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第四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时期
这一阶段主要指党的十九大召开后至今。党的十八大召开后,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尚未化解,仍然制约农业和农村的进一步发展,致使城市发展动力不足。因此,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思想维度综合推进乡村发展的新思路,实现了由统筹城乡发展向乡村振兴的战略转变。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国如果要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就必须树立改革创新的思想,牢牢把握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消除体制机制障碍两大方面。
第一,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对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实行不同的政策,由此产生了较大的城乡差距,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而“三农”问题的产生及农业农村的落后都是我国当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体现。对农业和农村来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向其提出改革与发展的新要求。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乡村的公共资源配置已经得到显著改善,但现阶段的城乡差距依然较大。因此,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就要推动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这是消除城乡差距的必然举措。
第二,消除体制机制障碍,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城乡人才流动制度、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村土地及宅基地制度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村的发展。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就需要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两者缺一不可。农村地区的发展为城市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解决“三农”问题则离不开城市的支持,城乡应深度融合、双向互动、互为依存。立足中国乡村发展的现实,乡村振兴在现阶段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说,偏远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待提高,不同地区的乡村发展不均衡,且发展过程中的区域性问题突出。相较于城市,乡村整体发展水平还不高,这需要通过乡村的内外联动机制和产业融合机制来提升。同时,应消除阻碍乡村振兴的体制机制障碍,形成系统的、全局的和长远的战略部署。基于上述发展现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只有不断革新,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才能真正早日实现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并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写入党章,这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与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把乡村振兴战略写入党章,一则说明乡村振兴不是两三年就能实现的,不是一蹴而就的;二则说明乡村振兴的历史背景和重大现实意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备受重视。近年来,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等重要政策文件、法律法规发布。2021年2月25日,国家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乡村振兴工作进入快车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正确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新时代新征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