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学馆授业逢诘难
金铉又一次来到学堂讲学。晨曦透过窗棂,洒在讲台之上,照亮了他年轻的面庞。他环视四周,学子们济济一堂,目光中充满了求知的渴望。然而,当他的目光落在钱夫子身上时,心中却不禁一沉。钱夫子嘴角噙着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那笑容里似乎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诡计。这笑容,金铉在魏府家宴上见过,让他预感今日讲学不会顺利。
“今日,我们继续探讨治国之道。”金铉的声音清朗有力,在学堂内回荡。他侃侃而谈,从民生经济到军事策略,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学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赞叹之声。
金铉讲到兴起,正欲进一步阐述“以民为本”的思想,钱夫子却突然打断了他。“慢着!”钱夫子站起身来,手里拿着一本厚厚的古籍,走到金铉面前,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嘲讽,“金公子所言,似乎与《大梁政要》中所记载的治国方略大相径庭啊!”
金铉心中一凛,不动声色地接过古籍。书页泛黄,显然年代久远。他快速浏览了一遍,发现这是一本极其冷门的古籍,里面记载的治国理念与现代政治思想确实存在差异。他记忆中关于这本古籍的知识不多,一时有些词穷。
钱夫子见状,更加得意洋洋。“金公子,莫非是解释不出来了吗?”他环顾四周,语气中充满了挑衅,“看来金公子也不过是浪得虚名之辈罢了!”
学堂内一片哗然,学生们开始窃窃私语。一些原本对金铉充满敬佩的学生,此刻也开始动摇起来。茹莲公主坐在后排,秀眉微蹙,目光中流露出一丝担忧。一旁的宋宫女更是紧张地握紧了拳头,低声说道:“公主,这可怎么办啊?”
金铉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他知道,自己不能慌乱,必须想办法化解眼前的危机。他定了定神,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最终落在钱夫子手中的古籍上。“钱夫子所言极是,”金铉的声音沉稳有力,“《大梁政要》的确是一本值得研读的经典之作。然而……”他顿了顿,目光如炬,“时代在变迁,社会在发展,治国之道也应该与时俱进。难道我们仅仅因为前人说过什么,就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吗?”
钱夫子脸色一变,正欲反驳,金铉却抢先一步说道:“钱夫子,您可否将这《大梁政要》借我一阅?”
钱夫子一愣,没想到金铉会提出这样的要求。他迟疑了片刻,最终还是将手中的古籍递给了金铉。“哼,老夫倒要看看,你究竟能耍出什么花样!”
金铉接过古籍,轻轻翻开,目光落在其中一页上。他的手指轻轻摩挲着书页,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笑容。“钱夫子,”他抬起头,目光炯炯有神,“明日,学生定当给您一个满意的答复。”
金铉接过泛黄的古籍,指尖摩挲着粗糙的纸张,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快速浏览之下,他心中一沉。这本《大梁政要》的确如他所料,内容晦涩难懂,而且极其冷门,即便他博览群书,前世的记忆中关于这本古籍的知识也十分有限。他一时词穷,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学堂内原本鸦雀无声,此刻却响起窃窃私语之声,如同春蚕啃食桑叶般沙沙作响。一些学生开始交头接耳,眼神中充满了疑惑和失望。他们原本对金铉充满敬佩,认为他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但现在,他似乎遇到了难题。
“金公子,莫非是解释不出来了吗?”钱夫子见金铉沉默不语,语气中带着一丝得意,甚至有些咄咄逼人,“看来金公子也不过是浪得虚名之辈罢了!”
这句话如同一记重锤,砸在金铉的心头。他感到一股莫名的压力,仿佛一座大山压得他喘不过气来。他抬头望向钱夫子,眼神中闪过一丝无奈。茹莲公主在后排静静地看着这一切,秀眉紧锁,心中充满了担忧。她不明白,为何钱夫子要如此刁难金铉。
宋宫女更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拉了拉茹莲公主的衣袖,低声说道:“公主,金公子不会真的答不上来吧?这可如何是好?”
茹莲轻轻摇了摇头,示意她稍安勿躁。她相信金铉,相信他一定能够化解眼前的危机。
就在这时,金铉的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他想起了前世学习的逻辑推理方法,或许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解读这本古籍。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保持冷静。他重新翻开古籍,目光落在其中一段文字上。
“钱夫子,”金铉抬起头,目光炯炯有神,“您说《大梁政要》主张‘君权至上’,但我却认为,这其中蕴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虽然书中强调君主的权威,但同时也强调君主要‘以民为本’,‘为政以德’。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百姓,而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如果君主不能‘以民为本’,不能‘为政以德’,那么他的权力就会变成一种负担,最终会导致国家灭亡。”
金铉的语气越来越坚定,他的声音在学堂内回荡,如同一道惊雷,震慑着每一个人的心灵。他从现代逻辑推理的角度出发,对古籍中的观点进行全新的解读,将看似矛盾的观点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治国理念。
钱夫子脸色铁青,他没想到金铉竟然能够从这样的角度来解读《大梁政要》。他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却发现自己竟然无言以对。
金铉并没有理会钱夫子的反应,他继续说道:“《大梁政要》成书之时,社会环境与如今大不相同。我们不能一味地照搬古籍中的内容,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治国之道,贵在变通,贵在创新……”
他滔滔不绝地讲着,将现代政治理念与古代国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新颖的治国方略。学堂内的气氛逐渐发生了变化,原本窃窃私语的学生们渐渐安静下来,他们听得聚精会神,眼神中充满了敬佩。
金铉讲完后,目光扫过众人,最终停留在钱夫子身上,“钱夫子,学生认为……”他微微一顿,目光如炬,“真正的治国之道,在于……”
金铉微微一顿,目光如炬,“真正的治国之道,在于顺应时代潮流,不断革新,而不是抱残守缺,固步自封!”
学堂内一片寂静,落针可闻。金铉这番话掷地有声,如同晨钟暮鼓,敲击在每个人的心头。学生们原本迷茫的眼神逐渐变得清明,他们恍然大悟,如同拨云见日般,明白了金铉的深意。他们从未想过,一本古籍竟然可以有如此新颖的解读,这与钱夫子一板一眼的授课方式截然不同。
“妙哉!妙哉!”一位学生忍不住赞叹道,“金公子之言,真乃醍醐灌顶,令我茅塞顿开!”
“是啊,金公子博学多才,见识非凡,我等佩服之至!”另一位学生也附和道。
一时间,赞扬声此起彼伏,学堂内的气氛变得热烈起来。学生们看向金铉的目光充满了敬佩,他们对这位年轻的“先生”更加崇敬。
钱夫子的脸色变得铁青,如同吞了一只苍蝇般难受。他原本想用这本冷门的古籍为难金铉,让他在众人面前出丑,没想到反而成就了金铉,让他赢得了更多学生的拥戴。他紧握双拳,指甲深深地嵌入肉中,心中充满了不甘和愤怒。
而这一切,都被躲在学堂窗外偷偷观看的茹莲尽收眼底。她看着金铉侃侃而谈,应对自如,眼中满是欣赏。她从未见过如此博学多才,又如此自信从容的男子。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地吸引着她。金铉在不经意间抬头,目光穿过窗户,与茹莲的目光相遇。他心中一动,嘴角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茹莲的脸颊微微泛红,连忙躲到一旁。宋宫女看着茹莲羞涩的模样,捂着嘴偷笑,心中暗想:看来公主是真的对金公子动心了。
金铉结束了今天的授课,在学生们热情的簇拥下离开了学堂。他心中明白,这次的成功讲学只是一个小小的胜利,更大的挑战还在后面。钱夫子肯定不会善罢甘休,他下次又会想出什么办法来刁难自己呢?金铉并没有感到畏惧,反而充满了期待。他相信,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一定能够克服所有的困难。
金铉离开学堂后,径直走向皇宫的工地。皇帝陛下已经将改进工程技术的重要任务交给了他,他知道自己肩负着重任。他来到工地,准备大展身手,却看到周工头正站在那里,满脸怀疑的表情。金铉心中暗道:挑战来了。他走到周工头面前,拱手说道:“周工头,久仰大名,今日特来向您请教。”周工头上下打量着金铉,眼神中充满了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