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被冤枉的朱文正
大元,至正十年(1350年),二月。
河南江北行省,安丰路,濠州,钟离县,太平乡,凤阳里。
乡野一片银装素裹,偶有一阵寒风路过,歇在树梢上的积雪便被吹动,扑簌簌的落下……。
一个十四、五岁肤色黝黑,面容清秀的少年,穿着单薄的补丁夏衫,背着装满干柴的竹篓,正深一脚浅一脚的往村里返回。
这少年姓朱,大名文正。
祖父朱五四是佃农,生了四个儿子两个女儿。
朱文正的父亲朱重四是老大,二叔朱重六,三叔朱重七,四叔是朱重八,也就是朱元璋。
朱重四娶妻王氏,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大儿子朱圣保早夭,朱文正排第二,凤阳里乡人多唤“二郎”。
前一世,朱五四、朱重四饿死之后,朱文正跟着母亲朱王氏回了娘家,没过一年,王家遭了兵灾,朱王氏只能带着一儿一女四处乞讨过活。
直到听说朱元璋成了郭子兴部的将领,朱王氏才带着儿女前去投奔。
当时,朱标还没出生,朱元璋、马秀英将朱文正收为养子,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当作接班人来培养。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朱文正奉朱元璋的命令死守洪都,以两万将士硬抗陈友谅六十万大军,坚守八十五天,直至援军到来。
在创下军事史上守城战的奇迹之后,朱文正却被御史李迎冰诬谄有异心,随即被朱元璋囚禁于桐城,最后郁郁而终。
死的时候,朱文正不满三十岁。
因为怨恨悲愤过于浓烈,朱文正的魂魄久久不肯转世。
一直到朱元璋七十一岁病死之后,朱文正的怨念才渐渐消散,剩下的残魂,被后世的穿越者所替代。
而这个后世灵魂,其实是个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倒霉蛋。
父辈家在云贵大山,机械厂技工,中年失业被裁,平时写写网文,但却因水平有限,成绩一直不见起色,只能赚些小钱。
某日,正在写作《大明:从朱元璋侄子开始当皇帝》这本小说之时,突然昏倒,与朱文正的魂魄相融合,让他重生到了少年颠沛流离之时。
“朱二郎,给我站住,把背笼打开?”
“别磨磨蹭蹭,里面是不是藏了东西?哼,要是被抓住......。”
“凤阳里”木牌子下面,五、六个地主刘德眷养的仆奴,牵着一条油光铮亮的大黑狗,正在盘查过往路人。
凤阳山,这座钟离县境内的丘陵,属大别山余脉淮阳山系支脉。
有山的地方,就能打猎,采摘,砍柴,按理说,有山有平原有河流,饿不死人。
但是,这山这水,却不属于乡民,而是钟离县太平乡地主豪绅刘德的私产。
进山打猎,要先缴纳狩猎费。
上山砍柴,也要缴纳拾柴费。
这费用,相当于后世景点的门票。
把山一封,把河一围,就说是自家的,都不用投资,就能有收获,一本万利。
老百姓饿急了,不缴钱属于私闯,就算打死,也是活该。
这等巧取豪夺之事,自古到今,就没断过。
“汪,汪汪.....。”
大黑狗迫近朱文正,然后开始连声狂吠,一双狗眼睛凶狠的瞪着朱文正,仿佛是深仇大恨的敌人。
刘家养的这条恶狗,名字叫“旺财”,鼻子很是灵敏。
朱元璋就吃过这条狗的亏,腿上被狠狠的咬了一口,拉下一大块皮肉。
朱文正小的时候,可不只一次听朱元璋骂骂咧咧,说要寻个机会,宰了这条恶狗,吃狗肉。
只是,直到朱元璋离开太平乡,刘德家的这条狗还在......。
这恶狗,记仇得很,对朱家人尤其敌视。
“狗仗人势,这世道....。”
朱文正身体绷紧,警惕的放慢脚步,将背笼解下来,放到检查的地方,顺手抽出一根手臂粗的树杈子。
“呸,穷鬼一个。”
“留下一半,算作拾柴费。”
“朱重八逃了,朱家只剩下孤儿寡母,撑不过这个冬天。”
几个仆奴用脚踢了踢背笼,见朱文正没有什么油水,骂骂咧咧的离开。
朱文正目光凛冽,冷冷的看着这些恶奴离开,弯下腰将雪地上散落的干柴捡起,放到被踢破的背笼里面。
“我命由我不由天,重生一次,我朱文正要自立自强,不再依靠朱元璋活着......。”
天色渐暗,刺骨的冷风,钻进衣衫深入,浸到身体里面,让朱文正感觉,人快要冻僵了一般,但在心中,却似有一团熊熊之火在燃烧。
“....,二郎回来啦!”
朱家住的茅屋就在眼前,一个背着猎弓的壮汉,亲近的跟朱文正打着招呼。
“王叔,你从城里回来啦?外头怎么个情形?”
朱文正眼睛一亮,迎上前去打招呼。
里邑里面,打猎的本事,就数这个邻家汉子最厉害。
朱文正早有心请教,但无奈家徒四壁,无有拜师的束脩,只能先言语交好,再作计较。
“二郎,你可不要一个人乱跑,外头红贼作乱,官府到处抓人,世道不太平呐......。”
“你四叔的消息,叔还没有打听到,不过,叔在钟离县城,倒是听说有传教的神仙在发符水,你要是有机会进城,替你娘求一碗符水,说不定那身子骨就能好了。”
王叔跺了跺发冷的双脚,叹了口气,一屁股坐到家门口的木墩上,磨起了箭簇。
这几年,濠州一带接连发生旱灾、蝗灾、瘟疫,朱文正祖父、父亲、叔父在内,先后饿死数十口。
好端端的一个家,眼看着就要散了。
面前的王叔待朱文正亲切,主要是养子汤和与朱元璋交好。
汤和钟离县东乡人,因自小父母双亡,养育在太平乡姨母家,既是王叔的妻侄,又是其养子。
汤和、朱元璋发小感情深厚,朱家、王家相互扶持,平日里关系处得甚睦。
“王叔,这世上真的有神仙么?”
朱文正眉眼一动,流露出好奇之色,问道。
元末动荡。
白莲教接连起事。
先是彭和尚、周子旺在袁州起事,建大周国,聚集信徒五千余人响应,后虽事败,但彭和尚等教中骨干在逃,并开始在巢湖一带发展信徒。
濠州离巢湖不远,钟离县听说也有了教众出没。
朱文正虽在乡邑,也有耳闻。
“当然有啊。白莲教.....明教的分坛就在城里,听说还有通晓医术的神仙?”
王叔点点头,压低声音说道。
“王叔,明教的人,会治病?”
朱文正脸色倏变,问道。
“白莲往生术,听说过没有?城里明教有分坛,听说里面住着舵主,还是三品正恩,已经算是半个神仙了?”
王叔很是自信的说道。
朱文正皱了皱眉,点了点头,觉得王叔的话,好像有些道理,又似乎不太对……
朱文正对白莲教无好感,但对其能治病,倒也不是很怀疑。
在后世的信息时代,白莲教被喻为造反代名词,从南宋人茅子元创建以来,以白莲教为名的造反事件,不下上千起,几乎每一次动乱,都有他的教众参与。
元朝仁宗时期,白莲教得到庇护,获得合法传教地位,一直到元英宗时,才被第二次禁断。
但在民间,白莲教的传播已是不可阻挡,官府严禁,白莲教就以“日月为明”中的“明”教名号,继续传教。
如钟离这等县城,白莲教的传教分坛,摇身一变成了明教袄祠。
自古以来,巫医不分,道家祖师张道陵、太平道的大贤良师张角,都是会医术的高人,钟离县城内的这个明教舵主,说不定是胡青牛之类的人物。
“对了,叔听说,过几日刘里长他们正好去城里公干,你可以去央求刘里长,带你一起去。”
王叔想了想,提醒道。
“哦。”
朱文正应答一声,朝着王叔行了一揖:“谢谢王叔,我先回去了。”
“赶紧回家吧!”
王叔挥了挥手,看着背着小背篓飞奔而走的朱文正,心中却是叹了口气。
连年灾难,朱家几乎是被灭了门。
前年,朱文正的四叔朱重八,也离了这里,说是去投军闯荡一番事业,也不知道,现在跑到哪里去了。
朱家长房,只剩下朱文正一个男丁,朱王氏一个女人,拉扯朱文正、朱小七一对儿女,实在不容易。
但在凤阳里,如王叔这样的大多数人,还是很羡慕朱王氏,因为她有朱文正这么一个懂事而且能干聪明的儿子。
朱文正小小年纪,却已经撑起家,养活母亲幼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