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挖坑
黄子澄出言反击道:“小侯爷才是总旗官呀,令尊是侯爵,而小侯爷……呵呵,未免有些屈才。”
你不是背靠大树吗?
你不是有个好爹吗?
曹毅摇摇头,满不在乎的说道:“总旗而已,我会稀罕吗?我就是立刻辞官回家,天天花天酒地,逍遥自在也无妨。”
“等我爹死后,他的爵位就是我的了,哪怕降一级,也是伯爵之位,对了伯爵这是几品?”
“跟你们文官的六部部堂高官相比,差多少?”
黄子澄立刻被噎的说不出话来,鄙夷地看了他一眼,转过头去不再理会他,
心中更是不甘!
自己穷尽心思,绞尽脑汁,殚精竭虑一辈子,能有二品的官职光宗耀祖吗?
就算自己再勤恳,再有学问又能怎么样!
天下的英才太多了!
自己已经四十多岁了,洪武十八年考的还是探花,当初是何等的光耀!
可是七年过去了,自己还是一个小小的翰林院编修,七品官!
七年了,自己从未有过升迁!
这七年,谁又知道自己是怎么过来的!
自从有幸被选取为东宫侍读,使自己可以接触皇孙,教导他们学问,
尽管没有正式的任命,可是黄子澄立即就看到了希望!
最大,不过从龙之功!
只要自己好好的教导扶持皇孙,那么将来就能够出将入相!
所以这一年黄子澄对朱允炆格外用心,既有学问的教导,还有关心爱护,
让朱允炆对自己产生敬意,并且可以打压朱允熥,从而引起了太子妃女士的注意,
黄子澄的举动,让太子妃对他非常满意。
毕竟有一位时时刻刻都维护自己儿子的老师,做母亲的自然放心。
这也是为什么黄子澄要表现的原因,他必须要让朱允炆和太子妃看到自己的价值!
“黄编修,陛下宣你进殿!”
此时,有太监来到殿门外宣黄子澄进殿。
黄子澄行礼应答,之后转向曹毅道:“曹总旗,你且在这里值守吧,陛下有召,本官进去了。”
曹毅立即接招道:“黄师傅先请,我稍后就来。”
黄子澄点了点头,便跟着小太监迈步入殿。
他刚踏入殿门,曹毅就紧接着从一侧也进去了,
黄子澄走在大殿中央,曹毅走在大殿右侧的武将身后,不紧不慢往前,不紧不慢,身子刚好和黄子澄齐平……
黄子澄见状,知道他存心和自己相争,尤其是自己已经停下来的时候,
这混蛋居然还在往前走!
一股无名业火,“蹭”的一下就涌了上来!
如果被上位者羞辱,那还到罢了!
可被这么一个混蛋羞辱!
实在可恨!
黄子澄深吸了一口气,躬身行礼道:“微臣翰林院编修黄子澄,拜见陛下,拜见太子殿下!”
“不必多礼。”
“谢陛下。”
黄子澄直起身来,眼睛余光看到曹毅走到朱允熥身后站定,位置比自己靠前……
朱元璋开口问道:“这段时间是你在给他们两个授课,他们学的如何,可有长进?”
黄子澄再次行礼道:“回禀陛下,二殿下天资聪慧,睿智聪明,且悟性极佳,再加上勤奋好学,对于圣人教诲理会颇深,常有感悟,深得圣人之道……”
“三殿下……很是勤奋,常常废寝忘食,读书用功之深,用功之刻苦,实属少有。”
曹毅听在耳中,不由得嘴角扬起一抹讥笑,
这家伙,还在挖坑!
一个是既勤奋,又聪慧,成绩又好,
一个只是勤奋……
这就是在说朱允熥是笨蛋啊!
朱元璋听完,看了他一眼,点点头问道:“他们最近在读什么书?”
“回禀陛下,二位殿下这段时间在读《尚书》,已经学了古文尚书,今文尚书只是读过,还没有深入。”
尚书分为今文和古文。
西汉刘余封为鲁王后,为扩大王府,侵占孔子旧居,在屋壁中发现暗藏的《礼》《论语》《孝经》《尚书》等简书,字体是用小篆的先秦和六国所用的大篆或籀文等字体。
西汉伏生口述二十八篇《尚书》,则为今文《尚书》。
“既然这样……那就古文尚书吧。”
朱元璋说着,就转向朱允炆道:“允炆,你来背诵一下太甲上篇。”
“是,孙儿遵命。”
朱允炆站起身来,行了一礼,接着朗声背诵道:“惟嗣王不惠于阿衡,伊尹作书曰,先王顾諟天之明命,以承上下神祇,社稷宗庙,罔不祗肃,天监厥德……”
古文尚书里的太甲,分为上中下三篇。
讲述的是太甲继承了王位,伊尹一连写了三篇文章给太甲阅读,教他怎样做一个好的君主的文章。
朱允炆背的字正腔圆,一字不落,甚至还带着宰相伊尹的几分感情,
这样的表现,自然让朱元璋十分满意。
左侧的文官们听了,也不住点头,眼神之中充满了欣赏赞许。
右侧武将这边,却没有什么反应,蓝玉等人甚至有些充耳不闻,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曹毅看到自己的父亲,景川侯曹震轻轻的砸吧着嘴,眼睛这里看看那里瞧瞧,一副心不在焉的模样。
偶尔撇向朱允炆,脸上也带着焦躁的神情。
这份嫌弃,都写脸上了!
听到朱允炆背得这样流利顺畅,朱允熥不由得又紧张了起来,忍不住往后偷瞄,
曹毅向他点了点头,并未言语。
朱允熥深吸了一口气,这才略微安定。
朱允熥知道,这并非是自己的赛道,早就做好了在这条赛道上输的准备,此时心中默念,再次提醒自己。
等到朱允炆背完,朱元璋又问道:“那你知道伊尹为何写这三篇吗?”
朱允炆答道:“回禀皇爷爷,太甲刚即位时,由于少不更事,沉湎酒色,伊尹就写了《伊训》、《肆命》和《徂后》三篇,以示太甲。”
“希望太甲能继承商汤的法度,以治天下。《史记集解》说:“《肆命》者,陈政教所当为也;《徂后》者,言汤之法度也……”
耳中听着朱允炆的讲论,朱元璋不由得频频点头。
等到他讲完,朱元璋又问起了朱允炆对于这篇古文的理解和所得教训。
朱允炆也答的非常好,几乎是不加思索,转瞬即答。
等朱元璋问完话,朱允炆落座之后,大殿里便想起了文臣交头接耳,低声称赞之语,
虽然声音不高,却能让人略略听见。
吏部尚书詹徽站起身来,行礼道:“陛下,太子殿下,二殿下当真是才华卓著,对于圣人之言能够铭记于心,又能融会贯通,实在难得!”
“是啊,确实难能可贵!”
户部尚书赵勉也起身行礼道:“古文尚书两万八千五百字,陛下圣心随意一指,二殿下就能够对答如流,可见用功之深,悟性之高!”
刑部上书杨靖笑道:“就是我等,若是有人突然问起,恐怕也得回家翻翻圣贤之书,才能够准确说出,而二殿下却一字不差,嗨,难得!难得呀!”
话音刚落,其他文臣便一同起身,纷纷行礼道:“臣等为陛下贺,为太子殿下贺!”
武将这边,看到他们都站起来了,只得做做表面功夫,毕竟皇帝和太子都在这儿呢!
于是也跟着站了起来恭贺。
只是口中却没有多少欣喜,声音也是稀稀拉拉,
更多的是言不由衷。
朱允炆赶紧站了起来,一副十分惊喜,有非常惶恐的说道:“各位部堂,各位将军,实在谬赞了,愧不敢当……”
“小子若是有几分长进,那也是黄先生教的好,讲的透彻,有这样一位师傅,有所进步也就不足道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