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结构
在做评估时,大家可以参考以下访谈结构,灵活运用,适当调整。
(1)鼓励来访者简要描述当前的主要问题。
比如,对来访者说:“能不能向我介绍一下你的情况,你碰到了什么困难,对什么事情感到不舒服、烦恼或者痛苦?”这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我一般会给来访者10~15分钟,让他们自己发挥。
(2)使用五因素模式让问题具体化。
表述笼统、抽象是很多来访者病理性的一部分。例如抑郁障碍患者往往会将事情描述得笼统、抽象、概括性很强,但要想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就要知道事件的具体情况。这也是心理咨询的原则之一——具体化。只有将问题具体化,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与来访者交谈,并将问题具体化的过程中,尽量使用患者的语言,不要使用术语。
(3)询问其他触发情境或刺激。
了解患者的恶性循环模式如何影响患者在生活中其他领域的应对模式。
(4)了解心理问题发作史与发展情况,以及药物使用情况。
比如心理疾病的病程有多长;会在什么情况下发病;发病时患者会有什么表现;发展趋势如何;过去的求助经历是什么样的;接受的是心理治疗,还是药物治疗;既往使用药物的情况如何;以前接受的治疗对患者是否有帮助;是否接受过认知行为治疗;是否有效果;如果没有效果,原因是什么;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来源于对一些药物的依赖。
(5)了解早年经历。
这一点对我们了解来访者的信念发展很重要。比如来访者与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家庭气氛,兴趣爱好的发展,其童年时期的重要丧失,上学期间和老师的关系,工作期间的经历,等等。
除了了解来访者的父母、兄弟姐妹,以及父母抚养他的过程外,我们还要了解来访者在重要发展节点上的状态。比如他是否适应某一阶段的学校生活、工作或者家庭中的变化。
我曾经接诊过一名很优秀的大学生,他有很强烈的自杀倾向。通过和他交流,我发现那段时间他给自己的压力太大。他参与了很多项研究,给自己设定了很高的目标。当他发现自己应付不了时,开始感觉到紧张、头痛、失眠,无法看书、学习,继而抑郁、焦虑。
后来我了解到,从他小时候起,他爸爸就酗酒,情绪反复无常,对他非常严厉,经常打他。其实他小时候就有过自杀倾向,因为他觉得不管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让爸爸满意,且自己不好才导致父母关系不好,常常起冲突。父母离婚后,他感觉别人都看不起自己。
我问他:“你这么努力,参与这么多项研究,就证明你已经非常优秀了。是什么让你有动力做这么多事情,对自己有这么高的要求呢?”他立刻回答:“我只有做到最好,才能证明我是个强者,别人才不会看不起我。”这是他的功能丧失性信念,维护了他的自尊,掩藏了他的自卑,但也导致了他交不到朋友。
人和人之间靠近常常是通过暴露脆弱和痛苦实现的,但他总是展示自己很强的一面,总是和他人处于竞争性的关系中,他人自然无法与他建立亲密关系。这样的学生越优秀,就越会给自己设定比较高的目标,等到有一天,他们发现自己无法达成目标时,就可能出现强烈的负面情绪。对他们来说,碰到瓶颈或许是他们真正理解自己以及自己的情绪问题的机会。有这种信念的学生不少见,你了解他们的早年经历,就能理解他们的信念和行为模式是如何建立起来的,他们的信念对他们有什么帮助和不利的影响,为什么会让他们产生某些自动想法。
当然,如果能够接触到来访者的家属、朋友,也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6)精神状态检查。
精神状态检查往往涉及感知、情绪、思维、行为等几大方面,包括检查来访者的情绪、注意力、记忆力、精力和活动水平、胃口、睡眠、自伤或自杀的想法和行为,以及伤害他人的想法等。特别要注意患者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想法、行为。抑郁情绪(尤其抑郁不是患者首要问题时),以及有精神病或痴呆的状态提示等。对每一方面的记录要具体,应包括问题出现的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等。
(7)与患者讨论认知行为治疗是否适合应对患者当前的问题。
询问患者是否还有未表达的问题或情况,向患者解释治疗师根据认知行为治疗模式对患者问题的理解,与患者讨论认知行为治疗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