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日本制造:繁荣、衰落、自救与未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图0-1 SELCO销售额及经常性利润图

这张图表描绘了我们公司作为日本长野县的中小零部件制造企业在迷茫混沌中历尽万难寻找出路的曲折历史。

本书将会通过这张图来分析日本中小微企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探索日本制造业的希望之路。

如今回想起来,我们公司数年间营业额与利润的增长,有很多都源于突发的灵感。

自创业以来,我们公司就是典型的下包[1]代工工厂。自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我们一下子失去了主营业务,企业经营也陷入黑暗之中。

但在那以后,虽说几经波折,我们公司还是想尽办法从深渊底部逃生。现在营业额已经恢复以前的状态,利润率也有所改善。

我的公司是线圈绕组制造公司。所谓线圈绕组制造,就是指将电线缠绕起来的单纯作业。虽然说线圈绕组在家用电器、机动车、机械装置、精密仪器等制造业中被广泛应用,也可以被称为一种电子零件,但却基本上是不为人知的“无名英雄”。

此外,线圈绕组也是低收入、高人工成本的下包代工业务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因此,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的这一产业紧随纺织产业转移到了海外工厂。

距今30年前,作为我们老主顾的发包母公司采购负责人对当时还是管理部部长的我说:“虽然这样说很抱歉,但贵司要破产了。”

这是在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后,制造业决定向海外转移时发生的事。

当时,单靠发包企业下包业务生存的公司,真可以说穷途末路,眼前一黑了。好在那时有如神助般,我们公司拿到了海外的订单,这才苟延残喘了下来。

6年后,这来自海外的订单也突然不再续签,我们再次陷入了不知如何是好的绝境。

是选择注销公司,还是再搏一搏?我们公司最终选择了后者。我作为管理部部长在主导了大规模的裁员后,成了公司的社长。

但即便当上了社长,我也还是一筹莫展。

沉浸于下包代工工厂面临绝境的悲伤中,无所作为地干等着订单上门,结果订单量变得更少了。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资金已经见底了。正觉得撑不下去的时候,我参加了一个自我启蒙的学习班。

在那里,我深刻地反省了自己“作为社长至今到底有何作为”,与此同时,我灵光乍现,产生了一个想法:

“在日本确实没有以前那么多订单可以接了,但利用现有的人员,起码还可以接一些试作业务、量少品类多的业务,这样至少可以维持企业正常运营吧,没错,关键是要去推销!现在就去到处找订单吧!”

从那以后,我们公司踏上了重生的道路。

无论是多小的订单,我们都努力争取,就算是不赚钱,或是其他竞争对手不愿接手的困难工作我们也努力应承。就这样积累了数年技术与经验后,我们公司开发出了“高密度线圈”这一旗舰产品。

此后,雷曼事件、日本“3·11”大地震、新冠疫情等大事件都给日本制造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而随着技术不断革新,各种产品的制造方案也在不断变化。万幸的是,对高性能线圈的需求一直有增无减,我们公司的业绩才能呈现出开篇图表所示的景象。

其中最大的转机,则是开展高密度线圈业务的十几年后,全球的机动车市场开始从汽油驱动转向电力驱动。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详谈此事,现在,只能说我们目前的交易对象不仅仅有机动车行业的,还有其他各个行业的大型厂商。

以“灵光乍现”为契机上演复活剧,可不是只有我或者我的公司才能办到的事。无论是怎样的小公司,都有可能实现“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因为日本的中小微企业都各有各的待开发潜能。

如今能够存活的企业应该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公司的秘技,或是类似工匠技艺的那种独门技能。只要能注意到这些特质,并加以研究,公司的未来必会大有不同。至于说通过“灵光乍现”带来革新,不仅制造业办得到,其他各行各业也都可以效仿。

有资料显示,日本99.7%的企业都是中小微企业。

由此看来,日本的经济并不是以大企业为支撑,而是以我们这些中小微企业为支撑。

曾经的日本,也有过沐浴在全世界艳羡目光中的时刻。但那以后过了30多年,其声望日渐式微,在世界中的存在感也日渐微弱。极端地说,我甚至认为“Made in Japan”已经在这30年间消亡了。

我想要究其根本,在这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特别是在数字化转型时代、纯电动汽车革命时代中找到存活之路。

就结果来说,我认为所有的中小微企业都应该胸怀大志,坚持向前,以日本企业在制造业中应有的姿态(SHIN·日本制造[2]),向世界展现新的制造业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