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日本制造业一直处于低迷状态
现如今,稍微环顾一下世界就会发现,这是个GAFA、BAT[3]等IT企业崛起,占据企业榜首的时代。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DX(Digital Transformation,数字化转型)、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信息与通信技术)……各种新鲜词充斥着我们的世界。
为了公司能重新站起来而四处奔波的这20年,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突进到了一个完全无法预测未来走向的时代。
最近到处都在说日本的世界地位下降,特别是经济和技术方面的落后情况超乎想象。
“平成初期在世界企业排名中占据上位的日本,到了现在已屈居人后。”
“日本的GDP在这25年来一直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
“人均GDP在30年前世界第一,现在世界第三十。”
“长时间以来,人均产值毫无增长,不仅败给了欧美发达国家,也败给了新兴国家。”
诸如此类的评价很多。
不仅如此,日本的国家预算大多拨给了社会保险领域(养老金、保险等),而对于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新兴产业却几乎毫无资金扶持。此外,在科学技术领域也与美国、中国拉开了极大差距。有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是,2021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真锅淑郎其实是美国国籍。
有一本由“Veglia实验室”公司法人代表筒见宪三编写、名为《数据驱动脱碳经营》(幻冬舍出版)的书,其中提道:如今日本的低迷主要是如下三个原因导致的。
其一,“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企业没能跟上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IT革命,没能培育出如美国的GAFA、中国的BAT那种基于互联网环境而产生的新型商业模式——庞大的互联网平台”。
我认为这一点他说得非常正确。
不过,仔细想想,美国有适合创业的土壤,也汇集了很多愿意给创业者投资的风险投资商。
加利福尼亚州的硅谷汇聚了大批的IT企业和金融基金,并将世界各地的优秀技术人才汇集于此,发展出了IT企业巨头。
他们的系统在本国偌大的市场中快速成熟的同时,也着手在日本、欧洲各国进行扩张,占据市场份额。
而中国则具有本国市场庞大这一优势,其互联网业务做到了巨大化。
日本虽然也有像孙正义这样的超级商人出现,建立了软银这样的巨头,乐天也在日本国内搞得风生水起,但日本既没有美国那样的创业土壤,在风险投资方面也不太行,所以很难聚集优秀的人才,如中国一般将企业做到更大。
到头来,IT企业巨头的源头都是他国,以日本为源头的一个也没有。
其二,“日本企业所擅长的,是优化输入端的制造流程,提高效率,并在人力成本方面雇佣派遣员工来取代正式员工,靠着诸如此类的努力才勉强维持了生产力。可是,输出端才是做生意的正道,在开发有魅力的新商品、新服务等能增加销量、利润、附加价值的工作上,日本企业行动相当迟缓。就结果而言,从微观经济来说无法增加GDP,可不就是劳动生产率低下吗?”
在创造新的附加价值这方面,的确如上所述。
原因之一是日本的大企业组织庞大、行事刻板僵化导致了决策迟缓。
常听人说中国的大企业,即便是很大的项目也会当机立断,迅速做出决策推进。在日本,只有创业者或者有着创业头脑的人担任经营者时,才能迅速决策,驾驭企业这艘船弄潮于时代。
除了决策快慢的问题,日本大企业还有着无法接受新事物的倾向,简直可以说是“新产品过敏”。反过来说,维持现状,满足于现状,保持这样就好,坚持传统比较好……这些极为保守的思维方式,才是将新事物拒之门外的要因。也是随着公司成长,挑战精神逐渐消亡的原因。而日本企业的特征是:即便明白这个道理,却还是无法改变。
不仅日本的IT行业如此,日本的制造业也是如此。这10年来基本再没出现过像VCD、DVD、数码相机、液晶显示器这些由日本开发的大火特火的电子产品。
我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日本不再大量生产商品。关于这一点,之后我会再详细论述。
关键在于接下来的这部分(其三):
“‘只要是高品质的好东西就会大卖’这种执着于制造本身的思维方式,限制了企业创造与时俱进的受顾客们青睐的新商品模式,必然会导致劳动生产率低下,降低企业的效益,也就必然会使企业丧失国际竞争力。”
过度关注制造本身而错过了新的时代潮流,这一观点我是赞同的。不过,我想要围绕日本的企业认为自己的产品“是高品质的好东西”这一点来谈一谈。
这才是与本书的一个重要主题——日本制造的品质——相关的问题。
毫无疑问,日本制造的汽车、机床、模具、测定仪等产品都在世界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但在这里,我想要围绕以家电产品为中心的产业,特别是30年前被连根拔起,移植到海外的相关产业聊一聊。
这些转移到海外工厂的品牌厂商们,真的认为自家公司制造并销售的产品是高品质的吗?为什么30年前风靡全球的“Made in Japan”已无人提及,“日本产品”跌下神坛成了“产品”?
我认为这里潜藏着一个深刻而根本的“制造”问题。
对于《数据驱动脱碳经营》一书中“执着于制造本身的思维方式是败因”的这一说法,我持有相当大的疑问。
我认为事情与该书说法完全相反。
日本应该更加深入地执着于制造本身,不断地制造出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模仿的产品才对。
如果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没有为了降低人工成本把生产业务转移到海外,而是维持住日本精良制作的体制,至少可以隔离赛道,形成精密度和重要度较高的产品找日本的情况。这样一来,电脑、智能机之类重要的产品制造就可能成为日本的订单了。
读到这里,认为“这难以想象”的各位,请思考一下“Made in Japan”消失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