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来自老爹的背刺
岭南,高州。
岭南的情况虽然比较复杂,有冯家、谈殿、李光度以及宁长真等势力割据,但总体来说实力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冯家可以说是一枝独秀,唯一能和冯家掰掰手腕的,也就只有多次试图阴冯家一把的谈殿了。
至于其他的势力,要么是冯家的挂件,要么是谈殿的挂件,掀不起什么风浪。
因此,冯盎可以说是岭南的土皇帝了,冯家也就自然水涨船高,几乎相当于是岭南的土皇室了。
然而,当年那个与天下群雄并起,争抢天下的冯盎,如今已经老了,也没了争天下的心思了。
……
“父亲。”冯府书房内,冯智戣双手拖着一封信,走到了父亲冯盎的面前。
“三弟的来信。”
“嗯。”冯盎点了点头,放下茶杯,接过了儿子递过来的信封。
“父亲。”看着父亲低头看信,冯智戣忍不住开口问道。
“如此这般……是不是不太好?”
“有什么不好的?”正看着书信的冯盎满不在乎地说道。
“老三那小子,虽然能力不错,但是天天的没个正行,别看他把他的东合州治理的井井有条,实际上他有多跳脱你这个当大哥的不知道?”
“孩儿自然是知道的。”冯智戣闻言回道,但说到这里又有些语塞。
“行了,为父知道你是担心老三。”看着自家大儿子担心的样子,冯盎欣慰地笑了笑。
“但是,老三毕竟不小了,二十二岁没成家,除去那些成不起亲的穷苦人家外,你看还有谁这个年纪不成家的?”
“别说是二十二岁了,十五岁不成家的都不多见。”
“为父前两年费尽心思,找了赵郡李氏说亲,本来能说服赵郡李氏与我们岭南冯家结为姻亲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倒好,用一门生意把赵郡李氏给打发了。”
“这小子要是再不成家,为父的脸就要丢干净了。”
“与其让他留在岭南,倒不如送去长安,这样一来,待为父百年之后,最起码还有脸去见你们的娘。”
……
冯智戣默然。
这次送粮进京,协助朝廷赈灾,其实算是冯家突然做的决定,原本是没有这个打算的。
即使如此,让冯智彧这个冯家嫡三子亲自护送,自然也是临时决定的。
原因就是冯盎所说的那样。
冯盎有三十个儿子,但嫡子只有三个,因为冯盎的结发妻,也就是冯家三兄弟的母亲,在生下冯智彧之后就撒手人寰了。
生下来就没了娘的冯智彧,自然也就得到了远比兄长更多的宠爱。
而这般溺爱的结果就是冯智彧凭着这份溺爱,直到二十二岁都没有成婚。
在这个十三岁便可成家的封建时代,毫不夸张的说,二十二岁没结婚相当于是后世四十多岁仍旧是老光棍一条了。
经历过催婚的人都知道,家长在催婚这件事上的心路历程是有变化的。
最初会要求你找个盘靓条顺的,过几年就变成了门当户对的就行,再过几年就会再变,只要是个黄花闺女就行,再过几年,只要是头婚就行,再过几年……
是个女的就行!
冯盎如今就处在最后的这个阶段。
从贵族的政治角度上来说,仅有三个嫡子,而且嫡次子已经入京的情况下,冯盎会将冯智彧这个嫡三子留在身边当个保险。
这样一来,就算是冯智戣有个什么意外,也有人继承家业。
但现如今,冯智戣的儿子都会背书了,冯智彧还未成家。
有了孙子这个保险,冯盎的选择自然也就有了变化。
与其让儿子在身边一直这样混着,他宁愿把儿子送入京城,哪怕是和五姓七望看不起的皇室联姻,那起码也是成家了,待到百年之后,冯盎见到了九泉之下的妻子也有个交代。
没错!冯智彧如今所面对的一系列的事情,其实就是他父亲早就策划好的,而且还早早地就和李世民通过气儿,可以说是共同谋划的!
冯智彧在长安所看到的一切,其实都是李世民和冯盎商量好的,演出来的罢了!
……
“唉……”知道没有办法改变父亲的想法,冯智戣轻叹一声。
“您啊……还是先想一想三弟回家的时候该怎么应对吧,他若是知道了,肯定会闹腾您一番的。”
“怕什么?”冯盎嗤笑一声。
“只要瞒的好,没个三年五载的他回不了家,至于你爹我……”
说到这里,冯盎喟然长叹:“也不知道还能不能活那么久了……”
“父亲!”冯智戣闻言顿时有些急了。
冯盎知道儿子是在担心自己,但是却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摆了摆手,低下头继续看起了三儿子的信。
……
长安,立政殿。
此时的冯智彧还不知道自己打从一开始就被自家老爹给卖了,现在还在努力挣扎,试图将自己,也将冯家带离长安这个政治旋涡。
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被人卖了还在给人数钱呢。
“唔……你说的也有道理。”李世民仔细考量了冯智彧的提议,觉得还不错。
“的确,你二哥有过带兵的经验,更是在隋末天下大乱的时候随你们的父亲平定安南,所以你二哥朕是放心的。”
“你说你要随药师一起,向药师学习,朕觉得倒也不错,朕准了!”
“谢陛下。”冯智彧闻言,心中松了一口气。
……
在冯智彧看来,此番反攻突厥,最重要的还是头功花落谁家的问题。
如果颉利可汗按照历史上那般向西逃遁,最终难免会落到他们冯家兄弟的手中,如此一来,再想从长安脱身可就难了。
但如果自己跟着李靖,到时候稍微提个醒,让李靖斩获这次反攻突厥的头功,那事情就还有回旋的余地。
至于李世民……
他虽然不清楚冯智彧的想法到底是什么,但对于李世民来说,冯智彧的提议正合他心。
没有冯智彧的先知先觉,在李世民看来,中军永远是最有可能获得军功的,冯智彧从掠阵的左路军调到中军,更利于他将冯智彧留在京中。
思及至此,李世民也不由得在心中轻叹一声。
最初答应冯盎帮忙演这一出戏,其实就是单纯的因为冯盎给的多,因为冯盎除了这次让冯智彧护送的两万石的粮食外,还答应调动十八万石粮食援助朝廷。
但是随着接触的愈发深,李世民愈发觉得冯智彧是个人才。
从在长安这几天的交锋中,李世民早已经发现了冯智彧的过人之处。
可以说比长安城内所有的二代都要强上几分。
哪怕是房遗直、杜构这些已经既定要继承家业的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