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职业体验是在模拟真实的职业情境中,让学生体验职业岗位,以增强劳动观念、优化职业生涯规划、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教育性实践活动。据报道,当下部分年轻人及青少年存在着五种现象:“好逸恶劳、嫌贫爱富,不尊重劳动和普通劳动者;小皇帝、小公主层出不穷,‘老儿童’‘巨婴’越来越常见;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在青少年中存在苗头;不思进取,年轻人‘啃老’现象日益凸显;年轻人宁送外卖不进工厂,职业教育没有吸引力。”调研显示,青少年自理能力弱、不尊重劳动、不就业或慢就业和职校招生难,究其原因除家庭教育失当与缺场、不良社会环境影响外,也与学校教育的闭塞和课程的单调枯燥不无关系。不难发现,中小学生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割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阻隔,以及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分离是主要原因。如何整合学生的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如何关联学生的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如何融通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职业体验无疑是一种现实选择和必要路径。
无论是职业院校面向中小学生开放职业体验日活动,还是职业院校为中小学生开设职业体验课程,可以明确的是,在职普融通背景下,职业院校是中小学职业体验的主阵地。就其实训基地,在职业院校开展职业体验具有三重特性:第一,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专业性。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以专业设置、按规范建设、配专业设施设备、有专职教师。中小学职业体验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职业院校能提供专业场地、专业师资和专业指导。这是在职业院校开展中小学职业体验的专业优势,是实训基地“体验+专业”的特质。第二,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教育性。现场岗位体验是职业体验的重要途径,是促进职普融通、落实职业体验教育的必要支撑。在职业体验馆开展职业模拟活动和基地实践活动,对学生按职业、行业或工种开展职业体验,能够让中小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和动手实践,亲身体验工作的精细化要求,感悟劳动者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教育蕴含的工匠精神,在劳动体验中培养学生实践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实训基地“体验+育人”的特质。第三,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的文化性。让中小学生在职业院校现场感受实训基地外显或蕴含的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工匠文化,通过职业陶冶引导中小学生了解职业教育,形成对职业文化的直观认识,这是实训基地“体验+化人”的特质。比如,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的“农耕博物馆”打造了川西平原农耕文化馆和成都平原农耕文化主题园,开发了农耕馆的体验功能和科普功能,在农耕馆及校史馆楼上建设了耕读文化园,促进了川西农耕文化的传播,培育了师生的兴农志向、爱农情怀。
作为一种事实性存在和价值性存在的中小学职业体验,其推进主体涉及中小学校、职业院校、教育行政部门三类利益相关者,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存在不少困难。在中小学校方面,内部影响因素主要是学生在升学压力大、课业负担重、课外辅导多等现实情况下,参与职业体验的时间、参与程度、参与面都受限制。家长不愿意孩子去职业院校体验,若是办学质量不高、社会影响较小的职业院校,家长不支持的态度更加明确。从外部影响因素看,学生校外职业体验的安全隐患是中小学校担心的首要问题,不明晰的成本分担机制也是制约职业体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职业院校方面,中小学生的职业体验会增加专业教师额外的工作量。来自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其职业体验的内容与形式不同,职业院校的体验课程难以适合不同阶段的学生。这些都会制约职业体验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职业体验也存在专业受限的问题,并不是所有专业都能开展职业体验,如一些二产类专业。在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理念下,如何发挥实训基地的共享作用,产生经济效益?在教育行政部门方面,存在着国家政策落实难、推进难的现实困难。职业院校与中小学的区域统筹、跨区域协调机制也是制约职业体验可持续发展的外部因素。
如何让中小学职业体验具有系统性和持续性?如何探索中小学职业体验的可行性及其内在规律?如何回应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又要在事实性存在与价值性存在之间寻找到“需要”的平衡点?这些都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需要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统筹协调多方资源,调动不同主体的积极性,加强职普共融互通。
基于以上,新时代职业体验教育逐渐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书结合市域职业体验教育前期研究需要,了解成都市中小学校开展职业体验的相关情况,针对职业体验和职普融通开展了调研活动。
(一)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为全成都市范围内的职业院校和中小学校(小学四年级至高三)两类学校的学生和教师。
(二)变量及工具
(1)自编调查问卷,对成都市职业院校和中小学校的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小学校问卷按照对职业体验的“所需”设计问卷;职业院校问卷按照对职业体验的“能为”设计问卷;通过问卷星进行网上问卷调查,收集、分析、统计数据。
(2)访谈调查,对学校教师、管理干部的调研,了解学校职业体验开展情况;对学生进行抽样座谈,了解学生对职业体验的认识、态度等。
(3)从维度、指标、变量三个方面进行调查问卷设计,问卷分为教师版、学生版,主要从认识和实践2项一级指标,教师版共20项二级指标,学生版共25项二级指标分别编制问卷。
(三)调查过程
本调查利用问卷星,对成都市在校中小学(小学四年级至高三)学生和中职学生、教师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网络统计。问卷分为教师版、学生版。本次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95 375份,其中教师问卷8 891份(普通中小学教育8 079份、职业教育812份),学生问卷86 484份(小学63 893份、初中17 998份、高中1 467份、中职院校3 126份),问卷全部有效,有效的被试人员信息具体分布如表1-2所示。
表1-2 正式问卷调查被试人员的基本信息(N=95 375)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1.市域职业体验开展基础良好
围绕职业体验教育资源、职业体验课程、职业体验师资等方面,对市域内中小学和职业院校进行了深入的访谈,经整理得出如下调查结果:
(1)开展有思考。部分学校进行整体思考,如石室天府中学有学校的整体实施方案。
(2)学段全贯通。从小学到职业院校都有。
(3)行业涉及广。涉及中医、交通管理、侍酒等行业。
(4)资源有整合。部分学校结合周边具体资源开展行业的职业体验,如成都市盐道街小学528校区和交警三分局合作开发的“小交警”职业体验课程——“三盐两语”说交通,取得不错的效果。
2.普通中小学校意愿强烈,支持开展职业体验教育
调查中,对于开展职业体验活动,中小学校教师反馈有超过七成认为有必要开展职业体验教育。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意愿强烈,持支持态度的教师超过八成,学校管理层超过九成(见图1-1)。
图1-1 是否支持开展职业体验教育
3.中小学生兴趣浓厚,愿意参与
中小学生兴趣浓厚,超过七成(见图1-2)表示感兴趣,并有超过七成(见图1-3)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学校帮助自己进一步认识、体验更多的行业和职业。
图1-2 对职业体验教育是否感兴趣
图1-3 是否愿意学校开展职业体验教育
4.职业体验教育资源丰富
职业院校开展职业体验教育难易程度和职业院校的优势分析,在能开展职业体验的基础上,汇总难度系数一般、比较容易、非常容易三个系数之和(见图1-4),发现职业院校的优势主要集中在教师团队(近七成)、课程资源(近七成)、职业体验场地(近七成)、专业设施设备(近七成)上。
图1-4 职业体验教育的难易程度和院校优势
5.大部分职业院校设有专门的管理部门
在对职业院校管理部门的调查中,发现超过八成(见图1-5)的职业院校都设有专门的管理部门,如实训中心、培训中心、教务处、各教研(系)室等。
图1-5 职业院校管理部门设置
6.职业院校教师参与积极性高,能胜任职业体验教学(见图1-6)
通过是否参与过职业体验教学活动与教师参与意向的交叉对比发现,无论是否参加过职业体验授课的老师,超过八成表示比较愿意为小学生上职业体验课。
图1-6 职业院校教师参与职业体验教育的意愿
在对职业教育教师担任职业体验课程教学工作的调查中,认为自己能胜任职业体验课的老师,超过八成(见图1-7)。
图1-7 是否胜任职业体验教学工作
(五)存在的问题
1.中小学对职业体验的了解程度整体较低
在对职业体验了解程度的整体调查中发现(见图1-8),义务教育学段师生了解较少,仅占三成;高中学段师生超过四成;结合现场座谈,呈现以下现象:
(1)体验比较表面。中小学对某一职业开展体验,只是角色扮演、模拟实践,对职业的内涵认识不深刻,学生并没有通过体验提高职业认知,了解职业需要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等。
图1-8 中小学师生对职业体验的了解程度
(2)讲职业缺实践。通过班会课开展生涯规划教育,比较空洞,说教等形式较多,场景体验少,缺乏实践。
(3)只有实践没有理解。如中小学果园园艺师的体验变成了一堂劳动教育课,讲解员机械讲解;职业院校的职业体验课也仅从教学的角度完成,没有把握职业体验的要求,没有从职业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职业体验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职业,发现自身特长,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择业观,但该目的并没达到。
2.对于支持开展职业体验的学校与其是否开设课程有直接关系,但整体情况有待提升
在对学校的调查中,对支持开展职业体验教育的学校与学校开设职业体验课程进行交叉对比统计,发现支持的学校四成开设了职业体验课程(见图1-9)。
图1-9 学校是否开设职业体验课程
3.学校对于支持开展职业体验教育的态度不够积极
将学校对于开展职业体验教育的态度与学校开设职业体验教育课时做交叉对比发现,表示支持的学校有超过五成设置了相关课时,态度一般的有超过四成的设置了相关课时;总体来说设置课时的占比超过七成(见图1-10)。
图1-10 学校每学期开展职业体验的课时情况
4.缺乏相关机制保障
调研发现,中小学德育部门负责职业体验教育工作最多,其次是教务部门和校级领导直接负责职业体验教育工作(见图1-11),超过三分之一的学校没有明确具体的管理机构,说明需要加强机制建设。建立有评价制度的学校只有三成(见图1-12),有待完善的学校有近七成。
图1-11 什么部门负责职业体验的管理工作
图1-12 学校是否有具体的职业体验评价工作
5.课程内容和实施路径相对单一
整体开展的课程内容主要是与学校教学内容相关的职业体验活动(见图1-13),超过五成的学校开展过“生活型体验”,有近三成的学校开展过“服务类体验”,但也有近三成学校没有开展过“生活、服务、生产”职业体验(见图1-14)。
图1-13 学校通过哪些途径开展职业体验教育
图1-14 职业体验课程内容有哪些
6.小学、初中及高中缺乏职业体验教育的专职教师
小学阶段有37.84%的学校缺乏职业体验教育的专职教师,而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的学校占比分别为38.21%和14.51%(见图1-15)。
图1-15 学校是否具备职业体验教育的专职教师
7.职业院校资源利用率不高
义务教育阶段有超过四成、高中阶段有超过六成的学校以校内资源为主,利用职业院校资源的小学和初中不到两成(见图1-16)。
图1-16 学校职业体验教学基地分布情况
(六)调查结论与建议
1.加强市域职业体验教育课程资源建设
职业体验课程资源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主要围绕职业体验教育“全学段螺旋式上升”的课程目标和“覆盖三大产业”的课程内容,重点在于基于学段特征制订目标,难点在于课程内容的分类整合。学生日常职业体验教育内容需要进一步丰富,学校组织的职业体验教育数量需要进一步增加。在职业体验教育内容的选择上,学生倾向于实践参与,同时以不同岗位的体验形式开展。
2.优化市域职业体验教育课程实施人员
教研部门需要开发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职业体验教育教师教育课程资源,满足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促进教师的深度学习和专业发展。市级、区级、校级教研部门要发挥各自优势,共研、共建、共享优质教师教育资源,实现教师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层次性和多元化。
3.加强市域职业体验教育课程场所建设
职业院校有天然、丰富、多样的职业体验教育基地资源,市域在加强基地资源建设过程中,需要围绕时间和内容两个维度进行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市域的筹划功能。
在访谈中,有部分学生家长表示对于学校开展职业体验教育较为支持,可进一步挖掘家校协同育人价值。要构建家庭职业体验教育实践基地,完善家庭职业体验教育课程和家庭职业体验教育机制,利用家庭职业体验教育实践基地,进一步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家校协同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