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沟通分析
沟通(transaction)是社会交往的基本单位。若两个或更多人在某个社会群体中会面后,他们中迟早会有一人打破沉默,开始讲话,或用其他某些行为来表示意识到了别人的存在。这些行为被称作沟通刺激(transactional stimulus)。同时,另一个人就会说一些或做一些与该刺激相关的事,这被称为沟通回应(transactional response)。沟通分析的简单表达是判断哪一种自我状态发出了沟通刺激,而哪一种自我状态又予以了沟通回应。最简易的沟通是指刺激与回应均来自交际双方的成人自我状态。沟通发起方(医生)对眼前的数据进行估算,得出手术刀是他现在需要的工具,于是向身旁的护士伸手示意。而回应方(护士)准确理解了医生的手势,并估算出相关力量与距离,最后将手术刀准确地递到医生的手中。其次,比较简易的沟通是“儿童自我—父母自我”。发烧的孩子想喝一杯水,照顾他的母亲会把水端给他。
以上两种沟通是一种互补关系(complementary transaction);也就是说,该回应不仅合理,而且符合沟通发起方的期待,遵循了健康的人际关系的自然秩序。第一种沟通被归为互补式沟通类型I,如图2-1(a)所示。第二种被称为互补式沟通类型II,如图2-1(b)所示。然而,沟通往往明显是在连锁中推进的,其中每个回应都会变成下一个沟通的刺激。沟通的第一条规则是:只要沟通互补,沟通便会顺畅进行;因而推理出,互补式沟通在原则上会使交际活动无限进行下去。这些规则与沟通的本质及内容无关;它们完全基于沟通所涉及的矢量方向。只要沟通处于互补关系,无论两人是在吹毛求疵(父母自我—父母自我),还是在解决问题(成人自我—成人自我),或在一起游戏(儿童自我—儿童自我或父母自我—儿童自我),都符合该规则。
图2-1 互补式沟通示意图
与之相反的规则是,当沟通出现交错时,沟通就会中断。最常见的这种沟通被称为交错式沟通类型I,如图2-2(a)所示。无论是在婚姻、爱情、友情还是工作中,它一直是世界上大部分社交困境产生的根源。这类沟通也是心理治疗师最关注的问题。精神分析中的经典移情反应是其典型代表,沟通的刺激模式是“成人自我—成人自我”(A-A)。例如,“或许我们应该搞明白为什么最近你喝酒越来越多了”或者“你知道我的衣服袖扣在哪儿吗?”对于每种情况,比较恰当的“成人自我—成人自我(A-A)”的回应为:“也许我们应该聊聊。我很愿意知道为什么!”以及“袖扣在桌子上”。但如果回应者突然发怒,例如他可能说:“你总是在批评我,就像我父亲那样”或者“你总是把一切都怪罪于我”,这都是“儿童自我—父母自我”的回应(C-P),正如交错式沟通图所显示的那样,两个沟通矢量间出现了交错。这种在成人自我状态下有关饮酒或找袖扣的问题就须搁置一段时间,直到重新调整沟通矢量后才能解决。这段时间会有各种变化,可能长至数月,如上述饮酒的例子;也可能短至几秒,如找袖扣的例子。沟通发起者要么以父母自我与沟通回应者被突然激活的儿童自我进行互补沟通,要么回应者的成人自我必须被重新激活,以和沟通发起者的成人自我进行互补。在和女佣讨论洗碗问题时如果她有所反抗,那么关于洗碗的“成人自我—成人自我”的交谈就会终结;接下来只能是一种“儿童自我—父母自我”的谈话,或者对另一个成人自我间的话题进行讨论,即是否要将她解雇。
图2-2(b)表示了与交错式沟通类型I相反的情况,这是精神治疗师所熟知的反移情反应。在此情形中,患者进行了客观的成人自我的观察,而治疗师会像父母对孩子讲话那样回应,从而导致沟通矢量之间出现交错。这便是交错式沟通类型II。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问,“你知道我的衣服袖扣在哪儿吗?”另一方可能回应为:“你为什么不看好自己的东西?你已经不是个小孩子了。”
图2-2 交错式沟通示意图
沟通关系示意图(图2-3)显示了沟通发起者和回应者之间可能存在的九种社会交往矢量组合,此图具有一些有意思的几何学(拓扑学)特质。“心理处于平等”的互补式沟通可表示为(1-1)、(5-5)和(9-9)。另外三种互补式沟通分别包括(2-4)和(4-2),(3-7)和(7-3)以及(6-8)和(8-6)。其他组合都形成了交错式沟通,大部分情况都像图中显示的那样以矢量交叉呈现,例如(3-7)这种沟通往往导致双方怒目而视,彼此沉默不言。如果双方都不妥协,对话就会结束,他们也必然各自离场。对这种情况最常见的解决办法是其中一方让步,并采取(7-3)沟通方式,从而出现“争吵(uproar)”这个游戏;对此一种更好的解决方式是(5-5),结果是双方放声大笑或握手言和。
图2-3 沟通关系示意图
简单的互补式沟通大多出现在表面化的工作关系和社会关系中,它们容易被简单的交错沟通所干扰。事实上,表面化关系可定义为局限于简单的互补式沟通的关系。这种关系发生在活动、仪式及消遣中。更为复杂的是隐蔽式沟通(ulterior transaction)——它们同时涉及两个以上的自我状态参与活动——这类沟通才是构成游戏的基础。推销员特别擅长角型沟通(angular transactions),这类沟通涉及三个自我状态。以下对话是一个“耿直”却戏剧化的销售游戏的例子:
图2-4(a)展示了对以上沟通的分析。推销员在成人自我状态下陈述了两个客观事实:“这个更好”和“可你买不起啊”。在表面上,或者在社会层面上,这些话都针对家庭主妇的成人自我,而家庭主妇在成人自我状态下的回答应为:“你这两点说得没错。”可是,推销员隐蔽的或心理层面的沟通矢量则是由训练有素且经验丰富的成人自我指向家庭主妇的儿童自我。家庭主妇从儿童自我状态予以回应,这证明推销员的推断完全正确,她的儿童自我实际在说:“不管有什么样的经济后果,我都要向那个傲慢无礼的家伙证明,我和任何其他有钱的顾客一样可以买得起。”该沟通在两个层面上都是互补的,因为她的回应在表面上被接受了,就像在成人自我下确立了购买合同。
双重隐蔽式沟通(duplex ulterior transaction)包含了四个自我状态,并常见于一时兴起的游戏。
如图2-4(b)所示,在社会层面,这是一个成人自我间关于牲口棚的对话,而在心理层面上它是儿童自我间关于压抑本能游戏的对话。表面看来,成人自我在主导沟通,但正如在大多游戏中一样,儿童自我状态决定了结局,而参与者此时往往会感到十分意外。
图2-4 隐蔽式沟通图
沟通可以分为互补式沟通或交错式沟通,简单沟通或隐蔽式沟通,而隐蔽式沟通又能继而细分为角型隐蔽式沟通和双重隐蔽式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