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界看中国:文明通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章

第二章哥贝克力石阵

——文明的躁动

人类进化的历史,从东非走来,可谓波澜壮阔,气象万千。就是这些看不出有什么特点的大猿或类人猿,历经几百万年的进化,竟站在早期现代人的门槛前,而且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如假包换。作为现代人的我们,除了对于我们的祖先、祖祖先、祖祖祖先获此殊荣,心中暗自窃喜外,更多的还是想弱弱的问一句,这究竟是为什么?

20世纪末,在土耳其发现的考古遗址——距今11600多年前的“哥贝克力石阵“,或许能够给出答案。

第一节哥贝克力石阵

在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东南部,古城尚勒乌尔法(Sanliurfa)东北大约14公里远的山脊顶部,有一些奇怪的石碑,它们就是哥贝克力石阵(Gebekli Tepe)。

说到石阵,喜欢境外旅游的国人,可能首先想到英国巨石阵;但哥贝克力石阵与英国巨石阵有两点本质的不同:

一是哥贝克力石阵至少有11600年的历史,而英国巨石阵则仅有区区4300年,两者相差了7000多年;

二是英国巨石阵虽然庞大,但均是天然石料,而哥贝克力石阵则不同,石阵虽然不大,但每根石柱却都是精雕细琢。

与哥贝克利石阵还有一比的是古埃及金字塔,但两者还是相差了近7000年;不过古埃及金字塔规模过于巨大,坊间多传是外星人所建,那么比古埃及金字塔还早近7000年的哥贝克力石阵,又是谁建的呢?只有天知道。

图:哥贝克力石阵

●一个震惊世界的考古大发现

临近哥贝克力石阵的古城尚勒乌尔法,是一个历史悠久得让人难以置信的古城——据说,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共同的始祖,先知亚伯拉罕就出生在这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海德堡大学考古学家克劳斯•施密特(Klaus Schmidt),正在对尚勒乌尔法一个遗址进行挖掘,他想找到一个有助于他理解新石器时代的地方,一个能叫尚勒乌尔法相比之下,都显得年轻的地方。

1994年,施密特受土耳其政府邀请来到了哥贝克力石阵,他凭借多年的考古经验,一眼断定这里有人类活动;接着他在地上发现了数量极其庞大的燧石屑,确定此处发现的石灰岩板不是拜占庭时代的墓碑,应该是历史更加久远的某样东西。施密特及其考古团队,在哥贝克力石阵一住就是20年,随着哥贝克力石阵遗址的不断挖掘,一件又一件的出土文物呈现在人们面前,一个震惊世界的考古大发现,也随之逐渐浮出了水面。

●哥贝克力石阵

施密特及其考古团队,在地面以下几厘米的地方发现了一块雕刻精美的石头,接着又发现了另一块,然后又一块——最终发掘出一道由多根,甚至是十多根直立石柱形成的圆环。几年间,施密特的考古团队发现了第二道石柱圆环,接着是第三道,之后还有更多;这些排列成同心圆的石阵大小不一,直径10~30米;是在公元前9600~公元前8200年间建造的,距今约11600年。哥贝克力石阵遗址正式挖掘之前,2003年所做的地磁勘测显示,整个石阵至少由20道石柱圆环组成,杂乱无章的堆叠在一起,没入土中。

哥贝克力石阵的石柱很庞大——最高的有5.5米,重12吨。石柱表面刻满了各种动物的浮雕,每个浮雕都有不同的风格,有些是概略的勾勒了一番,也有些则同拜占庭时期艺术一般精致,充满象征意义。离石阵不远的其他区域,还分布着古代燧石工具,其数量之庞大是施密特前所未见——简直就是一座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和石抛射武器的仓库。尽管石头肯定是从临近的山谷拖运来的,施密特说:“这里一两平方米范围里散布的燧石,比许多考古学家在其他地方的整座遗址里发现的还多。“

哥贝克力石阵所有的圆环都采用同一种样式:全部由形状像是巨大鞋钉(或者大写字母“T“)的石灰岩石柱构成;石柱呈刀刃状,宽度可达厚度的5倍,每两个石柱之间的距离相当于一个臂展的长度,用低矮的石墙连接在一起;每道圆环中央有两根较高的石柱,狭长的底面安放在地上挖出的浅槽里。在施密特看来,T形石柱是人的象征,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是:有些石柱上雕刻着手臂,从“肩膀“部分呈一定角度向外延展,手伸向缠着裹腰部的腹部。石柱面朝圆柱中心,施密特说,像是“在集会或者跳舞“,或许代表某种宗教仪式。支持这个想法的另一个证据是:在一个石圈中间人工磨平的基石地面上,刻画着一个裸体女人的形象,还有2014年新近出土的一具半身石雕人像。

至于石柱上雕刻的奔腾、跳跃的动物形象,施密特指出他们大多是致命的雄性物种:体态强壮的野牛、横冲直撞的野猪、凶猛的狮子,还有昂头向上的蛇,一飞冲天的秃鹫;但有些T形石柱上还雕刻有类似鸭、鹤等鸟类,以及蜘蛛、蝎子等昆虫浮雕图案,最有趣的是浮雕上还出现了狗——被人类首先驯化的动物的图案。除此之外,哥贝克力石阵还出土了一些石质大型圆雕动物,多为猛兽,如食肉动物和野猪等,这些圆雕动物原来应该是放在连接石柱的石墙顶上的。

随着挖掘工作的深入,一个接一个的谜题冒了出来。由于未可知的原因,哥贝克力石阵的圆环似乎逐渐失去了力量,起码其魅力呈衰减趋势。每隔几十年,人们就把石柱埋起来,用新圆环取代——在头一个圆环里堆出第二个较小的圆环;再过几十年,人们还会堆起第三个小圆环。之后,所有圆环都用碎石填满,人们再在附近造一处全新的石阵。整个哥贝克力石阵遗址,大概就是这么修了填,填了又再修,就这样经过了上千年。

更奇怪的是,人们建造哥贝克力石阵的技艺似乎也是每况愈下。最早期的圆环最大,在技术和工艺上也都最为成熟;随着时间的推移,柱子越来越小,造型越来越简陋,树立安放时似乎也越来越漫不经心。到公元前8200年,哥贝克力石阵的建造似乎完全陷入了停滞,哥贝克力石阵也随之彻底衰败。

与研究人员的发现同样重要的,是他们没有发现的东西:人类居住痕迹。要雕刻和竖起这些巨大石柱,必然需要数百人的劳动,但遗址附近没有水源,最近的溪流离这也差不多有五公里。建造石阵的工匠肯定需要有住的地方,但考察发掘没有找到任何墙壁、火炉或者房子的痕迹,也没有任何其他施密特能解释为“家“的建筑物。工匠们必须吃饭,但这里没有农耕的痕迹;事实上,施密特连炊具或烹饪用的火堆灰烬痕迹都没有找到。这里纯粹是用作仪式的处所,如果真有人住在这里,肯定不是建造石阵的工匠,而是其他未知的人。根据遗址附近发现的数千块羚羊和野牛骨头来判断,工匠们吃的似乎是定期从远方送来的猎物。所有这些复杂的活动,必然要有负责组织和监督的人,但现场并没有足以说明存在社会阶层的证据:没有专为富人保留的居住区,没有满是奢华物品的坟墓,也没有迹象说明某些人伙食比其他人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