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资源再配置的绿色效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自2013年以来,随着我国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的爆发,环境污染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国民关注度最高的公共问题之一。人类活动,尤其是工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索取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超出了生态的自我净化能力。随着工业化的发展,空气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污染物包括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农业生产及生活排放等导致的河道水体污染问题和土地污染问题同样十分突出。《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7年,中国70.7%的城市空气质量指数超标,Ⅳ类及以下的水质断面占全国地表水的32.1%,生态环境质量评估为‘一般’及以下的县域占国土面积的58.0%”。总之,我国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且环境污染呈现出范围大、程度深和不可逆的显著特点,污染治理任重道远。

我国经济尚未成功实现从传统的依靠资源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型,而现有人口规模、消费水平及生产方式对资源的消耗过快,对生态环境带来了持续的压力。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我国政府为应对突如其来的外部冲击和经济增速回落,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化解危机冲击。然而,生态资源过度消耗、经济需求与生态供给的矛盾激化、生态系统严重失衡等问题随之爆发(范小云等,2015)。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30余部相关法律法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90余个行政条例先后被制定,但环境污染事件不断见诸媒体,很多环保法律法规形同虚设,现实证明我国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治理模式和“谁污染谁治理”的分散治理原则的低效性。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作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同时,我国经济社会面临着一系列的结构性失衡,以及资源环境面临较大的承载压力等问题。国内学者李志青(2016)建议,通过供给侧改革来去除低效产能和落后产能的杠杆,提高成本收益性价比,补市场经济短板以提振绿色产业,发挥提高绿色发展的关键作用。维护生态环境应从源头抓起,只有“治本清源”,才能对环境污染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避免爆发危及生存的大规模环境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