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科普古人,改变历史进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古人震惊,水稻亩产一千五?

这时,天幕画面再次变动,出现一张地图,标注着占城的大致方位,位于现代越南中南部地区。

【宋朝初期粮食亩产大致与唐朝持平,而真宗大中祥符年间,从中南半岛引进的高产占城稻,因早熟耐寒的特性在江淮两浙地区推行。

到南宋时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和本土晚稻配合形成双季稻,从此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农业发达地区亩产更是唐朝两倍有余。】

【此后各朝粮食亩产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

【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得出大概结论,宋朝亩产225公斤,明朝亩产333公斤,清朝亩产278公斤。】

言及此处,宋朝前的古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以为自己幻听了,听到天幕里的声音还在继续才恍如梦醒。

……

秦朝

咸阳,咸阳宫

一系玄色龙袍的嬴政眼睛似乎射出红光,如狼似虎,看着天幕上的地图面露贪婪,掷地有声对群臣说道:“尔等可知这占城乃何地?如何取得这占城稻?众爱卿可有良策?”

群臣面面相视,不发一言,等待良久,徐福率先出列,拱手道:“陛下,臣游离大江南北寻仙访道,对堪舆之术亦有了解,臣有观此舆图,占城似乎位于南越以南,南越已是极其荒芜偏僻,此地恐怕更甚,其地山川阻隔,道路艰难。若欲取得稻种,恐怕艰难万险。”

秦始皇闻言反而颇为心动,他早就准备对南越动兵,若能拿下,岂不一举两得?

屠睢出列,大声道:“臣愿为陛下出征,请给我大军五十万,势必拿下南越,为陛下取得稻种!”

秦始皇不由侧目,打量起这个无名将领,如此重任交给他,有些不放心啊。

李斯连忙出列:“臣以为,南越就已是路途遥远,且地形复杂,难以前往,若使大军,恐有成效,何况占城乎?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若要发兵不如先遣使前往,打探消息,熟悉当地状况,再徐徐图之。或可通过商贾贸易,以物易物取得稻种,切不可大意发兵啊!”

蒙恬也站出来支持李斯:“陛下,廷尉言之有理,占城稻之事虽重,但军事亦不可轻忽,贪功冒进,乃兵家大忌啊!”

徐福又接着道:“陛下,臣虽不通农耕,但曾出海探寻仙药。占城之地,或可通过海路抵达。臣愿领命出海,探寻占城,不仅为取稻种,更可为我大秦开拓海疆,彰显陛下威德。”

“……”

众臣七嘴八舌,终于说完。

嬴政再三思考,沉声道:“就依廷尉和徐福所言,赵高你去准备,一路人马伪装成商队,南下占城,打探消息并寻找稻种,一路人马从会稽出海行船,寻找占城,寡人就不信找不到这占城稻!”

赵高拱手:“臣领命!”

……

西汉

长安,建章宫

一个人发呆的老年汉武帝刘彻猛地从龙椅腾起身来,死死盯着天幕所显地图。

大汉经过刘彻年年穷兵黩武的征战,早就打的海内虚耗,户口减半,街道行人稀少,家家挂着白布,以至于一向刚愎自用的刘彻都下了罪己诏。

可如今他看到了什么,占城稻?

有了如此神种,大汉便可快速恢复元气,重回文景气象。

无论如何,他必须得到!

刘彻下意识道:“去病,为朕拿下占城,获取此稻!”

又忽的反应过来,是啊,去病已经走了很久了,卫子夫也没了,他们的孩子刘据也被他杀了,卫青也去世了,如今他只剩孤家寡人一个。

不由仰头流下几滴泪,子夫,我做错吗,我悔啊!

一个人静待良久,待到伤心消散,嗓音略带沙哑对小黄门说道:“传令大鸿胪,让他令南越王寻找占城稻,将占城稻带回大汉,若成此事,永不灭其国!”

……

北宋

开封,大内,大庆殿

赵匡胤身着龙袍,端坐龙椅之上,手持一翠绿玉斧,另一只在斧刃上摩挲,看着天幕陷入沉思。

大宋真宗时期引入占城稻,从此大宋亩产飞涨,远超大唐,看来朕的后代文治确实不错,重视农业,因而有此大治。

果然,朕的想法是对的,武人掌权只会扰乱天下,重文抑武还得加强!

不过自己已经知道占城稻一事,那就轮不到后世子孙了,功成不必有我,工程必须在我!

我赵匡胤,上承天命,下载黎民!

欺负孤儿寡母?绝无此事,此乃效仿上古帝王,禅让贤能也!

赵匡胤右手手中玉斧高举下砸,左手进而接住,看的殿下群臣心惊不已,牙齿隐隐作痛。

赵匡胤看向殿下渊渟岳峙的曹彬:“曹卿,又到你出征的时候了,荡平南方诸国,攻下交趾,为我大宋取得占城稻,造福百姓!”

身着绯色麒麟朝服,腰悬金鱼袋的曹彬不卑不亢,出列抱拳道:“固所愿尔,不敢请耳,为君分忧,为臣本分。”

闻言,赵匡胤腾的起身,抚掌大笑:“我得国华,如文王遇姜尚,刘邦得韩信,快哉快哉!”

曹彬闻言心中大震,却不露异色,飞鸟尽良弓藏,这是在点自己啊。

……

【虽然古代粮食亩产有限,但人口增长压力相较现代社会小。】

【东大建国后,随着我国人口快速增长,粮食产量如何增长一度成为难题。】

【1960年7月,在湖南安江农业学校做教员的袁隆平在实验田中发现了一株形状特殊的水稻,研究得出这是天然杂交水稻,从此他便踏上研究杂交水稻的长征。】

【后来发生的一切家喻户晓,更关乎千家万户的饭碗。】

【杂交水稻的最高亩产量推向了不可思议的数字。】

【目前为止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全年亩产可达1530.76公斤。】

【袁隆平不止养活了中国人,还帮助了全世界。】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这位当代神农与世长辞举国哗然。】

【遗体送别仪式上,民众自发前往明阳山殡仪馆献花吊唁。】

【国士无双!袁公盛满我们的饭碗,在粮食产量方面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巨大贡献。】

【袁公一生有两梦,一为禾下乘凉,二是杂交水稻种满全球,相信这两个梦想一定会在后人手中得以实现!】

视频播完,秦晔往下拉了拉,翻看评论。

〈惊了,1530公斤,是明朝亩产的四倍有余,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袁公千古![打call打call]〉

秦晔点赞。

〈我说句实话,古代用的都是土办法,不上化肥农药,现代产量其实和古代差不多。〉

秦晔打字回复:“没化肥农药照样高,现代基因技术改善种子很厉害的,化肥农药只是上buff,种子也很重要。”

〈如果世上真有神仙,希望袁公可以位列仙班,感谢您为国家做的贡献[大拇指]〉

秦晔点赞。

〈当世神农名副其实!![打call打call]〉

秦晔点赞。

各朝各代古人看着天幕浮现的数字人都震惊傻了,他们早就通过天幕的几个单位,大致换算出一石等于100到150斤左右,有的朝代一石则可以到180斤甚至200斤。

1530公斤,在秦汉和魏晋南北朝可能就是50石左右的亩产。

在唐宋元明清,就是25到30左右的亩产。

在而天幕所言,历朝亩产巅峰的明朝。

明朝最高亩产也就333公斤,而明朝一石是50到70公斤,取个中间值,也就相当于5.55石。

5.55石和30石,这其中差距之大不可思议。

后世亩产五倍有余于明朝,简直不可以思议!相比之下占城稻算什么,亩产顶多两三石。

各朝古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到,后世人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

春秋

周游列国途中

被杂草淹没的车道隐隐浮现,坑坑洼洼的地面寸步难行,即使驱马拉车速度也快不到哪去。

子路手持缰绳,驱马前行,仰头看向天幕,一脸憧憬:“夫子,后世有袁公,制神种救万民于饥馑之中,其功绩卓著。吾欲问夫子,此人与神农氏相比,谁的功绩更大?”

孔子坐其后沉吟片刻,缓缓道:“《诗经》云:‘民以食为天。’

袁公之功,在于保民之天,其德之大,可见一斑。

神农氏者,古之圣王,尝百草以辨药性,开农耕之先河,其功绩彪炳史册。

吾观袁公,其心如农,其志在田,致解饥荒,此乃仁义之举。

食者,生民之本,国家之基。袁公之功,在于固本强基,使百姓安居乐业,此乃治世之大道也。

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然袁公非但不忧贫,更以农耕之道,解天下之忧。彼虽未言谋道,然其行已合于道,此乃大智也。

若无神农,农耕不存。若无袁公,饿殍遍野,二者皆圣,难以齐比。”

子夏跟在车旁行走,笑到:“圣人之间难以比较,皆为有大功德之人,神农氏如春之播种,袁公则如秋之收获。若无神农氏之开创,何来袁公之精进?若无袁公之创新,神农氏之业恐难以延续至今。二者之功,犹如天地之交,缺一不可,难以分割。”

颜回闻言颔首:“子夏所言诚为至理。春种秋收,乃天地自然之法则,正如若无周公制礼作乐,何来天下礼仪?礼仪之于国家,犹如栋梁之于房屋,若无栋梁,房屋何以屹立?吾等周游列国,不辞辛劳,正是欲拨乱反正,重塑礼仪之道,以期天下太平,百姓安康。”

孔子赞赏点头,扫视众弟子,都令他颇为满意,尤其是颜回,最是合他心意。

……

秦朝

刚刚下令两路齐发,智取占城稻的嬴政原本心情激荡,幻想获得占城稻后又该如何大施手脚。

看到天幕所示,原本就激荡的心情又是一惊,占城稻已是厉害非凡,竟还有比它更厉害的神种?

若真有此神种,占城稻就可有可无了!

神种,必须获得!

嬴政低吼:“治粟内史,朕令你研究出天幕所示神种,若有所得,封关内侯,食邑五百,赏千金!”

治粟内史两股战战,闻言硬着头皮出列:“陛下命令,臣自当皆竭尽所能!”

殿下百官无不同情的看着治粟内史。

……

大明

北京,紫禁城,御书房

夜幕深沉,皇宫之内,烛光摇曳,将宫殿内的景致染上了一层朦胧神秘的色彩。

一盏盏精致的宫灯悬挂于梁柱之间,散发出柔和而温暖的光芒,仿佛在为这沉重的夜晚带来一丝慰藉。

崇祯帝朱由检站在床边仰头看向天幕,天幕其上正投影着一片金黄的稻田,稻穗沉甸甸的,宛如黄金般璀璨夺目,那是杂交水稻的奇迹,亩产之高,令人咋舌。

朱由检的目光紧紧盯着那天幕,眼中闪烁着不灭的焦虑与期盼。他心中暗自祈祷:“若能得此高产水稻,我大明百姓或许能免于饥荒之苦,大明江山社稷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他的双手紧握成拳,仿佛要将这份希望紧紧地握在手中。

身着赤罗衣,头顶乌纱帽的徐光启提着衣角,步履匆匆的进入书房,这位大明朝的最顶级的农业专家,被皇帝急切地召见至此。

踏入大殿的那一刻,徐光启便感受到了那份压抑而沉重的氛围。

他缓缓靠近朱由检,抬头望向那天幕,那是他即使看过多少次无法忘记的奇迹景象,带着感叹说道:“杂交水稻,此等奇迹,若真能在大明实现,将是何等壮举?然其技术之难,又岂是轻易可成?”

“徐卿!”

朱由检的声音带着一丝急切与期盼,“你可能研究出这杂交水稻?若有此稻,我大明国危可解!”

徐光启闻言,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此事之艰难,但更明白此刻的皇帝和整个大明王朝都需要一个希望。

他深吸一口气,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更加坚定,咬牙道:“陛下,臣虽知此路漫长且艰难,然臣愿倾尽所学,招募天下有智之士,共赴此责。但此事需时日,更需陛下耐心与百姓支持。臣定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期不负陛下之重托,解我大明之国危!”

朱由检闻言,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大明,还是有忠臣的!

朱由检紧紧握住徐光启的手,眼中闪烁着泪光:“徐卿,我大明有你,乃是社稷之幸,百姓之福。朕全力支持你,期待早日看到杂交水稻的一天!”

感受着皇帝掌中的力度,捏的他生疼,皇上将如此重担压在自己身上,徐光启虽诚惶诚恐,却暗自发誓:

“君有所托,臣岂能相负!为了陛下,为了大明,为了百姓,我徐光启定要将这杂交水稻之奇迹,在大明的土地上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