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主要体系
自现代心理咨询与治疗活动开始以来,各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不断涌现,据说已有400种以上的方法。[1]但是,有些理论并不是全面研究人,而只是对心理的某个局部进行研究并提出一种解释;有些方法也只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心理障碍进行调节,并没有完整的体系;有些理论和方法与其他理论和方法有很大的重合性,甚至是用一些新的术语重新阐述其他人已经发现的理论和方法;有些方法只是某个过去的治疗体系的变式或者是某种方法在具体心理问题上的应用。本书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所有这些理论和方法进行介绍。
另外,各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往往有一定的关系,如某种方法的创始人学习原有的一种理论和方法,后来自己的特点逐渐强化,与原来学习的理论和方法之间产生越来越大的差异,于是独立出来形成了自己的新理论和方法。这种新方法虽然和旧的不同,但是依旧会有一定的类似性,因此可以归入同一个体系。也有一些不同的心理学家会不谋而合地独立形成一些类似的理论和方法,这些也可以归入同一个体系。
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各种不同理论和方法之间的关系和差别,大致可以用动物进化来做比较。某种更早期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理论可以看作原始的动物物种,随着进化中环境的改变、生存区域的隔离、类似物种的杂交等方式的改变,新的变化和差异逐渐显现。
如果变异很小,我们不会把它看作一种新的方法,比如一个人的手长了6根手指,我们并不认为他是一个新人种。如果变异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看作新的理论和方法,正如东北虎和孟加拉虎是不同的亚种,狮子和虎是不同的动物。但是我们可以把狮子和虎归于同一科,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也一样,有些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归于同一个理论和方法体系。
本章将重点介绍一些主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以及这些体系中主要的疗法。我希望通过这样的介绍,使读者对各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疗法所从属的体系有所了解,也对任何新的理论和方法所属的体系有一定的分辨能力。
心理动力学体系
心理动力学体系是由以精神分析疗法为基础分化形成的各种疗法组成的。这个体系中的各种疗法的共同特点是:更关注潜意识的作用、人的动机的影响,以及人格的深层结构和功能;不以静态的视角看人的心理,而是从整体出发,关注人格中不同部分的相互作用。
这个体系更多地采用人文主义或现象学的心理学范式,不采用严格的实证主义方法。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疗法是第一种动力学的心理疗法,此后心理动力学体系中的每一种疗法都受过精神分析的影响。其中一部分是从精神分析学派中发展出来的——它已经明确承认自己不再是精神分析学派——包括阿德勒的个人心理疗法、荣格的分析心理疗法、赖希的躯体疗法等。
有一些是根据精神分析的原理创造的,如埃里克·伯恩的交往分析疗法是把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用于人际交往过程的分析。还有一些疗法对经典精神分析做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还留在或自称属于精神分析学派,如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自我心理学、自体心理学等。
有些疗法不被精神分析主流派承认,但是也属于这个体系,比如拉康的精神分析。还有一些是原来并未受到精神分析主流派承认,但是现在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承认,明显融入并改变着精神分析主流的,如客体关系学派。
实际上,心理动力学体系之外的疗法也或多或少受到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
认知疗法的创始人阿伦·贝克就学习过精神分析,并明确指出他研究的自动思维是处于精神分析所说的前意识领域的心理活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和阿德勒等心理动力学派的人物有密切交往,并学习过许多东西。罗杰斯早年工作的地方也是弗洛伊德的弟子奥托·兰克的一个疗法中心。格式塔疗法的创始人弗里茨·皮尔斯也是精神分析师出身。系统家庭治疗的创始者们也大多是精神分析师出身。
这些疗法虽然在很多方面不同于精神分析,甚至离开了心理动力学的体系,但是或多或少依旧保留着一些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
▶ 经典精神分析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是一种本能基础上的决定论,早期弗洛伊德认为本能主要体现为性的能量,后期他扩展为生和死的本能能量。在表面看来,有些行为不是被决定的,比如偶然的口误,但是弗洛伊德引入了一个新的重要概念——潜意识,并指出有些能影响到人类行为的因素是人所意识不到的。考虑到这些因素的影响,人类的行为是更具决定性的。
经典精神分析把所有人的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本能能量一开始在本我中,随后因一些心理机制的作用注入自我和超我。
动力学的基本思想是“把精神生活还原为‘冲动力’和‘阻力’之间的正反相互作用”。冲动力就是能量发泄作用,阻力就是反能量发泄作用。本我只有能量发泄作用,而自我和超我兼有能量发泄和反能量发泄作用。反能量发泄对一个人来说是一种内部挫折,会加重人的紧张情绪,但是一定程度的反能量发泄是必需的,因为人不可能为所欲为。
对能量发泄的过度或不合理的压抑是形成心理障碍的原因,在心理治疗中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发现这些压抑的情绪,并找到恰当的方式来缓解压抑。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人和人之间的人格差异源于他们应对各种挫折的方式。人们应对挫折的方式有:认同作用(另有称为求同作用)、移置作用和升华作用、防御机制,以及通过本能之间的融合与妥协达到的本能转换。
认同作用有四种:自恋性认同作用,认同和自己相似的人;目标定向性认同作用,认同成功者;对象丧失性认同作用,认同所丧失的对象;强制性认同作用,认同权威人物提出的戒律。超我结构就是通过第四种认同作用形成的。
移置作用指的是把心理能量从一个发泄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例如,本来通过喝奶获得口腔的满足,可以移置为通过抽烟获得满足。如果移置后所做的发泄行为刚好能符合社会的要求,有社会意义,则这个移置作用就称为升华作用。例如,通过从事性科学研究满足自己的性欲望就是一种升华作用。
防御机制(又称心理防御机制或自我防御机制)是自我采用的缓解焦虑感的一系列方法。这些方法在当时能使人的焦虑减少并感到舒适,但是其副作用是歪曲对现实的知觉。
本能转换是不同本能融合或妥协的结果。例如,性本能驱使人进行性行为,但是有的情况下受到了压抑,人们可能做出妥协,用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代替。
经典精神分析认为人格的发展分为口欲期、肛欲期、俄狄浦斯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人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满足自己性冲动的方式不同,在每个阶段发展的情况是否良好会影响到成年后的人格状况。因此,经典精神分析对童年生活非常重视。
极其概要地说,经典精神分析认为心理疾病的产生是由于童年期的问题,使心理能量固结在早期发展阶段,因而导致性格问题,并出现症状。
治疗的方法总体上是通过解释,让潜意识中的传统意识化而得到纾解。具体技术包括:自由联想、梦的解释、移情和反移情的解释、阻抗的解释等。
▶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在动力学的理解方面,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是相同的。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最基本的区别是:阿德勒不认为性本能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有决定性的重要作用。他也不认为人的生活是被动地由性本能或其他本能驱动的。
阿德勒认为对人非常重要的是意义:人为什么而活?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给了人生不同的意义,也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
人的生活建立在不可回避的三大方面:
第一,“我们居住在地球这个贫瘠星球的表面,无处可逃。我们必须在这个局限下,借我们居住之处供给我们的资源而成长”。
第二,“我们四周还有其他人。我们活着,必然要和他们建立联系”。
第三,“人类有两种性别”[2]。
生活中的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归结于这三个方面:职业、社会和性。
我们在童年就逐渐确定了生活意义,以及相应的生活风格。正确的生活意义是“对团体贡献力量”[3],这意味着懂得通过合作来解决这三个问题。
错误的生活意义使人失败。第一种失败者是有自卑情结的人。童年的某种缺陷,使他感到自卑并只关心自己的生活。第二种失败者是过分放纵私欲者。由于被过度宠爱,他认为别人都应该顺从自己。第三种失败者是被生活忽视的人。因为他被冷漠地对待,所以他“不知道爱和合作是什么”[4]。而心理治疗的目标,就是教育这些人懂得合作之道。
阿德勒也同样重视童年,因为童年形成的生活风格会延续到成年。他特别重视对儿童最早记忆的分析。他发现最早记忆包含了个人对自身和环境的基本估计。
与经典精神分析不同,阿德勒认为人有更大的主动性,而不是被童年环境决定。例如,自卑的人的心理并不一定会出现问题,如果他积极地补偿自己的自卑,他反而会有更大的成就。正是因为这种对人的主动性的强调、对意义的强调、对合作的强调,阿德勒的理论对美国的新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都有启发性的意义。
阿德勒认为引起心理疾病的原因是选择了不适当的生活风格,不懂得合作。
阿德勒的治疗方法与弗洛伊德类似,也是以对潜意识的解释为主,但是对人的意识过程和主动性有更多的关注。
▶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在动力学思想上、在强调潜意识的作用上,都与经典精神分析相同。与弗洛伊德的不同之处在于,荣格反对夸大性本能的作用。荣格认为心理能量可以以性能量的方式体现,但是也可以是其他能量形式,更重要的是人的精神性需要。
荣格对经典精神分析的贡献,主要是提出了“情结”的概念。情结是“联想的凝聚”,它是“以某种方式与心理反应、心脏的循环过程、血管的轻微收缩、肠道的状态、呼吸及皮肤神经活动相联系的。……它有一种类似于机体的东西,有它自己的某些生理特性”[5]。
荣格的另一个新发现是,除了弗洛伊德发现的潜意识领域,还有一个更深层的潜意识。荣格把弗洛伊德所发现的潜意识层面称为个人潜意识,把更深的层面叫作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中的内容是“集体性”的,主要为原型和原型所化现的原始意象。原型是一些先天的知觉、情绪和行为的心理倾向,结合了具体形象后成为原始意象。
荣格对人格的分类有一种独特的观点,他认为人格首先可以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类。前者心理能量主要投注于内心,后者心理能量更多地投向外界。另外,心灵的功能有感觉、直觉、情感和思维四种,每个人的这四种功能不是等值的,总是有某种功能更占优势。根据占优势的功能,又可以把人格分为感觉型、直觉型、情感型和思维型四种。当然,人往往会兼具不止一个类型的特点。不过荣格指出,偏好感觉的人不容易有直觉,反之亦然;偏好思维的人也不容易有情感,反之亦然。原因是感觉和直觉是相反的方式,前者注意细节,后者注意全体,两者相互之间不容易共存。思维需要情绪抽离,所以和情感也不容易共存。考虑到内外倾和四种优势功能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把人格分为八种主要的类型。
荣格认为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过程是一个个性化(或称为自性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个体的心理逐渐分化,体现出个别化的特点,另一方面这些得到分化的部分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也可以把每个人的心理发展看作这个人的独特个性形成的过程,同时也是这个人和整个人类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
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如果一个人没有实现分化,他的心理就是一团混沌,看起来像是整体,但是实际并没有整合;分化过程让每个部分的独特性得到实现,看起来似乎是把整体分开了,但是实际上反而给整合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貌似相反反而会相成。
荣格认为心理疾病的产生是因为压抑了集体潜意识,因此和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始智慧脱离了接触,片面地使用理性,而忽视了感觉和直觉等心理功能。
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荣格式梦的解释、主动想象等,使来访者和自己内心的原始意象建立联系,让原始意象帮助他获得整合。
认知与行为治疗体系
认知与行为治疗体系由实证性的心理学理论和以实验为基础形成的各种疗法组成。这个体系中各种疗法的共同特点是,关注人的行为、认知这些可用实证科学研究的对象,而对难于实证研究的所谓人格深层结构、潜意识等的存在和作用持怀疑态度,治疗的目标也只是行为和认知的改变。
行为疗法是第一种行为治疗,其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技术基础主要是在动物的条件反射实验研究中发现的规律。行为治疗有非常明确的目标,那就是把人们认为不适当的行为改变为适当的行为。行为疗法也试图用标准化的步骤去完成治疗过程。
最初的行为疗法不认为心理咨询师的人格在治疗中有任何影响,也不认为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值得关注,因为按照行为主义的理论,只要心理咨询师的操作步骤正确,必定会有疗效,和心理咨询师的人格没有关系。但是在后期的实践中,他们在这方面慢慢地有了一些改变,例如现在的行为疗法心理治疗师的培训会要求受训者进行“自我体验”。
此体系中的其他疗法大多并非从行为疗法中衍生,而是在基本思想上与之有共同之处。其中的主要变化是,最早的行为疗法不考虑认知活动的作用,后来创立的疗法开始把认知活动的作用引入理论和实践中。阿尔伯特·艾利斯的理性情绪行为疗法、贝克的认知疗法都建立在关于人的思维和认知活动的理论基础上。
此体系中有一些应用范围更单纯或者说更狭窄的疗法,例如仅仅针对创伤后应激心理障碍的眼动脱敏治疗、针对不自信的人的肯定性心理训练等。这些疗法并不试图构建全面的心理学理论体系和治疗理论,而只是把对某种治疗有效的方法集合起来,以达到实用的效果。因此,有些疗法中包含了一些并不符合实证心理学研究基本思想的具体技巧,例如,佛家思想和实证主义心理学是不同的,而一些自称属于认知行为治疗体系的方法却引入了佛家的一些治疗方法,如正念治疗。
▶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认为,行为就是人所说或做的事情,它可以被观察、记录、描述和测量。行为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其基本规律就是条件反射的规律。
行为疗法的特点是:研究领域集中于人的行为,程序和方法以行为学原理为基础,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性,对行为矫正程序进行精确的描述,通常由日常生活中的人们实施,强调对行为改变的测量,不再将过去的事件作为引发行为的原因加以重视,拒绝使用对行为的动机的潜在动因进行假设。[6]
行为疗法进行的第一项工作是对行为进行精确测量。在此基础上,运用行为学原理进行调节。这些原理包括:行为强化的原理、行为消退的原理、惩罚起作用的原理、刺激辨别和泛化的原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等。
具体调节的方法包括:差别强化,即通过强化适当的行为,不再强化不适当行为,以增加适当行为出现的概率;塑造,是使来访者能产生一个从来没有的新行为的方法。这个新行为叫作目标行为。具体方法是先强化和接近目标行为的一个行为,当这个行为稳定出现后;强化更接近目标行为的行为……最后达到目标行为。
另外,还有刺激控制的促进和转移、泛化的促进、行为联结、行为训练、消退、惩罚、代币法、放松技术、系统脱敏技术、行为契约以及自我管理等许多方法。关于这些方法的具体操作,我将在后文中做较为详细的描述。
▶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的创始人是阿尔伯特·艾利斯,其基本理论观点用一句话就可以总结:人类的问题并非来自外部事件,而是来自人对外部事件的观点和信念。[7]
艾利斯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思想理性,他的情绪就会适当;如果一个人的思想不理性,他的情绪就会失调和呈现病态。因此,心理治疗如同教育,是要教来访者学会理性思考。
艾利斯的治疗技术主要是通过辩论、质疑、劝说等方法,与来访者讨论现实中的问题,使来访者放弃非理性的信念。
▶ 认知疗法
认知疗法在西方是新近很流行的方法。从广义上说,所有以调节认知活动来改变人的情绪和行为,并且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疗法,都属于认知疗法,理性情绪行为疗法也是其中之一。狭义的认知疗法主要指贝克所创立的心理疗法。
认知疗法的基本理论是,人的感受和行为在相当程度上受思维方式的影响。治疗的过程就是心理治疗者与来访者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认知疗法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积极或消极的核心信念。核心信念是潜在的,但是它会通过自动思维的方式影响我们。有消极的核心信念,在特定的情境下,就会自动地产生消极的想法,从而带来消极的情绪,进而带来不适当的行为。
认知疗法和理性情绪行为疗法非常相似,但是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异,如认知疗法更学术化,诊断时要有很严格的程序,前测、后测都很严格,因此也更符合实证研究的标准;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更重视实践活动而非研究工作,更强调一种积极的、人本主义倾向的哲学观。前者主要应用于抑郁和焦虑问题,后者适用的范围更广;前者心理治疗者和来访者的关系比较平等,后者心理治疗者的权威性更强。
存在—人本主义体系
存在—人本主义体系包含一些不同的疗法,这些疗法拥有一些比较接近的基本思想。如果更细致地区分,存在主义疗法和人本主义疗法的基本思想有明显的差异。
这个体系中的各种疗法的共同特点是,更关注人的自觉意识、人的存在感、人的价值、人生的意义等,关注人之所以为人独有的一切。这个体系同样采用人文主义的或现象学的心理学范式,而不采用严格的实证主义方法。这些疗法反对精神分析把人还原为生物,也不同意人对自己的心理大多是无意识的这一观点;同样,这些疗法也反对行为疗法把人当作低等动物甚至机器看待,认为这样的心理学否认人的自由并贬低甚至抹杀了人的尊严。
这个体系认为心理咨询与治疗应能使来访者体验到存在的价值,发挥心理潜能,并获得自我的成长、整合和自我实现。
虽然存在—人本主义治疗是反对心理动力学治疗的,但是在历史上,这些疗法的创立或多或少受到心理动力学中某个分支的影响。如前所述,马斯洛、罗杰斯和皮尔斯等人都直接受到心理动力学的影响。另外,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中也蕴含存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基本思想。例如,作为人本主义最核心观念的“自我实现”概念,实际上已经以某种方式存在于荣格心理学中。荣格认为在意识到的自我之下,一个人有一个潜在的但是真实的核心,那就是潜意识中的“自我”(Self,或译自性)。人的心理发展过程,就是这个核心逐步“现实化”或“实现”的过程。实际上,荣格对自我实现的陈述比马斯洛的陈述更合乎逻辑,并且更富有操作性。
▶ 个人中心治疗
个人中心治疗又称为来访者中心治疗,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创立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
罗杰斯的理论观点大致是:“每个人都存在于以他自己为中心的,不断改变的体验世界中。”个人的情绪、行为都是对这个主观世界的反映。在别人看起来不合理的行为,从这个人自己的主观世界中去看,就是合理的。
这样一种观点,显然更多是现象学的,不同于实证主义科学的立场。
正因为每个人的心理取决于自己独特的、主观的内心世界,所以心理治疗的基础也就是对这个人独特的主观世界的理解。顺理成章地,心理咨询与治疗必然是一种以来访者为中心的治疗,也必然要求有办法去了解来访者独特的主观世界,并且要求尊重来访者独特的视角,而不能把一个看待世界的外在视角强加于来访者身上。
罗杰斯认为自我是个体知觉域的一部分,而价值观和自我有密切关系。某些情况下,个体能直接地体验价值,有时个体会从他人那里接受一些价值,但是这些价值未必适合这个人自己。
如果一个儿童在某些方面不被父母接受,则他有可能为获得父母的接受而歪曲自己的体验,从而失去真实的自我感受,这又会带来一些内部的不一致和紧张。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和他的真实体验不一致,而为了维护这个不真实的自我不得不歪曲体验,自我概念就会越来越僵化,种种心理问题也会由此而生。
如果我们能接纳一个人的真实自我,他就不必歪曲体验,他就可以发现真实自我,并允许自我按照自己的方式发展,心理问题也就可以得到化解。因此,心理咨询与治疗应当持一种接纳态度,并且要珍视一致性和真实性。
当然,全面接纳来访者有一个前提:相信来访者“性本善”,相信在具备良好环境的情况下,按照他的自然发展趋势,他的自我将向对他自己和别人有益的方向发展,相信他的自我会成长而不会自我毁灭。对这一点,弗洛伊德显然是有怀疑的,而罗杰斯则对此深信不疑。
出于这样的理论和信念,罗杰斯的治疗方式似乎十分简单。他不需要做很多主动的干预,只要保持一种恰当的态度:共情、尊重、表里如一和无条件地积极关注,来访者就可以自我发现、自我调节,并获得成长。
▶ 格式塔疗法
格式塔疗法是皮尔斯创立的疗法。
格式塔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现象学而非实证主义。现象学认为,心理治疗工作者应搁置自己的任何假设,关注那些被意识到的直接的心理内容和体验。关注时需要的觉察力是格式塔疗法中非常重视的心理能力。更高的觉察力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标志。健康的心理活动体现为一个觉察循环:我们体验到心理内容,识别、判断并评估这些内容,从而使我们产生行动的欲望并随即行动。行动使我们完成了和自我或他人的接触,带来了满足动机的消退,并恢复平静。
心理问题的产生,源于觉察循环无法顺利完成,从而导致一种“未完成状态”。
格式塔疗法的核心是帮助完成这个循环。完成这个循环的方法,主要在于促进来访者对心理内容的体验和觉察。格式塔疗法中设计了许多具体的技术,以促进来访者对自己的感觉、情绪和思维等心理内容的觉察。
格式塔疗法对经典的精神分析提出了批评,认为精神分析致力于对儿童期的事件进行分析,结果是回避和阻碍了对心理治疗当下体验的觉察。格式塔疗法提出此时此地的原则,代替精神分析对过去经验的关注。
▶ 意义疗法
意义疗法的创始人是犹太心理学家维多克·E.弗兰克尔。
作为犹太人,弗兰克尔在纳粹当权时期曾经被关入集中营,经历了生死的考验。而这个经历也考验了弗兰克尔的心理治疗理论,弗兰克尔之所以能够幸存,一定程度上也是意义疗法的基本思想支持着他。
简单地说,意义疗法的基本思想是:人需要意义感。有人生意义的情况下,人能够耐受很大的痛苦,而如果没有人生意义,人的心理平衡就很容易丧失。
在集中营里,弗兰克尔观察到,如果一个人有某个人生的意义,觉得活下去是有意义的,这个人就会有很大的力量坚持下去。而如果一个人丧失了人生的意义感,或者丧失了希望,这个人就会很快病死、自杀或者被集中营的纳粹分子杀害。
弗兰克尔把人生的意义分为三类:创造的意义、体验的意义和坚持的意义。
创造的意义指的是从创造性的活动中获得意义感。例如,在科学家追求新的发现、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以及家庭主妇在做饭布置家的过程中,都可以获得这种意义感,即因为我为世界增添了什么,所以我觉得没有白白度过一生。
体验的意义指的是在体验中获得意义感。例如,享受了大自然的美丽,享受了天伦之乐,得到了爱情或亲情的满足,等等。
弗兰克尔认为,在某些极端的情境下,一个人没有机会去创造,也得不到美好的体验,例如在集中营就是这样。这个时候,人生依旧可以有意义,那就是坚持的意义。坚持自己的人生观,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保有希望,就可以在这个极端不利的情境中获得意义感。
但是在我看来,坚持的意义并不需要单独分为一类。我个人认为这种意义实际上是前两者的特例。一是在集中营的时候,人们还可以保有对未来创造性人生或美好体验性人生的希望。例如,希望有一天离开集中营,又可以得到创造性的生活或美好的享受机会。因此,使我们保有意义感的,是未来的意义。二是在集中营之类的极为严酷的情境中,人们依旧可以有所创造和有积极的体验。例如,我们可以想出创造性的方法,帮助自己或他人减少痛苦。再如,我们体验到自己有一种意想不到的坚强品质,能够坚忍于如此可怕的环境,能够不崩溃、不屈服,这本身就会给我们带来十分积极的高度自爱的体验。
弗兰克尔的治疗要点,是辅助来访者发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发现痛苦背后也有其意义,从而使来访者具备承担自己命运的力量。
超个人疗法与后现代疗法
上述三大体系是西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主要体系,随着该领域的不断发展,逐渐出现了一些不属于上述体系的疗法。这些疗法中,有些疗法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体系——超个人心理治疗,有些疗法归属于后现代体系,有些似乎并不能严格地归属于任何一个体系——如近年来影响很大的系统式家庭治疗。此外,还有一个趋势,就是出现了很多折中的或者综合了多种体系方法的疗法。
▶ 超个人疗法
正在构成中的超个人心理治疗体系,开启了对自我超越的关注,纳入了一些来源于宗教、神秘主义和原始巫术的方法,对转换的意识状态保持着开放性。佛家禅修、中国道家、古印度瑜伽、苏菲密教、巫术等都成了他们的知识来源,旨在开发人性中更大的潜能,得到超越性体验,获得更高的真理等。
这些疗法的理论基础是超个人心理学,超个人心理关注的是主流心理学所忽视的、超越个体自我的那些心理现象。其发起者之一萨蒂奇指出:超个人心理学特别关注对成长、个人和种族的超越需要,终极价值,统一的意识,高峰体验,存在价值,神入,神秘体验,敬畏,存在,自我实现,本质,极乐,惊叹,终极意义,超越自我,精神,一体性,宇宙意识,个人与种族的协同一致,最高的人际了解,日常生活的神圣化,超越现象,宇宙的自我幽默和嬉戏,最高的觉知、反应与表达,以及相关的概念、经验和活动等实证与科学的研究;对它们的认真贯彻实施和研究发现。
格罗夫的全回归呼吸法
格罗夫的“全回归呼吸法”属于超个人的心理疗法。[8]
最初格罗夫体验过致幻剂LSD(麦角酸二乙胺),它所唤起的非常态的意识,让格罗夫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认为这种非常态意识,具有治疗性、转化性和进化性的潜力。之后他致力于唤起非常态意识的研究,先是使用致幻剂,后改为使用“全回归呼吸法”。
格罗夫认为全回归的意识,是一种比我们日常意识更具整体性的意识,在这种意识中,人融入了这个世界。全回归意识可以展现出我们的死亡和“重生”过程,也可以有其他超个人的体验,能扩充我们的心灵,并帮助我们更好地度过灵性开启的某些艰难阶段。这些阶段中人的表现看似像患有精神疾病,其实是心灵和机体试图清理(往世和现世的)创伤烙印的一种努力,如果心理咨询师能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灵性应激状态中就蕴含着自我疗愈的强大潜能。
全回归呼吸法,是一种伴随着音乐进行的具有节律性的呼吸方法。通过全回归呼吸,深层潜意识的经验会浮现,包括前世经验、围产期经验等,灵性清理得以完成。全回归呼吸练习后,格罗夫还会要求来访者自由地画出曼陀罗,以强化这些心理经验。
魏斯的前世催眠
魏斯的前世催眠,也是一种超个人疗法。
魏斯的理论很简单,他认为人的很多心理疾病,是因前世的创伤所导致。通过前世催眠回忆起前世,并释放这些创伤的能量,就可以治愈心理疾病。
前世催眠是催眠技术的一种,专门用于唤起对前世的记忆。这种方法为主流学界所质疑的是,“轮回”是不是存在?魏斯自己以一些案例为根据,坚称前世和轮回是真实存在的。
东亚地区流传有多种不同的心理疗法,尤以中国台湾地区为多。这些方法,多杂糅了各种神秘主义或宗教的理论和方法,以简单的舞蹈、吟诵、音乐等为载体,但也常有一些令人质疑的地方,且在操作中常有如传销一样的形式,现在在中国大陆已声名狼藉。
▶ 后现代疗法
以后现代哲学为基础的心理疗法,包括叙事疗法、合作对话实践等。与其他体系的疗法不同,后现代疗法并不认为有客观存在的“心理障碍”,也不认为专家掌握着“正确”的知识,而指出意义都是在交流和语言中建构出来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并不是一个权威专家指导教育来访者的过程,而是参与建构并与来访者共同创造出新的情境和意义的过程。
叙事疗法
叙事疗法的理念是,生活中所发生的事件非常之多,人们不会记得所有经历过的事情,人们会选择生活中的一些事情,连起来构成一个故事,用这个故事来理解自己的生活,建构自己生活的意义,进而影响之后的生活。
如果来访者的故事是痛苦的、悲惨的、挫败的,那么来访者就会感到需要通过心理咨询来改变自己。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过去的故事是“错的”,这只不过是用生活素材创造的一个生活故事。心理咨询师与来访者可以创造一个新的故事。新的故事会带来不同的感受和行动,带来新的未来。
合作对话实践
合作对话实践的理念是,心理咨询师应采取“无知”的态度,不要对来访者有任何预设,不要干预来访者,只需要保持好奇心去倾听,对来访者说话时,也不要有自己的立场,在这样的启发性对话中,创造出更多的可能性。
焦点解决疗法
焦点解决疗法不认为解决问题需要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它认为问题往往是互动中通过循环逐渐产生的,而不是某个固定的原因导致的。症状和问题之所以会产生,恰恰是因为人们试图解决问题,却带来了更大的问题。心理咨询与治疗应关注来访者的资源而非缺陷,提供机会帮助来访者获得成功。
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
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其基本操作方法是让来访者在团体中选择一些人,分别作为自己家中各个人的代表,在场上不同位置面对不同方向站立或行动,以反映出家庭关系中的问题。因这个方法号称这样做了之后,不知情的家人也会改变其行为,所以这个方法有超现实和超个人的成分。
家庭系统排列的核心理念认为,一个家庭或团队是一个系统、一个整体,系统中表现出症状的人,常常只是承载整个系统的焦虑和问题的那个人。因此,心理咨询与治疗要针对整个系统进行,而不是只针对表现出症状的那个人。
意象对话疗法、回归疗法、强迫症的体悟疗法等诞生于本土的心理疗法,核心理念深深印刻着东方儒释道思想的痕迹,因此也可以归入这个体系。
各疗法之间的比较
我们可以从许多不同的维度对各种疗法进行比较。我认为有两个维度可以很好地区分各疗法:促进觉察—不关注觉察、干预性—非干预性。这两个维度构成一个平面,所有的疗法在此平面上都有一个独特的位置。因为有些疗法本身包含的内容比较多,所以在此平面上也许并非体现为一个点,而是体现为一个二维区域。
有些疗法更多地以促进来访者的自知或自我觉察为中心,有些疗法对此却关注比较少。以我的判断,如果我们从高到低排列各种疗法对促进觉察的重视,大致可以说:最重视觉察的是佛家心理学,其次是道家心理学、格式塔疗法、荣格心理学,再次是躯体疗法、经典精神分析、阿德勒心理学等,最后才是其他各种人本与存在主义疗法——虽然人本主义疗法与存在主义疗法在理论上很重视觉察,但是我认为它们缺少促进觉察的具体方法和技术。认知疗法对觉察的促进很有限,纯粹的行为疗法中某些治疗方式对觉察毫无促进作用。
不同的疗法希望来访者觉察的内容是不同的:经典精神分析希望来访者觉察的是潜意识的冲动如何影响人;荣格心理学希望来访者觉察的是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力量如何影响人;阿德勒心理学希望来访者觉察的是童年经验如何影响人的生活方式;赖希的躯体疗法希望来访者觉察的是人的性格盔甲;存在主义疗法希望来访者觉察的是人的有限性、必死性,以及人的选择能力等;人本主义疗法希望来访者觉察的是价值、意义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现象场等;格式塔疗法希望来访者觉察的是身体的感受、自我等;道家心理学希望来访者觉察的是道的法则;佛家心理学希望来访者觉察的是空性和妙有;现实疗法希望来访者觉察的是我们想要什么,以及什么阻碍了我们得到想要的东西;认知疗法希望来访者觉察的是我们的不合理信念等。
各种疗法在干预性上也有不同,有些有更多的主动干预,有些则更少主动干预,让来访者自我改变。如果我们从高到低排列各种疗法的干预性,大致可以说:行为疗法具有最高干预性,然后依次是其他各种认知与行为治疗体系中的疗法,如阿德勒心理学、格式塔疗法等方法,荣格心理学、躯体疗法、经典精神分析等方法,最少干预性的是佛家心理学、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和道家心理学方法。
这两个维度之间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的。一般来说强调促进觉察较多的疗法,相应的干预性比较少。但是,有些强调觉察多的疗法,也可以有稍多的干预性,比如格式塔疗法;有些干预性非常少的方法,如罗杰斯的来访者中心疗法,并不是促进人对自己的觉察最多的方法。
除此之外,我认为我们还可以从主要关注层次的角度来区分各疗法。在最低的层次中,我们可以说心理活动主要受到生理活动的影响,并且是以简单的反射和条件反射的方式活动的。在低层次影响人,我们可以运用传统的行为疗法。在这个层次,人和动物之间的差异并不大,因此,传统行为疗法的治疗方法也可以说和训练动物的方法无本质差异。药物治疗也是在这个层次影响人的心理。
在更高的层次上,影响人的是我们可能未意识到的本能,以及有关的情绪和原始思维活动。对这个层次施加影响的是心理动力学体系中的各种疗法。
更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我们的意识思维。在这个层次影响人,可以使用的疗法包括存在与人本主义体系的各疗法,以及各种认知疗法。
在最高的层次上,是我们超越了个体层面的意识。在这个层面上影响人,只能使用各种超个人的心理治疗,例如东方佛道之中的心理学方法或现代心理治疗中的超个人心理学方法。这个层面被称为“灵”的层面。
我认为,由于人的心是一个整体,一般来说,任何一个层面的改变都必将导致各个层面的相应变化。因此,在不同层面施加影响都是可以的。如果问题主要出现在某一个层面,我们的治疗主要在这个层面进行,效果会更直接,也更好。
特殊情况下也有一些问题是局限于某个层面的,或者说某个层面不解决,其他层面传过来的影响不足以彻底解决问题,所以我们的治疗更不能回避这个层面。例如,如果一个人因脑瘤导致情绪问题,但我们不在医学上进行干预,这就很难解决问题;如果一个人因信仰而出现问题,对他的性本能进行经典精神分析,一般也不足以解决问题。当然,性本能层面的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可以使信仰问题的解决更为容易。
对各疗法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了解,可以使我们在解决具体人的具体问题时,能够恰当地选择更合适的疗法。此外,心理咨询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某种疗法所处的位置、影响的层次等有了解,更易于知识整合,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
注释
[1]杨广学.心理治疗体系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4.
[2]阿德勒.超越自卑[M].刘泗,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28.
[3]同上,29.
[4]同上,37.
[5]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M].成穷,王作虹,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76-77.
[6]米尔滕伯格尔.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M].胡佩诚,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8-9.
[7]杨广学.心理治疗体系研究[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177.
[8]斯坦尼斯拉夫·格罗夫.非常态心理学——现代意识研究的启迪[M].刘毅,王芳,曾荣,等,译.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