

房玄龄在家中都准备休息了,没想到王德来了,宣皇上口谕,让他即刻进宫面见皇上。

房玄龄不敢怠慢,赶紧穿戴好官服,随着王德一起前往紫宸殿。

在路上,房玄龄就问:“王公公,这么晚了,陛下让我进宫,到底所为何事?”

“老奴也不知道啊。”

“那你见皇上的脸色如何哇?”

“陛下的脸沉沉着,好像不太好。”

房玄龄听了,心里“咯噔”了一下,心想是不是跟自己的奏章有关。

紫宸殿。

李世民正坐在文案内批阅奏章。

房玄龄到了之后,跪伏于地,口称:“万岁!”

李世民低头看了看他:“爱卿,免礼,平身。”

“谢陛下。”

“赐座,上茶。”

王德给房玄龄搬了一把椅子,又为他泡了一杯绿茶。

房玄龄便坐下了:“不知陛下把微臣唤来何事?”

李世民把手中的奏章放下,冲着王德一摆手,王德会意,便退了出去。

此时,殿内只剩下李世民和房玄龄两个人。

李世民脸色稍缓:“其实,也没什么事,只是朕心情烦闷,想起了往事,所以,把你请过来聊一聊。”

房玄龄听李世民这么一说,心里的石头落了地。

“如果朕记得没错的话,咱们俩是在渭北相见的,那一年你三十九岁,朕十九岁。”

闻言,房玄龄十分感动:“陛下,好记性啊。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陛下还记得这么清楚,真是让微臣受宠若惊啊。”

李世民拉把椅子在房玄龄的身边坐下了,语重心长地说:“记得那时,我们正在征伐天下,逐渐消灭各个诸侯割据势力;

在没有认识你之前,朕经常为钱粮和兵员的事情而发愁,时常捉襟见肘,不是没有粮草,就是没钱了,要么,就是兵员跟不上了,朕真是焦头烂额。

后来,朕遇到了你,一切都改变了,就像当年刘邦遇到了萧何。

在沛县时,萧何和曹参把刘邦推上了沛公的位置,若没有他们二人的推荐,刘邦又怎么能做得了沛公?

这是刘邦从沛公到汉王,再到皇帝的人生三步曲中的第一步,这第一步对他来说很重要。

楚怀王熊心让刘邦领兵西征,项羽北上救赵;并且,约好‘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刘邦率先攻下了咸阳,其他的将军和臣子们都在抢夺金银财宝,唯有萧何进入宫中,为刘邦取得文书、户口典籍等重要资料;

如果按照怀王之约的话,刘邦应该是关中王,可是,项羽没有同意,改封刘邦为汉中王。

汉中、巴、蜀乃是偏僻之地,当时,若依刘邦的脾气,便要拿自己的十万军队和项羽的四十万大军拼上一拼,又是萧何阻止了他。

萧何陪着他一起到了汉中,在南郑招兵买马,逐步壮大实力。

萧何善于识别人才,又向刘邦推荐了韩信作为大将军,后来,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汉中出兵,与项羽争夺天下。

在和项羽长达四年的征战之中,萧何一直镇守后方,兢兢业业,不断地给刘邦输送钱财、粮草、马匹和兵员,正因为有了萧何的鼎力相助,刘邦最终灭了项羽,成就了帝业。

所以,后来,刘邦封萧何为第一功臣,为汉初三杰之一。”

听李世民说起了这一段历史,房玄龄的心中感触颇多。

李世民接着道:“同样,朕若没有你的大力支持,又怎么会有今天呢?

后来,尤其是玄武门之变,又是你的谋略,才使得朕得以成功。

朕对你的感激之情,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呀。”

回想起往事历历在目,房玄龄也被李世民的一番话说得心里热乎乎的。

“陛下,那些都是过去的事了,你还提它做甚,再说了,微臣能为陛下效劳,那是微臣的荣幸啊。

微臣若是没有遇到陛下,可能就要荒老于山林之中了,天下人谁又知道微臣的名字呢?”

“依朕看,你的功劳要超过萧何,你不仅是朕的钱袋子,你还为朕网罗了一大批的人才,比如智谋过人的张亮,才思敏捷的薛收,可倚大事的李大亮,以及有王佐之才的杜如晦等等,正因为你慧眼识人,向朕推荐了他们,朕的实力才逐步得到扩大。”

“陛下,微臣认为你说对了一半。”

“哦,何出此言?”

“陛下刚才所提到的这些人的确都是非常出色的人才,不过,他们运气好,遇到了像陛下这样的英主,所以,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建立了一定的功业。

如果陛下没有使用人才的胸怀和气度,他们就是才能再大,又有什么用呢?

记得春秋战国时期,魏国的人才是最多的,比如,吴起、商鞅、范雎、张仪等,这些人哪一个不是顶级的人才,随便拉一个出来,都能使魏国富国强兵。

可惜的是,魏国的君主没有使用人才的心胸气度,怕他们超过自己,拿不起,放不下,甚至对他们进行打压和迫害。

这些人在魏国郁郁不得志,才能无法施展,抱负得不到实现,最终,一个个都离开了魏国,投奔了他国,吴起去了楚国,其他三人全部归于秦国,这才使得秦国逐渐强大,统一了六国。

由此可见,人才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君主使用人才的方法,要能容人之短,用人所长,得承认别人的优点,允许别人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

正所谓海纳百川,乃能成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