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马屁不穿
“太心急了?”李世民有些讶异:“怎么说?”
柴令武刚想应声,李世民忽然指着一旁的石桌道:“坐下慢慢说!”
言罢,不忘唤来一名宫人,吩咐宫人去上一些零嘴。
柴令武跟随他走到石桌旁相对而坐,轻声回答:“外甥以为,以舅舅如今在民间的声望,就算将《氏族志》发行天下,百姓们也未必会信,毕竟民间所言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并非是空穴来风。”
听得这句“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李世民眉心微微蹙起,心里颇有些不是滋味。
李氏亦是豪门大族,在大唐没有建立之前,他亦曾为李氏的郡望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可如今随着身份上的转化,再次听见这句话,他怎么听,怎么都觉得刺耳。
调整好心情,李世民沉声开口:“你继续说!”
柴令武微微颔首,继续出声:“时至今日,舅舅御极大宝的时间,满打满算也不过三年,且这三年时间,大唐在舅舅的治下,说上一句多灾多难也不为过......”
说到这里,柴令武顿了顿,小心翼翼地打量了一下李世民的神色。
见他面色如常,并未因此而动怒,这才斟酌着继续开口:“舅舅御极,百姓们却未曾享受到新朝的福利,心难免会歪朝对他们有利的一方。
再者,舅舅虽以妖僧法雅做伐,暂时将魏国公赶回了蒲州老家,但魏国公在朝多年,门生故吏遍布朝堂,哪怕人在蒲州,影响力依旧不小。
外甥也正是想到了这些事情,才会说舅舅此事做得有些心急,当然,这只是外甥的一点浅见,若是有什么浅薄的地方,还请舅舅不要笑话外甥。”
李世民静静的听着柴令武分析当前局势,表面上看不出任何波澜,心里却是已经掀起了惊涛骇浪。
因为柴令武所言之事,尽是被他和满朝文武忽略掉的关键节点。
或者说,只有他一人忽略了。
满朝文武或许也想到了这些事情。
但......无人提醒他!
他压下心中震惊,转而问道:“你因何笃定这件事情,在李靖班师回朝之后去做会更合适?”
柴令武斩钉截铁的说道:“因为代公一定会灭掉东突厥,将颉利抓回长安,到那时,舅舅的声望,也将随着四海诸国的震动,攀升到顶峰。”
李世民愕然出声:“你对李靖如此有信心?”
“不,我是对舅舅您有信心!”
柴令武摇头否认,顺便送上一记小小的马屁:“外甥相信,您一定会带领大唐走向辉煌,也一定会成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与太祖,文帝并列。”
这句马屁,柴令武拍得毫无心理负担,因为他说的就是事实。
甚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刘邦,刘恒,都不如他。
至少,老刘家三代皇帝干的事情,李世民一个人就给干了,而且还干得很不错。
他也没有像汉武那样,将国家搞到透支的地步。
再者,作为外甥,他吹捧一下自家舅舅怎么了?
李世民愣愣地看着柴令武,想要从他脸上找出一丝违心的痕迹。
只是不论他怎么看,柴令武的脸上都只有真诚,好像这就是他发自内心的想法。
头一次被人这么直白的吹捧,李世民不免有些羞涩。
虽说吹捧之人是他的亲外甥,可他终究是一个三十岁的中年男子了,年轻时候的中二之魂早已消失无踪。
怎么说,也当皇帝了,还是要点脸的!
“莫说闲话了,说正事吧!”他一脸矜持地朝柴令武摆摆手。
话锋一转道:“朕承认,你说得不错,这件事情,朕做得的确有些心急了!”
柴令武微微颔首,正欲接话。
李世民忽然一拳砸在桌子上,语气森然道:“可朕就是等不及了,他们实在是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柴令武一脸懵逼,不明白李世民好好的发什么火。
他是去蜀中留过学吗?
变脸这么快!
始料未及啊!
咱就是说,谈事情就好好谈事情不行吗,你这喜怒无常的,很容易没朋友啊......
李世民捏紧拳头,语气低沉地开口:“前年山东大旱,他们怪在朕身上。去年关中蝗灾,他们也怪在朕身上。包括今年的大河水患,他们还是要怪在朕身上。”
柴令武怔了怔,看向李世民的眼神,顿时变得有些怜悯。
就......怎么说呢......李世民也是好起来了啊,都能替老天爷背锅了。
不过......天子嘛,顾名思义,就是老天的儿子,儿子替老爹背一下锅,怎么也算是天经地义吧?
“朕永远也忘不了去年关中蝗灾,他们逼得朕生吃蝗虫的情景,更忘不了他们逼朕,逼朕下罪己诏的情景。”
“你可知,朕曾数次向他们低头借粮?可他们宁愿将多余粮食喂给家中的牲畜吃,也不愿借给朕应急。”
“朕是帝王啊,是这大唐的天子,不是什么任人摆布的傀儡!你说,朕怎么可能等得到李靖班师回朝!?朕恨不能现在就生啖其肉!”
李世民神色阴郁,语气低沉,似是要将登基以来,所有的委屈与不满和愤怒都发泄出来。
柴令武隐晦地翻了个白眼,心道这不都是你自找的吗,现在搁这跟我说什么委屈?搞得好像是我把你怎么样了似的!
当然,腹诽归腹诽,马屁还是要拍的,他果断引用了孟子的大作.
“舅舅勿恼,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外甥相信,这一切,都不过是黎明来临前的黑暗而已,只要今年一过,我大唐一定会变得不一样!”
听着柴令武的安慰,李世民脸色逐渐恢复正常。
他也就是随口吐槽一下罢了。
这些话,他不好与朝臣说,也不好与长孙说,更不好与李渊说。
也就是今日恰逢柴令武点出了那些被他忽略的事情,让他一下子没忍住心中的郁气。
不然这些事情,他宁愿一辈子烂在心里。
缓过神来,他轻叹口气,伸手揉揉柴令武的脑袋,轻声开口道:“不论如何,《氏族志》外泄一事,你都替朕立下了大功,朕也知晓你今日进宫不是无欲无求,你若还有什么想法,现在尽可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