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左传书往右翻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鲁隐公一

公元前722年,鲁国朝堂弥漫着悲痛的情绪,是因为上代国君鲁惠公薨了。这里介绍一下,春秋的时候周王死了叫崩,诸侯死了叫薨,大夫死了叫卒。整个社会结构是周王室领导下的分封制,是由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组成的金字塔结构,其中诸侯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周王室定都洛阳,四周分封王室宗亲作为屏障,拱卫王室。周王室有六军,大点的诸侯国有三军,一般的诸侯国只有一军。

周王朝的分封大概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周武王灭商后分封了一批,该批次主要有管、蔡、霍,陈、杞、宋,鲁、曹、虢、虞等。功能作用是加强对新占有的原来商的王畿以及臣服方国的统治,同时控制战略要地,防止商贵族的叛乱和四周夷戎的侵扰。其中管、蔡、霍、鲁、曹是周武王的同母弟或者异母弟。陈、杞、宋是虞舜、夏朝、殷商的后代,春秋时期讲究灭国不灭祀。

第二阶段是周公旦辅佐周成王消灭叛乱后分封了一批。起因是原来负责监视殷商遗族的三个封国管、蔡、霍,因为不满周成王即位、周公旦的辅政,联合商王武庚以及东方的夷族方国发动叛乱,争夺王位。最终叛乱被周公旦平定,周公旦开始大规模的第二次分封。

整个分封产生的诸侯国,众所周知的有鲁国-姬姓-侯爵,齐国-姜姓-侯爵,燕国-姬姓-伯爵,魏国-姬姓-伯爵,管国-姬姓-侯爵,蔡国-姬姓-侯爵,曹国-姬姓-伯爵,霍国-姬姓-伯爵,卫国-姬姓-侯爵,晋国-姬姓-侯爵,吴国-姬姓-子爵,虞国-姬姓-公爵,虢国-姬姓-公爵,楚国-芈姓-子爵,许国-姜姓-男爵,秦国-嬴姓-伯爵,莒国-嬴姓-子爵,纪国-姜姓-侯爵,邾国-曹姓-子爵,宋国-子姓-公爵,杞国-姒姓-伯爵,陈国-妫姓-侯爵,郑国-姬姓-伯爵。

此时的鲁国朝堂权利关系非常微妙,按照当时的礼法是嫡长子继承制,但是嫡长子鲁恒公太小了,朝堂公族势力又比较大。什么是公族势力呢,春秋的时候,无论是周王室还是诸侯国,国君死后由嫡长子继承国君的位置,其他的儿子就做去朝堂做官,这些官员实权很大,掌握着政治、外交、军事等大权。如果把嫡长子继承的国君这一脉比作枝干,公族势力相当于是枝叶。简单的说鲁国朝堂的官员就是一个大家族,这同样适用于其他诸侯国和周王室。

经过大家商议,庶长子鲁隐公摄政,等到恒公长大,再让位给恒公,此时鲁隐公已经成年,庶长子鲁隐公和嫡长子鲁恒公年龄相差为啥这么大呢,事情是这样的。鲁惠公的夫人叫孟子,没有生孩子就早早的死了。他晚年的时候,为庶长子鲁隐公娶宋武公的女儿仲子。等到仲子到达鲁国的时候,他见仲子非常漂亮,自己把她给娶了,而且还立为了正妻,生下了鲁桓公并立为太子。接连的事情也表明鲁隐公在朝堂的地位不受待见。

这样的环境造就的鲁隐公,却是个温尔文雅的正人君子,刚即位的鲁隐公努力修复他父亲留下的不稳定的外部关系,为什么这样说呢。三月的时候,为了和紧邻鲁国南边的邾国建立友好关系,举行了盟会。他父亲在晚年的时候率兵打败了宋国。等到鲁隐公即位,要求和宋国人讲和。九月的时候和宋国人结盟,两国开始友好起来。与此同时,周边的戎狄小国也不安分,频繁骚扰边境。内忧和外患接憧而至,国内朝堂公族势力公然不把隐公放在眼里,费伯带着自己的私人军队在边境筑城,这个人是隐公的叔叔。

周王室也是对鲁惠公憋了一肚子气,因为之前他对周王室不尊敬。按春秋礼制,天子死后过七个月下葬,诸侯五个月下葬,大夫三个月下葬,士一个月。直到鲁惠公死后七个月,周王室才送来吊丧礼品,而此时鲁惠公已经下葬两个月了,更让人无语的是还送了两份,多出的一份是给仲子准备的,仲子就是惠公的正妻,目前还没有去世,这就是故意恶心人了。

此时的国际环境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原腹地在这个阶段有几个强国,分别是河北南部的卫国、山东西部的鲁国、山东东部的齐国,河南东部的宋国、河南西部的郑国,河南南部的陈国、蔡国,以及位于河南洛阳的周王室。

最开始出现动乱的是郑国,郑国是当时最强大的国家,郑国也算是西周王室的小宗,分封时间比较靠后,郑国的第一代国君郑桓公姬友是周厉王姬胡的儿子。周厉王是大名鼎鼎烽火戏诸侯的那位周幽王的爷爷。郑恒公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长期兼任周王室的执政,为周王室东征西讨,贡献巨大。关于他有一个经典的案例,涉及到两个大师级的战略家,他们两个做了一个非常长远的战略规划,名字叫“虢郐寄孥”,做到了洞察天下大势,抢占先机引领未来。但同时也证明了人算不如天算、一切皆有定数。

先前周王室的国都在西安附近,郑国分封在周国都的西侧拱卫王室,随着西戎北狄的步步侵犯,两个国家受到了巨大的威胁,随着周王室逐渐衰弱,郑恒公开始考虑郑国的前途,规划郑国的未来。

郑恒公找到太史伯说:现在周王室出了很多变故,我担心会牵连到自己......我想往南去长江那边,怎么样?

太史伯说:祝融从前担任高辛氏的火正,立有大功,但他的后代在周朝并没有兴盛起来,楚国就是祝融的后代,如果周王室衰落,楚国必定会兴盛。楚国兴盛,对郑国没有好处。

恒公说:那能否往西方发展。

太史伯说:西边的百姓贪婪好利,难以长期居住。唯独其济水、洛水、河水、颍水这一带可以居住,那里的封国,最大的是虢国、郐国。虢国君主仗着有权势,郐国君主仗着地形险要,贪财好利,生活骄奢,对国民有怠慢之心。可以先贿赂他们,然后把国民和财物都寄存在他们那里。到时候虢郐这两个国君肯定为因为贪财好利而背叛,这时就奉王室之命去讨伐他们趁机灭了这两个国家,然后这一带其它的八个小邑自然就会归顺于郑国。

恒公又说:周朝衰落,什么国家可以兴起呢。

太史伯说:应该是齐国、秦国、晋国、楚国吧,齐国是伯夷的后代,伯夷辅佐尧帝;秦国是伯翳的后代,伯翳辅佐舜帝;还有楚国的祖先,都是有功于天下的。

郑桓公依照太史伯的建议把百姓和财物都迁到虢郐一带,但是这个后续战略转移规划的实施,大多是郑恒公的儿子郑武公实施的,因为在第二年,即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攻打申国,被申侯联合犬戎打败,周幽王本人被杀,郑桓公也死在了这场灾难中。

这场对话中,恒公选了两个方向,从后面的历史看,分别发展出了两个强国秦国和楚国,此时华夏大地的北边狄族肆虐,分封在那里的燕国、邢国苦苦支撑,邢国被灭,燕国要不是齐国支持也差点被灭,这些事情发生在齐桓公称霸期间,可见此时北面的生存环境多么恶劣。东边是宋国、鲁国、齐国,也没有发展空间。南边此时的楚国基本已经站稳脚跟,开始向北扩展势力范围。西侧此时的戎族势力强大,把周王室打的被迫东迁,秦国也是历尽千辛、甚至直到战国时期还在和西戎发生战争。

此时你做为郑恒公该怎么选择呢?如果去了西边或者南边,能否取代秦国或者楚国呢?亦或者取代秦国,走入战国时代一统天下?也未可知。但是齐国、秦国、晋国、楚国能够兴起绝对是筚路蓝缕、创业艰辛,可以说成功没有一个是偶然的,后面会慢慢讲到,齐国扫灭了东夷,秦国战胜了西戎,楚国打服了南蛮,晋国征服了北狄。太史伯从天命的角度给出了理由,这些国家的祖先有大功于天下。

郑国迁移到虢郐一带直至郑庄公去世,七十年间,郑国利用地利及在周王室担任执政的有利条件,东征西讨,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春秋小霸的地位。直至势力范围和周边强国卫国、宋国接壤,处在中原各大国环绕之中,对外发展受到限制,未能取得更大进步。接着在春秋晋楚争霸中,沦为大国争斗的配角,靠依附于大国之中才能生存,成为大国角逐的中心。

此时到了郑庄公继位成为了郑国国君,并担任周朝的卿士,郑国的国力达到了顶峰。但是朝堂上一直不怎么和谐,原因是因为他的母亲。

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国的女子做妻子,名字叫武姜,生了郑庄公和共叔段两个儿子。郑庄公出生的时候难产,使武姜受到了惊吓,所以起名叫做“寤生”,武姜因为这件事很讨厌郑庄公。但是武姜喜爱共叔段,多次向武公请求想立他为太子,武公都没有答应。

等到郑庄公继位成为郑国国君,武姜和叔段贼心不死,武姜请求将制地作为共叔段的封邑,庄公说:“制地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死在那里。其他地方都可以任他挑选。”制地在哪呢?三国时代的虎牢关就在此处。制地是郑国国都的门户,控制当时洛阳东出道路的关键节点。姜氏又改请求京地,让共叔段住在那里,就称他为“京城太叔”。京城在哪呢?就是现在的荥阳,当时的京城是郑国的大城市,经济发达。去了京城的叔段,厉兵秣马,加固城墙。引起朝中大臣的注意。

大臣祭仲对庄公说:“凡属国都,城墙周围的长度超过三百丈,就会成为国家的危害。先王制定的制度:大的地方的城墙,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地的城墙不合制度,这不是祖制所允许的,您会忍受不了。”庄公说:“姜氏要这样,哪里能避免祸害呢?”祭仲回答说:“姜氏怎么会得到满足?不如及早作安排,免得其贪欲更加蔓延,一旦蔓延就难得对付了。蔓延的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庄公说:“多作不义之事,必定要失败。您暂且等着瞧吧!”

不久,叔段命令西部和北部边境既听庄公的命令,又听自己的命令。大臣公子吕说:“国家不能忍受这种两面听命的情况,您打算怎么办?您要把君位让给太叔,下臣就去事奉他;如果不给,那就除掉他,不要让老百姓产生其他想法。”庄公说:“用不着,他会自食其果的。”太叔又收取原来两属的地方作为自己的封邑,并扩大到廪延地方。子封(即公子吕)说:“可以动手了。势力一大,将会争得民心。”庄公说:“(像共叔段这样)对国家(对亲人)不义,不懂得亲近人民,团结人民的人,即使扩大了土地,也会垮台。”太叔修理城郭,聚集百姓,补充武器装备,充实步兵车兵,准备袭击郑国都城,姜氏则打算作为内应将城门打开。庄公听到太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了。”就命令子封率领二百辆战车进攻京城。京城的人反对太叔。太叔只能逃到鄢地。庄公又赶到鄢地进攻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又逃到共国。《春秋》说:“郑伯克段于鄢。”太叔所作所为不像兄弟,所以不说“弟”字;兄弟相争,好像两个国君打仗一样,所以用个“克”字;把庄公称为“郑伯”是讥刺他没有尽教诲之责;赶走共叔段是出于郑庄公的本意,便不写共叔段自动出奔,这么处理含有责难郑庄公的意思。

郑庄公就把姜氏安置在城颍地方,发誓说:“不到黄泉不再相见。”不久之后又后悔了。有个叫颍考叔的,是颍谷管理疆界的官吏,听到这件事,就把贡品献给郑庄公。庄公赐给他饭食。颍考叔在吃饭的时候,把肉留着。庄公问他为什么这样。颍考叔答道:“我有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君王的肉羹,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吃。”庄公说:“你还有母亲可送,唉,唯独我就没有!”颍考叔说:“请问您这是什么意思?”庄公就将原因告诉了他,还告诉他自己很后悔。颍考叔答道:“您有什么担心的!只要挖一条地道,挖出了泉水,从地道中相见,谁又会说您呢?”庄公接受了他的建议。庄公走进地道去见武姜,赋道:“大隧之中相见啊,多么和乐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赋诗道:“大隧之外相见啊,多么舒畅快乐啊!”于是他们恢复了从前的母子关系。君子说:“颍考叔算是真正的孝子,爱他的母亲,扩大影响到庄公。《诗》说:‘孝子的孝心没有穷尽,永远可以影响给你的同类。’说的就是这样的事情吧!”

本周热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