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一起隐于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0章 28,生活的本真——回归自然 回归简单 回归真实

28,生活的本真——回归自然、回归简单、回归真实

人的第一个觉醒——大自然有平复情绪,治愈人心的作用,看天地,融入自然,热爱自然。

每个人都有一份向往,渴望得到自然的亲近,大自然那是一座内心的圣殿,是灵魂深处的呼唤。有时候它像远山的呼唤,引人踏上旷远的道路;有时候它更像是每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温暖而明媚。

大自然是有气场的,其实回归大自然是最好的一种修炼。

英国《科学报告》杂志的研究证实:每周至少用2个小时去亲近自然,吹吹野外的风,闻闻山间的花,把自己还给大自然远离城市的喧嚣,感受人间烟火,遇见生活最初的模样!这里有自然古朴的村落,有炊烟袅袅,田野,大山,小桥流.水……这样有助于心理健康。

为了生存,为了生活,为了治愈内耗带来的疾病,我果断的提前内退,来到山村,租居乡村民宿,过上了田园生活。

自然赐给我们生活的智慧、还有那清风、明月和天空的云。

斑斓的阳光催促着日月轮回的脚步,很快,大自然进入一个明媚的时光。天空的星辰、云彩悠悠飘荡。我祈盼那天空、那云彩,不要受世事的缠绕,不要埋没自己的灵性,在自己的空间里,能有一份优雅的安静。

“人只有融入自然,才能生活的更好。”在梭罗看来只有置身于自然,亲近自然,才能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

有多少人曾幻想过,站在巍巍群山之巅,以一种凌云壮志的姿态看遍世界;又有多少人渴望深入幽暗而神秘的森林,聆听自然赐予的每一份奏鸣。

然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家中通过网络进行社交或者工作,这种现象被称为“宅文化”。

日本将这类人群称为“蛰居族”,而在我国,则通常被称作“宅男”。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选择待在家中,不愿意出门,逃避社交活动。

尤其是退休的人,自诩“退休以后,不陪任何人演戏,就在家里读读书,写写字,安静养老。

这个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退休人员由于他们往往在社会上的价值认同感不高,宅在家中熬日子,这种逃避行为使他们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智力和社交能力的衰退,一步步走向死亡。

长时间宅在家里,对健康损害极大。

《认知神经科学杂志》(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显示,长时间待在同一环境中生活,可能会导致个体的认知能力下降,这种现象被形象地比喻为“土拨鼠日效应”。

研究人员指出,长时间停留在单一且单调的环境中是造成心理和认知问题的关键因素。

多样化的环境则可以帮助人们唤醒记忆、激活大脑,提高身体机能。如果每天都处于相同的环境中,大脑难以区分各种记忆,导致认知能力下降。

《世界生物精神医学杂志》的一项报道指出,人们在户外的时间越长,其大脑中背外侧前额叶皮层的灰质比例就越高,而前额叶皮层的灰质与记忆力密切相关,这意味着,长期待在室内可能会导致记忆力衰退。

新西兰皇家科学院(Royal Academy of Sciences)的精神病学专家通过对4万多名挪威志愿者的调查发现,那些经常参加户外活动的人,不管活动强度如何,只要有户外活动,他们患抑郁症的风险都明显低于那些避免社交活动、长时间宅在家的人。

具体而言,与常人相比,不参加户外活动的人群患抑郁症的概率高出1到2倍。

可见,长期宅在家是一种不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甚至有可能导致身心问题。

人退休后到底是什么滋味,酸甜苦辣咸需要我们自己去品味,今天就用唐:郑谷《中年》一首诗来解答。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

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

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

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

诗文大意可为:

长安城里天色淡淡,天空笼罩着漠漠阴云,在一片新年新春的气象中步入了中年,人太多情就会遗憾不能同花对诉,愁情满怀才知道唯有酒可以解愁。

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

心中积攒着满腔的愁绪,找不到人可以倾诉,想对花儿诉说,无奈花儿不能回应。愁到无解时,只能借酒浇愁,直到这时才明白唯酒有解忧的权力。

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

正值初春,诗人看到小院的墙根底下,冒出来点点的青苔,此情此景与诗人千里之外的旧居如此相似,于是忍不住在院中来来回回寻觅,寻找故第的丝丝痕迹。

整首诗,写出人到中年青春远逝,但仍身似浮萍,又一事无成的寂寥和沧桑,透着一股凄凉和悲苦,让退休人读后感同身受。

人到中年,退休后最深的感悟,远去的是风景,近处才是人生!

人生本没有完美,缺憾亦是一种美,学会释怀,每一天都是晴天。

岁月总是匆匆,故事里的故事,每一天都在重复上演,也许不是所有的尘缘,都可以守候成流年的风景。但是,一个人若能在最灰暗的日子里,也不失风度,把生活过的有声有色,那是一种大智慧。

弗洛伊德说过:“人类在潜意识里有一种被放逐的欲望,有一种去远方流浪的冲动。”

千年以前,中国东晋的陶渊明在千年前便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他心中的理想乡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在乡居的生活中,人们摒弃了都市的喧嚣与浮躁,回归了生活的本质与真实,一间屋、六尺地,虽不庄严却也足够精致;

满庭的芳草与花树,不近市喧而自有清欢,在这里人们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与生活的诗意。

170年前,国外一位28岁的青年亨利·戴维·梭罗抛弃金钱的羁绊,在距离康科德两英里的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他自己修建房屋,在湖边种地读书,与山川湖泊为伴,在大自然中沉思。在寻求内心修行的同时,身体力行地探索和思考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模式。

梭罗以其细腻的笔端记录着瓦尔登湖畔宁静生活的点点滴滴,他观察并记录了湖面冰封和解冻的时间;在门口仰望雁群的迁徙;夜晚在船上吹奏长笛,鲈鱼在他身边游来游去:鼹鼠在他的地窖安了家,还偷吃土豆:慧黠的潜鸟和他在湖上捉迷藏;一只灰胸长尾霸鹞在他的小木屋筑巢:他故意吵醒一只坐在白松上打盹的横斑林鸮;红松鼠在他写作或阅读时钻到他双脚下怪叫。“红松鼠的来去则不分早晚,其花样百出的动作给我带来了很多欢乐。”大自然的每一个生物,都仿佛是人间的精灵“承载着部分人类的思想”。

走出户外,亲近大自然,返璞归真,寻觅生活的诗意

尤其是田园生活,对退休人员有很好的治愈作用。

在幽幽的自然中寻觅到生活的真实与诗意,让心灵在这里得到真正的放松,让生活在这里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久困于都市的繁华与喧嚣,人们的心灵渐渐渴望一种回归——回归自然、回归简单、回归真实。

院圃:一隅静谧,憩息身心

在乡野间择一隅而居,推窗即是满目翠绿。

这里的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让人有机会细细品味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在这样的环境中,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放松。

杨绛先生说,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那么,努力靠近阳光,与每一季的温暖去深情相拥,是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回归田园,亲近自然,“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在乡间的田园里,重拾起了小时候在农村对土地的敬畏与热爱。

这里,新翻的泥土散发着芬芳的气息,草根顽强地探出头来,展现着生命的力量。

每当雨后初霁,田园里的每一片叶子都挂着晶莹的露珠,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气息。

此时,读一篇古文,写几行小字,或是简单地坐在田埂上,聆听自然的声音——春天的鸟鸣、夏天的蝉声、秋天的虫唱、冬天的雪落……

在这里,我与大自然最亲密的联系方式,是人零距离接近大自然,置身田地,立于庭院,天高地宽,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舒展身心,活得安然洒脱。

归园田居,处处是景,门前,屋后,庭院,水岸,天光,云影,落花,成阵……

随一条山径,风欲清,云正闲,花欲绽,草初绿,一步一花开,一步一温柔,走得优游自若。

守一块田园,一座山,一条河、一快田,一片野,种菜又养花,一作一收获,活得丰衣足食。

住一方庭院,一矮房,一篱笆,一丛竹,几盆花,围炉煮茶,柴火灶做饭,过得闲云野鹤。

凡俗的日子,也有着凡俗的美丽;凡俗的日子,也有凡俗的浪漫;凡俗的日子,也有凡俗的自由自在。累了,可以躺椅休息;困了,可以和衣而睡;饿了,可以米粥充饥;渴了,可以普洱生津。人生,其实就是这样,“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一个人,懂得了这样的道理,我的日子过得“深情”而快乐。

这样的生活,才是我余生享受福气满满的晚年生活。

通过这些年的田园生活,我深刻的感受到和明白一点,真正的福气并非仅仅来自于外在的财富和地位,它更多地源于自然的自由和自在以及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当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在自然中得到了充分的滋养和发展,才能够深刻理解生活的真谛,懂得欣赏自然的美妙,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从而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愿每一个人都能拥有一处这样的屋舍——平望开阔的田野与山林相连,远离城市的樊笼与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