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温热论 : 三元及一思维下的伤寒温病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八、天有六气,降生五味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这句话出自《左传·昭公元年》。六气归属于天,五味归属于地,《黄帝内经》中也在说“在地为化,化生五味”,所以“天有六气,降生五味”这句话是在说天地法则与变化。“天有六气,降生五味”指出天占有主导地位,地从属于天,所以我在前文中认为的天为“天一”,地为“地二”。从文字的表面意思来看,天气变化是能够影响植物生长的,植物中蕴有五味,为地气之所化。天时不好,庄稼可能颗粒无收,天气异常也能够影响到其他的生命体。天气变化影响着植物内的五行变化,所以有“天有六气,降生五味”之说。这里的“六气”有2种看法,一种是指阴、阳、风、雨、晦、明;另一种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在这里我们以第二种为准。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在这里天占主导之位,五行与五大行星相关(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同在太阳系中,除了日月之外,五大行星对地球影响最大。日月五星在中医中影射着阴阳五行,日月对天气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地球自转与公转造成地球接收太阳光辐射强弱不同而形成昼夜四季的气候变化。月亮对地球气候影响也很明显,我们的农历便是以月亮的盈缺而创立的。日月五星除了对天气有影响外,对地气也有很大影响,日月五星对地气的影响便是“天有六气,降生五味”。

大地表面上看起来是坚实的,但其实地球就像一个鸡蛋,地壳就像鸡蛋壳一样,里面是流动的岩浆,地壳只占整个地球外层很少的部分,如图1-1-5所示。

日月和五大行星与地球之间的相对位置不断发生改变,这个变化是有秩序的,有章可循的。星球位置的变化造成星球间的引力不断发生改变,引力的变化对地球的岩浆流动会造成影响。影响可能包括很多方面,这里我只说2个方面,一是对温度的影响。岩浆流动,物质间摩擦会产生热量,这个热量会传导至地壳,影响着地壳上生活的生命体。二是岩浆的流动变化会产生信息波。这个信息波也会影响地壳上的各种生命体。日月对大地的影响,我们古人用阴阳理论去解释,日月和五大行星对地心的影响便是阴阳五行的变化。天体的运动影响着地心岩浆的流动,岩浆的流动产生5种属性不同的结果,我们称之为五行。五行的变化对生物体产生不同的影响,这就是五行化生五味。所以说“天有六气,降生五味”从现代科学角度来看是非常有道理的。以上是我用现代科学知识对五行的解释,那么现在我们的目光再转回2000多年前的内经时代。

图1-1-5 地球的剖面

《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这段经文中“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便是在说天体对地气的影响,更深一层次讲便是天一生地二。“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这段经文是在说,阴阳变化,寒暑更迭,生生化化,循环往复,这是说生命环,是生命环主导着万物之生灭。借用《道德经》的句式作如是说:道生天一,天一生地二,地二生人三,人三生万物。

无论是《黄帝内经》还是《道德经》,都在讲述这样一个道理:三生万物。古文玄奥而精深,意蕴悠远,令人回味无穷。诗人刘长卿说:“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在现今的社会环境与语言环境下,古文确实离我们太远,于是我就用直白的语言把古人的意思表达出来,这也是写此书的目的之一。

千字文里说:“闰余成岁,律吕调阳。”随着天时的变化,地气也发生相应变化,古人是可以测量地气变化的。黄帝时代的伶伦,用12根竹管,其中最长的九寸,最短的四寸六分,因为九是阳的极数。然后他按长短次序将竹管排列好,上面的管口一边齐,下边长短不一,像切大葱一样,留斜茬,然后插到土里面。竹管是空的,里面灌满用苇子膜烧成的灰。这种飞灰最轻,叫暇莩。他把这些管埋在西北的阴山,拿布幔子遮蔽起来,外面筑室,绝对吹不到一点风,用它来候地气,因为地下的阴阳二气随时都在变化。到了冬至的时候,一阳生。阳气一生,第一根九寸长,叫黄钟的管子里面的灰,自己就飞出来了,同时发出一种“嗡”的声音。这种声音就叫黄钟,这个时间就是子,节气就是冬至。唐朝大诗人杜甫的诗《小至》:“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浮灰。”其诗也是讲的天时地气的变化。

《黄帝内经》云:“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玄是什么?玄是天体运行的规律,玄是宇宙的规则,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玄就是非常道,玄是不可捉摸的,但是“玄”是可以从天地运动规律中去推测,去发现的。这“道”呢?便是物质的运动轨迹,便是道路。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们看天只能看到局部,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的规律,古人感知到天体对大地的影响,古人把这些影响概括为五行,在地为化,化生五味,故又言木生酸,火生苦,土生甘,金生辛,水生咸。

“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其实这些也是中医五运六气的理论基础,古人对天地运行规律进行观察,找出其中的秩序规律以及对人体与其他生物体的影响,从而总结归纳出五运六气的理论。五运六气的学问甚是玄奥,我真的不知道古人是怎么发现这些规律的。中医也许是上一个文明留下的遗产,而这些遗产是残缺不全的,我们的古代先人的思维已达到令人难以想象的高度,《黄帝内经》一出世其理论高度便令人望尘莫及。

气归属于天,外环境六气(风、寒、暑、湿、燥、火)通过人体表面对人体产生影响,我们用针灸、推拿等外治法也是通过刺激人体表面来达到调节人体系统的目的。味归属地,大地上生长的各种植物受到大地五行的变化而化生五味。五味入于胃肠,着于五脏,能够调节人体五行的变化。《黄帝内经》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又云,“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因此天地接驳人体有两大接口,一是体表皮毛,二是胃肠。于是,我们古代先人发明了两大治疗方法,一是经络外治法,二是中药内服法。可谓是妙之极矣。

经络外治法与中药内服法作用于人体两极,则气机汇聚于中,这个“中”便是人体的五脏系统。人体之中五脏居于最里,也是人体的“中”,五脏属藏,藏居于内而不见,所以这个“藏”字极有神韵。六腑多与外面相通,居于人体的中轴部位,我们可以把这个位置称为“里”。我们看看草履虫的构造(图1-1-6)。草履虫的口沟为表皮所化,口沟也即是原始的胃肠道,可见胃肠道也是属于表的。

图1-1-6 草履虫的构造

“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活天地间,天地接驳人体便有了2个接口,一是人体表面,二是人体的胃肠道。人体表面感知着天气变化,人体的胃肠道感知五味的变化。人体表面与人体胃肠道位于人体的两极,来自两极的气与味汇聚于五脏,五脏是为“中”,内经中尤重五脏,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模型。在后面的章节我们还会提到人体系统调控模式,也是与这六气五味相关,即气宜所立,神机相随;味有所藏,神气乃生。这里的神机便居于“中”,五脏之所处,具体详细的内容可往后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