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探花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9章 身世可怜的李重润

“殿下,呜呜呜......”

秦绮梦看到李重润发火,哭的更加伤心,几乎如同杜鹃啼血一般。

看到秦绮梦只是在那里哭泣,也一言不发,李重润心中一阵烦躁。

他如今虽然受命于李显替他主持京兆府大局,然毕竟对刑名断案之事一无所知。

说起来李重润也是可怜,他的父亲李显被武则天册立为皇帝。

李显不甘于大权被武则天所把持,便想要将自己的岳父,皇后韦氏的父亲韦玄贞拜为侍中(宰相)。

为此,他与武则天派在朝中监视他的宰相裴炎激烈的争执起来。

李显当时震怒之下,口无遮拦的说道,朕贵为天子,整个天下都是朕的,真就是将这天下送与韦玄贞又有何妨?

裴炎将这件事情汇报给武则天之后,不出三日的时间,李显便被武则天罢黜了帝位,贬为庐陵王迁去了房州(今湖北房县)。

此时仅仅三岁的李重润,便被武则天虢夺了太子之位,囚禁于掖庭为奴。

李重润在掖庭一呆就是十三年,直到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李显再次被武则天召回长安时,才被从掖庭中放出。

同年九月,武则天将李显再次册封为太子,并册立李重润为邵王。

但李金科知道,李显也就过了三年天潢贵胄的生活。

长安元年(公元701年)九月,身为邵王李重润和自己的妹妹、妹夫永泰公主夫妇少年气盛。

他们对祖母与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秽乱宫闱深表不满。

而此时的张易之因为武则天的宠爱已经野心膨胀,他对皇帝的宝座充满了渴望。

于是张易之将李重润与李仙蕙、武延基的对话添油加醋地报告给武则天,说他们诽谤武则天淫乱。

武则天在晚年极其爱护自己的羽毛,当她听说自己被李重润等人议论的时候,勃然大怒,将他们三人杖毙于大明宫的丹凤门外。

这一段历史李金科还是清楚的,不过史学家还有一个说法,说这其实是武则天的一个权谋。

在她登基之后,为了争取太子的位置,武家子弟与李唐宗室之间可以说是水火不容。

而武则天也对于立储一事长期犹豫不决。

一方面她认同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关于自古以来没有皇帝立异姓为储君的说法。

另一方面狄仁杰对她说的从来只听说过儿子祭祀母亲,却没有听说过侄儿祭祀姑母的说法,也让武则天心里有些顾虑。

她随着日益衰老,自然是愈发恐惧死亡,而若是自己死后没有人祭祀,岂不是成了孤魂野鬼?

最终,出于对死后之事的考虑,她终于将太子之位给了李显。

虽然她做出了这个决定,但毕竟李唐宗室死在武则天手中的人不计其数。

她也担心李唐宗室重新成为帝国的主人之后,会将武氏一族赶尽杀绝。

为此,她不仅积极的促成武李两家的联姻,让武承嗣的长子武延基迎娶了永泰公主李仙蕙,还将李显的另一个女儿李裹儿嫁给了武三思的嫡长子,高阳郡王武崇训。

不仅如此,她在晚年的时候还肆意对张易之、张昌宗二人言听计从。

而张氏兄弟原本就是混迹在长安街头的市井无赖,乍然得势之后,便立刻露出小人得志的嘴脸。

他们不仅对武、李两家子弟肆无忌惮的欺辱,并且还萌生出了谋朝篡位的野心。

为此,他们可以说是丧心病狂的构陷武、李两家子弟,反而让这两族中人放下了往日的仇怨,同仇敌忾的一致对外。

当然,这都是以后的事情,目前这个时间段,张易之刚受了武则天的诏命组建起控鹤监,还没有生出狼子野心,整日就是琢磨着如何曲意奉承讨好武则天而已。

李重润并不知道李金科这一系列的心理动态,他看到秦绮梦摆出一副哭哭啼啼的样子,也有些手足无措。

毕竟他如今也才不过十八岁的年纪,不仅尚未冠礼,也还没有婚配,对于女人是一无所知,更何况秦绮梦这种阅人无数的风尘女子。

“殿下,”李金科看见李重润这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只好出言提醒他:“这秦绮梦拒不配合,您可以让裴参军将她先收监看管起来。

我相信裴参军的京兆府大牢中有的是让人开口的手段,你不必如此着急。”

李重润听到李金科的话不由的点了点头,他刚才的确是有些不知所措,但李金科提醒了他,审讯犯人那是胥吏衙役的事情,根本不需要他这个邵王殿下亲自过问。

李重润吩咐裴光庭命人将秦绮梦押去京兆府大牢收监,这才赞许的看向李金科。

“李郎君,那日将你带到圣皇面前,孤也是得了皇命不得已而为之。”

李金科对李重润微笑了一下,风轻云淡的说道:“这个学生晓得,邵王殿下乃是受命而为,学生不会因此对殿下心怀芥蒂。”

李重润看到李金科并未记恨他,心中更加欣喜。

“李郎君,那一日之后的事情,本王就在当场。

你须臾之内,做出的那首元夜诗,孤实在是心中敬佩。

再加上后来圣皇陛下要封你为七品翰林待诏,小郎君竟然宁可选择科举正途,也不愿受那斜封官,这一份高风亮节,孤的心中更是对你钦佩的五体投地。”

李金科心中暗想,你知道个啥啊!

主要是我知道这一段的历史,最近这五年的大周朝堂实在有些波诡云谲、错综复杂。

各方势力犬牙交错,相互之间的争斗已经到了白热化,随便参和在其中的话,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

再加上武则天也时日无多,一朝天子一朝臣,我这年纪轻轻的没必要去赶她的末班车。

即便是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也不过是十年之后的事情,到那时候我才二十五六岁。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我要是那个时候在李旦朝考中进士,那绝对算是古往今来的青年俊杰了。

我现在就先苟上十年,最后搭上开元盛世的车,享受一辈子荣华富贵他不香吗?

何必要在这个时候进入朝堂,去趟这一潭城头变幻大王旗,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