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理论篇

第一章 太极健康的奥秘

第一节 什么是太极

一、太极的含义

顾名思义,“太极”即极端、顶点或原始之意,也可以说是“开天辟地”“至高无上”“深不可测”“广阔无垠”“无边无际”……不过中国历代的道学家、理学家和史学家都将“太极”纳入哲学范畴,赋予其诸多不同释义。

在有关太极学说的专著中,最先提出“太极”一词的是《庄子·大宗师》:“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周易》最先提出“太极”一词的含义,意为“混沌初开”时的天地。所谓“元气未分,混沌为一”“洞同天地,混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两仪,即天地,天地即阴阳。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亦开宗明义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故太极拳是以太极学说为理论指导的拳术。

“太极”实质上是一种哲学上的概念名词,具体到人体或事物的内外关系和内在联系,在应用上对应的是对立统一的阴阳学说。“太极”一般被用来描述宇宙自“无极”而“太极”乃至化生万物的中间状态,即老子所说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太极”即是这种天地未开、阴阳未分,“可以为天地母”的先天境界。先天太极与后天阴阳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生命健康观。

中国历代著名易学家认为宇宙万物原本从无极生太极开始,逐渐繁衍派生,可以说这是唯物辩证观的雏形或萌芽。近代以来,随着太极拳、气功等在世界范围内的兴起与传播,“太极”成为代表中华文化思想精髓的象征符号之一,也将逐渐走向世界。

二、太极图

现今见到的太极图——外圆,内以S曲线为黑白环弧形,简朴鲜明(见图1-1),是产生于中国,历经千百年来,被逐渐增加思想内容和赋予新的含义,又经不断修改、美化和完善,而后得到世人公认,代表诸多天象与哲理的一种图形。

(一)太极图的起源

据《周易·系辞传》所载,太极图最早出现于黄河、洛水之地。伏羲氏发现了刻在玉石上的古太极图,可能就是《道藏》第196册《上方大洞真元妙经》中的《太极先天之图》(见图1-2)。后来经北宋陈抟,篆刻在华山石壁上,称为《无极图》(见图1-3)。但从《宋史·陈抟传》中找不到刻《太极先天之图》或《无极图》之记载。因此,作为信史,犹感不足。

图1-1

图1-2

图1-3

据《汉上易解》所载,陈抟以《先天图》传种放,放传穆修,修传李之才,之才传邵雍……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这段文字说明:①太极图从东汉末年道学家魏伯阳始,经过若干传,到北宋周敦颐,已近千年之遥。②传播的途径不止一条,传接的人员也较多。最后落脚到邵雍和周敦颐。③可能这就是清代史学家黄宗炎的论点:周敦颐的《太极图》源于陈抟,而陈抟又源于道教的《上方大洞真元妙经》,以及陈抟刻壁等的依据。黄宗炎《太极图说辩》:“太极图者,创于河上公,传自陈图南,名为《无极图》,乃方士修炼之术……周茂叔得之,更为《太极图说》。”

(二)太极图的含义

太极图的发展经历了很多不同的时期,现在我们所见的黑白参半、对称划分、圆滑过渡及图像中的小小黑白圆点,则是后世人们和易学家、道学家,当具备了画图技巧和画圆的圆规工具之后,多加修饰添上的。可能是予以昼极(正午)转夜(夜的开始),夜极(子夜)转昼(昼的开始),圆转不息,寓宇宙为太极,永恒归一的含义,并命名为太极图。图片中的黑白两个小圆点则代表白昼的火红太阳和黑夜的银白月亮。同时也表明阳中含阴、阴中含阳的意思,即“万物负阴而抱阳”。

三、太极图与道家养生术

太极图的前身是被道家用作炼丹而特定的丹结标志图,在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修炼内丹的内容和程序,所以它与道家有不解之缘,渊源深远。

道家养生术的吐纳,倡导腹式呼吸,要求气沉丹田,修炼内丹田的浑元正气等观念。结合太极图便可清楚看到吸气和呼气运动变化的全过程。这一过程在太极图中清晰巧妙地表现自如:它各以半边示出,黑色半部表示“呼气”,对于人体而言,即腹部鼓荡,横膈肌(膜)上升。这一“静”(静和动是相对而言的,实际也是动)态,使腹内膨“虚”(阴),并在肚脐下方呈现宽宏的“田”字形象(气沉丹田,这一现象是表现在人体的)。与此相反,白色半部表示“吸气”,腹部收缩,横膈肌(膜)下降。这一“动”态,使腹内贴“实”(阳)。而太极图中的两个黑白小点,即代表肚脐。

不难看出,上述道家养生术吐纳的动静转换、虚实互易、阴阳更替等的对应变化,是与太极图的形象和含义十分吻合的。同时也是符合“阳动阴静”和中国哲学的传统观点。因此我们可以说,太极图就是道家养生术中练习内丹功法的缩影,也是象征性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