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问策
第十二章问策
伤亡太大了。
朱以海不担心凤凰山失守,而担心其他的东西。
朱以海看向方国安,说道:“大都督,今日战况如何?”
方国安眼睛中有一丝忧色。
今日一接战,就超乎他的预料。
方元科麾下是他的老底子,老本钱。几乎是他麾下实力最强的一部了。
又给了赏钱。方国安也挑不出方元科的错处。
他估计就这一会儿,就折进去几百号人了。
但号称两万,但真正堪用的老底子,才几千人。
一天就填进去这么多,将来怎么办?
“看来,这杭州城是难守了。”方国安心中暗潮涌动,嘴里却说道:“请殿下放心,有臣在,杭州城固若金汤。”
“当当当。”清军传来鸣金之声。
田雄部死伤太多,也支撑不住了。
是以收兵。
随即方国安行礼说道:“臣要去凤凰山上看看,殿下,臣告退。”
说完不等朱以海答应,就径直走了。
高弘图看着方国安离开,低声在朱以海耳边说道:“殿下,这方国安恐怕有其他心思了。”
朱以海点点头说道:“孤知道。”
军阀是方国安的本色。纵然朱以海用了很多手段,又是捧又是哄,也不能改变这一点。
而今刚刚开战还没有问题。
但看今日的战况,凤凰山之战,一定是一场硬仗。那个时候,方国安到底是什么心思,可就不知道了。
“王之仁,张名振到了什么地方?”
这两支算是朱以海能掌控的唯二两支正规军了。
其他军队都是临时组建起来的军队,连民团都未必算。需要时间去培养战斗力。
高弘图说道:“还有数日,鞑子在外,他们必须绕道。是以慢了。”
杭州城西南方向,处于丘陵地带,凤凰山,就是天目山最后的余脉。凤山门就是杭州的南门。
本来,从钱塘江南的援军,最好的办法,凤山门东侧有一道水门,直通钱塘江。如果没有清军在,钱塘江的船只可以直接进入杭州城。而今就要另想他法了。
朱以海眺望鞑子军营。
鞑子营盘非常大。
估计有四五万之多。
更重要的是北边还有不知道多少援兵。
“守杭州,却不仅仅战于杭州。”朱以海说道:“我需要有一人去江南,号召义士。截断鞑子粮道。只要撑住一两个月,鞑子必退。”
“这是让鞑子退兵最好的办法。”
前世,剃发令一下。江南义军风起云涌。这也是朱以海能在绍兴监国的原因。
而今自然主动利用这种形势变化。
“老臣请命。”刘宗周起身说道。
朱以海暗道:“他倒是合适。”
刘宗周是东林大佬之一。而江南地区正是东林一派影响力最大的地区。他振臂一呼,自然有无数读书人响应。
而这些读书人,正代表江南士绅集团,也是最强大的地头蛇。
只是-----
“刘先生年纪太大了。”朱以海摇摇头说道。
“老臣虽老,一片报国之心却未老。不是老臣夸口,老臣到了江南,必能大造声势,在杭州城内,有谁能比得上老臣。”刘宗周说道:“今事急,老臣当仁不让,请殿下速下决心。”
刘宗周这一口气憋了很久了。
他虽然拥立朱以海,但是在高弘图来了之后,朝廷大权就到了高弘图手中。
高弘图并没有排斥刘宗周的意思。
但是刘宗周在很多事情上,的确是办不来的。
在兵危战急的杭州城中,刘宗周俨然成为一闲人了。
这对刘宗周来说,是一种折磨。
而今有一个机会为国家出力,刘宗周做梦都想。
至于危险。
刘宗周从来没有放在心上,年过六十不为夭,天下沉沦如此,他早就将生死置于度外了。
只要能杀一鞑子,让他用命来换,他也愿意。
“殿下,今日事急。容不得犹豫了。”刘宗周说道。
杭州城中兵马不多,鞑子却又源源不断的降兵。这样打下去,不管是城中兵源枯竭,还是军心不稳,都会影响大局。
“好。”朱以海说道:“请刘先生,以大学士,兵部尚书,总督南直隶军务,各路人马听其号令。”
“老臣遵命。”刘宗周
朱以海说道:“江南起事,秉承三原则。”
“第一,以支援杭州之战为第一。首要目的是截断鞑子后勤线,打乱鞑子兵力部署,其他的事情都可以放一放。”
只要杭州城能守住,就能激励人心。
让天下人知道,鞑子兵锋已钝。
这是首要目的。如果没有大军支持,纵然江南义军占据了几处要地,也不可能扩大影响的。
“第二,保存有生力量,不与鞑子争一日之短长。”
“秉承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不求歼敌,只求迟滞敌军运动。”
后世用智慧来解决现在的问题。
现在的大明朝廷,没有大军北上,恢复江南的能力。自然要保存忠臣义士的性命。
先站稳脚跟。以待将来。
“第三,利用水军优势,不要与鞑子在陆上争锋。”
在长江上,鞑子有水师吗?
有。
多铎下南京,收降了不少水师。
但是鞑子有水师优势吗?
没有。
大明朝廷烂透,早就呈现出。官军不如私军。
水师中真正能打,都是某些人的私军。
而这些水师都还聚集在大明的旗帜上。
“松江,陈子龙。崇明,沈廷扬,黄蜚,太湖,吴易,宜兴,卢象观都是忠勇之士。请先生善用之。”
这些都是前世反清,死不旋踵的忠臣义士。
刘宗周说道:“臣明白。”
这些人,有些他知道。有些他不知道。不过都记在心上。
朱以海问道:“先生有什么要求吗?”
“臣请大赦。”
“赦免各地降臣,如能反正者,尽免前罪。”
朱以海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鞑子真正令江南百姓群起反抗的,是剃发令。
大明政治腐败,尽失人心。
而鞑子却比大明还要不得人心。
今年六月,多尔衮听闻多铎打下南京,就立即下了剃发令。这也是江南反清运动,如火如荼的另外一个原因。
只是多尔衮未必不知道,剃发令会遭到反抗的。
但多尔衮不能不下剃发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