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讲中国寓言2:闪耀哲理的火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愚公非得移山吗?

列子(约公元前450-前375)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名御寇,是战国时期郑国人。说起来,他还是庄子的前辈哩。《庄子》中有一篇《列御寇》,便是以列子的名字命名的。列子写的书名为《列子》,共8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有学者考证说,《列子》原书早已失传,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应该是一部半真半假的书,里面或许残存着原作的文字,但大部分内容应该是魏晋时期的人补写的,只不过顶着列子的名字罢了。

虽说可能是伪书吧,但历代学者对它的评价并不低。唐代散文家柳宗元称赞说,《列子》“文辞类庄子,而尤质厚”。当代学者钱锺书认为,《列子》虽然在文采上比《庄子》稍逊,但寓言讲得格外好,即便是假托之作,作者也应是位大手笔!以下我们提到的“列子”,指的就是这位代笔人。

的确,《列子》借寓言讲道理的本领可以算是无人能比,今天流传的许多成语和典故都出自《列子》,比如“愚公移山”“杞(qǐ)人忧天”“薛谭学讴(ōu)”“纪昌学射”“田夫献曝(pù)”“齐人攫(jué)金”等。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最有名的“愚公移山”吧。

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方圆七百里,高几万尺,本来位于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

北山有位老人叫愚公,快九十岁了。他的家门口正对着这两座大山,出入绕道,极不方便。

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我准备跟你们一起尽全力铲平大山,打通前往豫南的道路,直抵汉阴,你们看行吗?”

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唯独愚公的老妻提出疑问:“就凭你这把力气,怕是都挖不掉魁父那样的小山包,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况且你挖下来的土石也没地方堆放啊!”

没等愚公回答,大家就七嘴八舌地出主意:“扔到渤海边上、隐土的北边好了!”

于是,愚公带着子孙中几个能挑担子的壮劳力开工了。他们又是凿石,又是挖土,把挖出来的土石运到渤海边上。

愚公的邻居是个寡妇,生了个遗腹子。小孩子才换牙,也蹦蹦跳跳地跟着忙活。大家干得非常带劲儿,寒来暑往才回一趟家。

河曲有位人称智叟的老头笑着劝愚公:“你也太糊涂了。就凭你这残年余力,连挖掉山上的一草一木都很困难,又怎么对付这满山的土石啊?”

愚公听了,长叹一声,说:“你太顽固了,简直到了一窍不通的地步,还赶不上我们邻居家的小孩子呢!就算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还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这样子子孙孙传下去,没有穷尽。至于这两座山呢,却不会再增高,那又何愁挖不平呢?”

智叟被噎得说不出话来。

山神听到愚公这番话,生怕愚公真的没完没了地干下去,赶紧去禀告天帝。

天帝被愚公的坚定意志所感动,于是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大力士背起两座大山,把一座安放到朔方东部(今山西东部一带),一座安放到雍州南部(今陕西、甘肃一带)。从此,由冀州南部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这则寓言歌颂了愚公敢想敢干的气魄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很多课外读物收录此篇,显然是为了教育孩子们应该如何面对困难。

当然,有的同学会提出质疑:“明明搬家更容易些,愚公为什么偏要选一个笨办法——移山呢?”还有的同学说:“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任何破坏自然环境的做法,都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些同学善于开动脑筋,敢于提出质疑,实在应该鼓励。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这只是一则带着神话性质的寓言,历史上并没有愚公这样一个倔老头,有关他的故事是虚构出来的,借以表现顽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人定胜天的精神。在故事中,愚公对困难的分析还带有哲理的成分。整个故事的寓意是积极向上的。

愚公移山

〔战国〕列御寇《列子·汤问》

汝心之固(1),固不可彻(2),曾不若孀妻(3)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4)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1)固:顽固。

(2)彻:通达,通透。

(3)孀妻:寡妇。

(4)穷匮(kuì):穷尽,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