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定都之议,屯田制
曹操不急不慢地建议道:“陛下,此地不是说话的地方,当务之急,还是先驾临微臣的鄄城,也好有个安稳落脚的地方。”
“就依爱卿所言。”刘协自然没什么意见。
天子车驾原地休整了片刻,再次动身。
……
兴平二年,十月。
曹操抢在袁绍等诸侯之前,迎奉天子回归鄄城,确定了未来曹营的发展战略。
曹操为自己请封大将军,后又感觉自己占着大将军之位,会引起袁绍的强烈不满,改封司空。
荀彧为侍中,尚书令,程昱为尚书,郭嘉为司空军忌酒,其余文武各有封赏。
曹铄年纪虽小,却有救驾之功,但身无半职,名义上不好指挥兵马,封为了荡寇将军。
因为天子东归一事乃突发事件,曹营事先也没做好定都一事的筹备工作。
曹铄虽然清楚蝗灾过后,就是远在长安的天子要逃往洛阳了。但曹军还要休养生息,实在不宜把重心放在这种事情上面。
因还未择取城池定都,曹操为了不让天子丧失威仪,只能暂时在鄄城修建一处行宫,供刘协居住。
至于那些公请大臣们,曹操可没有善待,全部丢去了驿馆,还比不上地位低下的大商贾。
曹操清楚一国不可无都城,于是在司空府召集麾下文武,商议定都一事。
“如今我虽然已迎奉天子,但大汉不可无都城,洛阳已毁,长安非我统辖之地。今欲选择一城定都,诸位有何建议?”
话落,程昱第一个表态。
“明公,东平国地处兖州,北有黄河,西有蒙山,此两处皆为险地,易守难攻,可在东平郡国无盐县定都。”
他本就是兖州本地人,自然建议曹操把国都建立在兖州。
再加上曹操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那就必须要在势力范围内选择城池定都。
而这兖州大部分地区都是曹操的势力范围,这东平国地理位置优越,可以凭借防御地形有效阻挡诸侯的进攻。
曹操听后目光一亮,东平国其实也是他理想中的定都之地,程昱的建议,说到他心坎里去了。
但他知道,定都这种国之大事,不可能人人一条心。
果然,下一刻,他的猜想得到了印证。
马上有人站出来反对。
曹操定睛一看,是自己最依仗的文臣荀彧。
“明公去年平定了颍川,颍川有许县。”
“许县地处豫中平原,地理位置优越,乃是水路要津之地。”
“它西依伏牛山脉,中岳嵩山,南可俯瞰荆州,更有兖州作为军事缓冲,阻挡冀州袁绍,给明公反应的时间。”
“而颍川15县皆有不少贤才,虽因战乱原因,避祸逃离不少,但若是主公在许县建都,这些贤才听说家乡附近成了帝都,必会千里折返,为主公效力。”
颍川一系的文臣见荀彧牵头,纷纷谏言,劝说曹操定都许县。
更有颍川士人道:“主公,我知道刘备麾下的陈群就是许县人,倘若明公定都许县,像陈群这种治世之才,说不定会弃暗投明,千里迢迢过来投奔您。”
这一刻,除了最开始建议曹操定都东平国的程昱与一言不发的郭嘉、刘烨等人,其余谋士皆劝谏曹操定都许县。
这其实很正常,因为曹操麾下的文臣,有一部分是荀彧举荐,这些人都来自颍川,且都身居要职。
荀彧的建议显然符合颍川人的利益。
而且许县这个地方,也是荀彧基于政治、地理、经济、人才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最终才抉择出的地方,不可能差。
荀彧的建议,第一时间遭到了程昱的反对。
定都之议,也是派系之争,利益之争,素来如此。
曹操一时间,也不知该如何选择。
他在兖州经营数年,一般情况下,选择在自己的基业定都是比较稳妥的,不用分心处理与本地士族豪强的关系。
不过选择定都无盐县,也代表着与冀州的距离更近,袁绍倘若发兵,曹操是没多少缓冲余地的。
而且,地理位置确实也没颍川郡内的许县好。
但选择许县的话,曹操明白,这就是遂了荀彧这帮颍川派系的心意。
这倒也没什么,但就是曹操对于颍川的掌控力度不够。
这地方曹操压根没怎么经营,目前这地方经过连年战乱与黄巾贼劫掠,情况就和蝗灾过后的兖州差不多,百废待兴。
“阿翁,可否听我一言?”
就在曹操纠结在哪建都的时候,曹铄站了出来。
曹操微微一愣,旋即说道:“子擎有何见解?”
曹铄道:“阿翁,许县土壤肥沃,是中原重要的产粮区。”
“若在许县屯田,可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粮食供应问题。”
他记得历史上曹操就是在枣袛与韩浩的建议下,在许县附近实行屯田之策。
这个屯田之策对曹操的影响很大,倘若定都兖州地区的话,那里的土壤可能粮食产粮很一般。
从曹操前期一直缺粮就能看出来。
一直到定都许县,试行屯田,军中粮草的情况才有所好转。
“屯田?”
曹操与众文臣竖起耳朵,想要知道下文。
曹铄的建议很简略,只有一条,但却一针见血。
粮食问题其实是他们曹军最大的问题。
屯田其实在西汉时就已出现,所以他们对这个词也不感到稀奇。
曹铄环顾左右文武,正色道:“安邦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颍川因战乱频繁,很多百姓流离失所,农田无人耕种,阿翁可收编这些无主农田试行屯田。”
“结合当下局势分析,屯田对我曹营十分有利。”
“将士们战时上阵,闲时下田耕种,自给自足,可减少对后方运输粮草的依赖,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阿翁不仅可以实行军屯,还可以一同实行民屯。”
“你可招募流民,参与屯田,不仅解决了流民的安置问题,还使得荒废的土地重新得以开垦。”
“并且,这些参与屯田的流民也会把所屯之田视为安身立命之本,不忍割舍,不会轻易流离州郡,有死守田土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