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0章 出轨满足的是价值,婚姻满足的是安全

说到出轨和婚姻,我们需要认清其发生的意义。我们会有好多种解读方式,这里我想用“需要理论”进行描述。

需要是人的一种本能,在比较低级别的需要上,人和动物极其相似,比如饥饿感导致的进食需要。

需要的本质在于满足,无论通过什么方式总在寻求某种满足,满足之后这种需要才会暂时消失,否则会引发更大的焦虑和恐慌。

从这个角度而言,需要是人活着的基础动力之一。

出轨,满足了价值需要

出轨,满足了人的哪些需要?

我们这里谈的出轨,指的是社会层面的普遍认知,和伴侣之外的另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发生了爱情与性关系。所以,婚姻内的性幻想和精神出轨不在讨论范畴。

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婚姻状态,同时也有一千种出轨的理由。

比如婚姻内感觉不到温暖与爱、被暴力对待、被冷漠对待、空虚孤独、压力大、伴侣出轨、家庭变故、性生活不和谐、频频受挫等。

为满足婚内得不到的补偿需要和伴侣导致的报复需要,人们就会选择从另一个人那里得到,加上外部条件促和,就会发生出轨的事实。

我很少看到出轨满足的是基本需要,比如为了吃得更好、穿得更好,为了住大房子,就算是为了性需求也是某种情感依恋而非纯粹性需要。

出轨满足的更多是某种价值的需要。

说得直白一点,出轨满足的是“在另一个人那里我值得被爱”的需要。

这种需要直接区别于任何生命形式,是人类特有的、高级别的需求。

这种需要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婚姻中未被满足的部分越多,从另一渠道获得满足的动力就越强。

有人选择了拼命工作,有人选择了过度关注孩子,有人选择了物质滥用(比如酒精和毒品),而更多的人选择了从另一个人那里得到满足。

我们从不把“过度关注孩子”和“工作狂”看作出轨,而是把和另一个人的情感看作出轨。其实本质上,这些都应该被称为“出轨”。

这种“被爱”的需要,分为两种主要感受。

(1)“我是被尊重、被理解、被关心的”

在情人那里,我们的思想和身体是被接纳的、被欣赏的。这就让我们有了一种理想的感觉:在这个人那里,“我是好的”。

至于情人的外貌、金钱等外部条件,可能并不如自己的伴侣,但“我是被看见的”。

这种需求十分重要,往往源自早年植入我们内心的“理想的异性形象”。每个人内心都有这样的异性形象,这与早年我们周遭的异性的态度有关,比如父亲对母亲的态度、父亲对我们自己的态度。

如果父亲对你是有爱的,你就很难降低标准;如果父亲对你是苛刻冷漠的,你对温暖有爱的渴望则更加强烈;如果你从小被父母挑剔和指责,你就会觉得只有把事情做得合他们心意才会被爱,你成绩好才会被喜欢,否则就不值得拥有。

每个人都渴望对方爱的是我这个人本身,而不是我的某些功能。这些功能包括身材好、长得漂亮、会赚钱、有上进心、温柔体贴、会照顾人、矜持懂事、乖巧贤惠,也包括激情和性魅力。

而在情人那里,你本人之外的一些东西很少被关注,好像可以真实地做自己。

(2)“对方很特别,这让我感觉很好”

比如,他和我老公不一样,他和我父亲很像。比如,他活得很精彩、很有趣、很有魅力。

这是一种无意识的比较,看起来像对方的“特别”引发了情感,其实很可能是因为对方活出了你活不出的状态。

比如,你是个传统的、按部就班的、遵守规则的、做事小心谨慎的人,就很容易被做事夸张的、不按常理出牌的、勇敢豪放的、浪漫潇洒的异性吸引。

综合以上两种被爱的感受,出轨的人的需要分别是:

◎ 在你那里,我有着众多美好体验,证明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 在我这里,你活出了我想要的样子,这让我的价值感有所寄托。

所以,出轨满足了他们的价值需要。

婚姻,满足了安全需要

不过,婚姻满足的是安全需要。

婚姻的生物学价值来自繁衍后代。

如今几乎很少有人为了生孩子而结婚,最初目的也是满足价值感,有着和情人在一起的相似体验。只是后来慢慢变了,其中有诸多原因,但有一点显而易见:如果一个人失去了爱的感受就会退而求其次,那就是安全感。

最重要的安全感来自社会文化的基本存在形式,时至今日,尽管会有独身主义,但家庭依旧是社会的主流模型。

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有活下去的动力,是因为有归属感,这让人产生很多生活的意义,而不孤独。

众所周知,归属感是安全感最基本的保障。

家庭的组建就是如此,绝不只是和情人在一起的感受,这是一种多元化关系,彼此的父母、亲朋好友、人际圈子、物质经济、共同经历等相互融合相互交织,更重要的是有了共同的孩子。

这就形成了某种独特的团体,究其一生,这个团体的任何变动、丧失、新成员的加入等,都会影响到团体中的每一个人。

人类能够成为地球的主宰,就是因为合作,而不是独斗。

单打独斗方面,我们在不使用工具的前提下,无论如何都不是老虎的对手。我们都是以“部落团体”形式存在的,就算外出打猎也是团队协同作战,而不是一个人。

家庭、家族就是这种形式的演变,婚姻就是演变的最主要形式。

所以,婚姻中的价值感总是让位于安全感。

婚姻中,价值感必然让位于安全感

安全感有两种体现:

(1)不期待伴侣多么爱我,但至少不要伤害我

糟糕的婚姻,双方都在回避伤害,而不是追求爱情。

“我可以忍受不被爱,但我不能忍受被伤害。”这也是种需要,听起来有点儿伤感,但很多婚姻的确如此。

就好比一个孩子经常被虐待,但又需要活下去,他的内心并不苛求父母表扬他、赞美他,而只是希望父母别打他,甚至只要打得不如上一次严重,就满足了。对这个孩子来说,父母的温暖与爱是奢望,不再虐待就是安全。

安全感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同,最基本的就是能够提供活下去的条件。一个人饿了两天,绝不会只要鲜美的牛排,而是随便什么吃的对他来说都代表安全。

一种低级别需要未被满足,人绝不会追求更高级别的需要满足。

离婚意味着归属感丧失,这会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人会尽最大可能维系婚姻,离婚绝不是首选。

离婚不仅是两个人关系的结束,同时瓦解的还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团体模型、基本态度等,这都需要重新建构。

孩子之所以能够成为父母离婚最大的阻碍,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担心孩子以后的生活和发展受挫,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接受由于自己的原因导致的巨大愧疚感,这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安全感受。

只要婚姻中的被伤害程度小于我们自己对安全感的需要,婚姻就不会解体。

(2)对未知的恐惧

谁也不能保证离婚后一切都能更好。

与情人结婚能保证比现在的婚姻更好吗?经济来源、健康状况、生活方式等重新洗牌之后会怎样?

人最大的恐惧是对未知的恐惧,而不是对当下的担忧。我们宁愿待在漏雨的房子里挨饿,也不愿冒着风险去丛林深处打猎。

如果一种风险是未知的,我们宁愿待在一种安全的痛苦里面,离婚往往也遵循这个原则。

当对被爱的渴望、对寻找灵魂伴侣的期待,存在未知的、不确定的风险时,我们往往会优先选择待在婚姻中,尽管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样子,至少没有对将来的恐惧。

由于出轨满足的是价值需要,婚姻满足的是安全需要,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价值感必然让位于安全感。

总之,不管是情人还是伴侣,不管出轨抑或离婚,这都是独属于你的一面镜子。

它们照出了你的渴望与需要、压抑与委屈,也照见了你的行为模式和处事风格。

它们反映的是你的潜意识渴望和依恋模型,而这会牵扯你的原生家庭的影响,以及过往的内在经验。

生命是不断寻找真实自我的过程,其他一切都是在配合完成这个过程,你需要的是深入探索内心,而不是纠结于离婚不离婚或出轨不出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