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吾同在(中国科幻基石丛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善可有恶果 恶可有善因

江晓原

王晋康是与刘慈欣齐名的中国著名新生代科幻作家,也是新生代中最年长者,说起来比大刘还早出道七八年。不过他的主要精力在于短篇,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已经发表短篇科幻作品80篇,曾以《亚当回归》《天火》《生命之歌》《豹》《七重外壳》《西奈噩梦》《替天行道》《水星播种》《生存实验》《终极爆炸》《关于时间旅行的马龙定律》等短篇科幻小说十余次荣获“银河奖”,是获“银河奖”次数最多的作家。近几年来,他的作品有所转型,改以长篇为主,如《蚁生》、《十字》都是比较优秀的作品。《与吾同在》是他最新的一部力作。

如果用最简单的词语来总括这部小说,那就是:哲理、悬念、颠覆。

上帝与吾同在

这部新作的书名来自《圣经》的话头。小说中堂而皇之地出现了上帝——而且是个外星人。人类讨论外星文明问题由来已久(古希腊哲人就考虑过),但由于至今没有发现一个实例,结果就酿出一个“费米佯谬”:“如果外星文明存在的话,它们早就应该出现了。”对于这个佯谬有许多解释,其中鲍尔(J.A.Ball)的解释是,地球是一个被先进外星文明专门留置的宇宙动物园。为了确保人类在其中不受干扰地自发进化,先进文明尽量避免和人类接触,只是在宇宙中默默地注视着。

《与吾同在》为这个“动物园”设置了一位观察员兼管理员,亦即人类心目中的上帝。类似的故事框架在西方和中文科幻中已有先声。例如影片《火星任务》(Mission to Mars,2000)中,文明程度极高的火星生物已经整体迁徙到一个遥远星系,临走时向地球播种了生命,并在火星上留守一人,以等待地球文明发展到登上火星的那个时刻。这个人为此等待了数亿年。更著名的如小说《2001:太空漫游》(2001:Space Odyssey),也叙述了类似的故事情节(但在库布里克的同名电影中没有该情节)。又如倪匡的“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中,《头发》将上帝想象为外星人,《玩具》则可以说是“动物园假想”的小说版本。

但就王晋康的原意来讲,他笔下的上帝其实是对“上帝”的颠覆。它不再是西方的、宗教的上帝,而是世俗化、理性化甚至东方化的上帝。这位东方上帝既有悲悯情怀,也颇善于玩弄必要的权术和计谋。他既厌烦本性邪恶的子民,也终不改舐犊之情。小说前半部以一波接一波的悬念,让“上帝”的身份始终扑朔迷离,不断出现震荡与模糊。等翘首以盼的答案揭晓时,读者可能会对他的世俗身份失望,但这恰恰是作者的意图——让“创世”和“造人”从神话回归科学理性,并以一个理性观察者的睿智目光,在十万年的历史长河中观察人类的整体人性。

善恶与吾同在

作者在小说中时时提醒读者思考以下问题:什么是善恶?人本善抑或人本恶?善之花能否从恶的粪堆中生长出来?

我们不妨将《与吾同在》与刘慈欣的《三体》作一比较。

《三体》中强调“人性本恶”,为了生存,任何手段都是道德的。所以,人类仅存的几艘宇宙飞船毫不犹豫地发动了自相残杀的“黑暗之战”,“青铜时代”号的船员们可以毫无心理障碍地食用“量子”号船员的尸体,在发现被食者是某位熟人时还会顺便问声好。不妨说,大刘的宇宙是绝对“零道德”的。

《与吾同在》中的人类也曾经是“零道德”的。人类先民们互相残杀,发动灭族战争,食用同类之肉,靠这样邪恶的手段在人类早期的丛林世界中杀出一条血路。所有能活到今天的人都是嗜杀者和食人者的后代。这才是人类的原罪。更令世人难以接受的是:天上并没有一个惩恶扬善的好法官,更没有“天道酬善”“善恶有报”这样的天条。小说中还“居心叵测”地描绘了黑猩猩之间惨烈的雄性战争,以此来印证人类的“邪恶”深深扎根于其动物本性,这简直把人类的邪恶证到了死地。

刘慈欣所描绘的“零道德”图景都是虚构的,是作者特意设置的极端环境。对这些图景,读者可以信,也可以不信。其实读者大都是在小说环境中相信,而在真实生活中不相信。但王晋康所描绘的“零道德”图景则不是虚构的,而是对历史事实的准确提炼。这些都是人类群体的恶,而群体之恶常常同族群的生存紧密相关,因而也符合生物的最高道德。尽管读者对这些锋利的结论会产生心理抵触,但你无法反驳,无法不信。

不过,好在王晋康描绘的“零道德”世界只是人类史上“曾经”存在过的。虽然人性本恶,但在群体进化的过程中,也有一株共生利他主义的小苗在艰难地成长,并隐然有后来居上之势。这同样是从历史中准确提炼出来的真实。至此读者可以舒一口气了,我们既不会再对人类史上丛生的邪恶患心理性眼盲,也不至于因邪恶丛生而看不到一丝亮色。

但话又说回来,即使人类历史发展到了今天这样高度文明的状态,“善”仍然不是人类最本源的属性,人类之爱、人道主义、世界大同、和平反战等还远远没有成为人类的普世价值观。为此,作者提出了他独有的共生圈观念:

生物的群体道德,在共生圈内是善、利他与和谐,在共生圈外则是恶、利己和竞争。

不同族群在必要的条件下(文明程度接近、有共同的外部压力等等)可以形成“共生圈”,不过,它并非“孔怀兄弟同气连枝”那样温情脉脉,因为“共生是放大的私,是联合起来的恶”——这样的解释倒更像中国的另一个成语“同恶相济”。当两个族群相遇于天地间、开始争夺有限的生存资源并处于“零和博弈”时,我之善即彼之恶,所以“对牧民者最关键的是:确定共生圈的边线划在哪里”。这样的思考甚至已经具有某种现实意义了。

善恶没有简单的标准

正如王晋康的一贯风格,《与吾同在》把哲理思考融入具体情节、人物和悬念中,纳入一场星际战争的框架,让故事以内在逻辑逐步发展,将读者和作者本人逼到墙角——不得不接受书中推导出来的结论。

小说的第一主人公姜元善绝非“高大全”的完美人物。他本性中有恶,在童年就表现出原罪。而他的妻子严小晨则是真善美的化身,她在深爱丈夫的同时,也始终对丈夫本性中的恶睁着“第三只眼睛”。在先祖拯救了人类之后,姜元善为了地球人类的最大利益,竟决定绑架先祖,殖民于先祖的母星球,结果被妻子率领愤怒的民众推翻并押入上帝的监牢。严小晨大义凛然地斥责姜元善“忘恩负义”:“再核心的利益,也不能把人类重新变成野兽。”

故事是不是该至此完美收官?但作者颠覆了读者的心理定式——此后的事变证明,恰恰是严小晨的善良几乎害了人类,而姜元善却因本性中的恶而对敌方的恶始终保持着清醒,也因此促成了人类命运的转机。

小说结尾处,严小晨留给丈夫的遗书中有这样的苦叹:

“你知道我一向是无神论者,但此刻我宁愿相信上方有天堂,天堂里有上帝。……他赏罚分明,从不把今生的惩罚推到虚妄的来世,从不承认邪恶所造成的既成事实。在那个天堂里,善者真正有善报,而恶者没有容身之地。牛牛哥,茫茫宇宙中有这样的天堂吗?如果我能找到,我会在那儿等你……”

然而——她——当然还有读者,曾经信仰的“天道酬善”信念,最终已经在小说中被粉碎。作者向我们揭示了善恶问题的复杂和深刻。他对此的思考比前人更深了一步。

2011年5月21日

于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