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经济学(中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均衡的劳动力市场

本节介绍标准劳动力市场理论。上一节关于自然失业率中摩擦性失业的讨论表明,劳动力市场中供求均衡时并不会没有失业。接下来,我们从标准的劳动力市场供求来考察工人就业的情况。

一、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在企业中,雇主对工人的需求构成了劳动力的市场需求。雇主对劳动力的需求和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异。雇主通过雇佣劳动力,得到了间接的满足,即当他们销售劳动力生产的产品时,以收入增加的形式得到满足。出于这个原因,劳动力需求被称作一种间接需求、引致需求或派生需求(derived demand)。换句话说,劳动力需求是从对生产产品的需求中派生出来的。

图2.3中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就像消费者对如橙汁之类产品的需求一样。就橙汁来说,这种负斜率的需求曲线表示随着更多的橙汁被消费掉,消费者对每增加一个单位橙汁的评价呈下降趋势。劳动力需求曲线向下倾斜也是出于类似的原因。劳动力需求曲线斜率为负,说明雇主多雇用一个工人产生的价值随着雇佣工人数量的增多而下降。

那么,为何雇主多雇用一个工人产生的价值随着雇佣工人数量的增多而下降呢?当一个企业雇用一单位的劳动力时,生产出一定数量的额外产品,一旦该额外产品被销售出去,就可以转化为该企业的额外收入。多雇用一个单位的劳动力而导致的收入增加,称为劳动边际收益(marginal revenue product of labor),表示该企业对这一额外单位劳动力的评价。劳动边际收益分为两部分:①多雇用一个单位的劳动力而增加的产量,称为劳动边际产品(marginal product of labor);②企业每多卖出一个单位产品而增加的收入,称为边际收入(marginal revenue)。如果劳动边际收益随着劳动力的雇佣增加而下降,那么,在劳动边际产品与边际收入两个因素当中,至少有一个因素肯定下降了。

我们首先来看边际收入。边际收入表示企业在出售每一额外单位产品时,所得到的收入量。如果该企业是完全竞争的,那么,边际收入就是这种产品的市场价格。完全竞争市场结构的一个特征是,没有任何一个企业能够控制市场价格。因此,完全竞争企业在出售其额外一单位产品时,其边际收入不变。因此,如果劳动边际收益下降,必定是由于劳动边际产品在下降。随着劳动力的雇佣量增加,劳动边际产品会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收益递减规律(law of diminishing returns)。这一规律表明,在诸如资本之类的固定投入物数量既定的情况下,如果增加诸如劳动之类的可变投入物的数量,结果是产量增加(劳动边际产品)趋势最终会下降。

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有100个、1 000个企业甚至更多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是如何与所有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联系在一起的呢?在经济学的假设中,在每一种工资率下,每一单个企业的需求量与其他所有企业的需求量相加,就形成了所有企业的劳动力需求量,如图2.3所示。

图2.3 劳动力的市场需求

劳动力的需求反映了社会生产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情况,其影响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微观因素如工资变化、企业生产规模、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利润、其他生产要素价格和企业生产预期等。一般来说,企业生产规模大、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高、利润高、工资低、其他生产要素价格高、生产预期好,对劳动力的需求越大。宏观因素如社会生产规模、国家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状况、科学技术进步、对外开放程度、市场环境和政府政策等,都会影响对劳动力的需求量。

工资率变化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在需求曲线上表现为沿着劳动力需求曲线上下移动,如工资率上涨导致劳动力需求量下降,在图形中表现为沿着劳动力需求曲线向下移动。除工资率变化外其他因素变化会导致需求曲线左右平移,如企业或社会生产规模增加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在图2.4中表现为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右平移。

图2.4 劳动力的市场需求变化

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劳动力需求量的影响较为复杂,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取代了一些行业工人的劳动,主要是低技能和可重复性行业,如电话营销、邮件回复等,这些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催生出新的行业如互联网营销师、网约配送员等,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此外,数字技术促进了整体经济的扩张,这种增长效应会增加大多数行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本章第三节将简要讨论经济增长问题)。总体而言,数字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图2.5展示了数字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劳动者和低技能劳动者需求的影响。高技能劳动者指有所专长的高级技术工人,低技能劳动者指未接受完整高中(包括职业高中)阶段教育,通常从事重复、常规体力劳动的初中及以下学历劳动者刘晓,童小晨.低技能劳动力:内涵、群体特征与技能提升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23,43(2):9-17,27.。数字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得对低技能劳动者的市场需求变动更加敏感。工资率水平一旦有所提高,企业就可以运用人工智能来代替低技能的劳动力,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因此低技能劳动者的需求曲线更加平坦。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使企业对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更为紧迫和必要,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曲线更加陡峭。

图2.5 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影响

二、劳动力的市场供给

劳动力的供给是指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工人在各种工资水平下愿意提供的劳动数量。这样,劳动力供给曲线表明了在工资发生变化时,工人愿意工作的时间随之发生的变化。比如,假定工资率普遍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工人愿意工作的时长会发生什么变化?人们试图得到如下结论,即随着工资率的上升,工作时长会增加,但是这一结论并不一定成立。实际上,当工资率上升时,工人提供的工作时长可能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这种不确定性的理由是,工资率的变化产生了两种相反的效应。

第一种效应即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工资率变化时,工作时长发生的变化。替代效应考虑了如下事实,即人们有多种方式来消磨时光而不是去工作。简单起见,假定我们把工作时间的所有其他利用方式都归结为闲暇。因此,人们可以利用他的时间去工作或是消费闲暇。现在考察一下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工资率上升相当于闲暇价格的上涨,会导致个人的闲暇需求量减少。由于消费的闲暇减少了,这个人肯定选择工作更多。结果是,随着工资率的上升,替代效应会引起工作时长增加,并使得劳动力供给曲线向上倾斜。

在得出劳动力供给曲线向上倾斜的结论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当工资率改变时所产生的第二种效应,这是一种抵消效应,即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它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收入改变时,工作时长发生的变化。收入效应把闲暇当作一种正常品。当收入增长时,一种正常品的需求会增加。假定工资率上升伴随着收入增长,那么闲暇的需求预期也会增长。在闲暇需求增加的情况下,由于工资率上升的收入效应,所提供的工作时长可能会减少。因此,工资率上升的收入效应会使得劳动力供给曲线向下倾斜。

这两种效应哪种占主导地位呢?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率提高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反之,工资率的上升会使劳动数量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在工资率较低的条件下,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较低,闲暇的成本相应也就较低,从而,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工作的机会成本(闲暇的效用)增加,替代效应开始小于收入效应,导致劳动供给数量减少。因此,劳动的供给曲线呈现出向后弯曲的形状(见图2.6)。

图2.6 劳动力供给曲线

工资率上升的替代效应的讨论可以用来解释男女劳动供给曲线的差异。一般而言,男性劳动供给曲线对工资率变化不敏感,而女性劳动供给曲线对工资率的变化相对敏感。一般情况下,男性从事全职工作较多,在家务劳动中用时比较少,女性则相反。这样,工作之外的时间安排上,男性的选择要比女性少一些替代的选项。对于女性来说,家庭工作和职场工作之间具有很强的替代性。因此,男性劳动供给曲线近乎垂直,女性劳动供给曲线替代弹性大,更为平坦。

个人的劳动供给曲线可能是向后弯曲的,实证研究表明,某个群体的市场劳动供给曲线并没有向后弯曲,而是一个“正常”的劳动力市场供给曲线(见图2.7)。这时,当工资率上升时,劳动供给将增加。

图2.7 劳动力的市场供给

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有很多,从外部来讲主要因素为以下三点:①社会人口规模及结构。一般而言,社会人口规模越大,结构越合理,所能提供的劳动力供给就会越多,人口素质越高越有利于提升劳动力的质量。②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往往也会影响劳动力供给,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对教育也有促进作用,从而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人才。③经济体制。经济体制能够体现经济制度,合理且先进的经济体制对劳动力供给也会提供诸多好处。从内部讲,主要影响因素为消费者的劳动意愿。

数字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工作的便利性和自由度,提高了劳动力市场的包容性,劳动者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工作。同时,数字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数字消费产品,丰富了消费者消费的内容,引起了劳动者消费方式的转变与升级,增加了劳动者闲暇的效用,降低了劳动者的劳动意愿,从而降低劳动供给。因此,数字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劳动供给的弹性(见图2.8)。

图2.8 劳动力的市场供给

三、劳动力市场均衡

图2.9把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放在了一起。如图2.9所示,如果D和S是初始市场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那么均衡工资率是20元/小时,均衡数量是每月240小时。注意,在此工资率下,既不存在劳动力过剩(失业),也不存在劳动力短缺,就像其他任何市场一样,这种均衡状态表明,买方(企业)的意愿和卖方(工人)的意愿相同。

图2.9 竞争性劳动力市场

只有当工资率为20元/小时时,劳动力市场是稳定的。如果工资率不是20元/小时,劳动力市场会如何呢?

假如,我们将工资率下调到10元/小时,对于雇主来说,会在劳动力市场中雇佣更多的劳动力,虽然雇佣更多的劳动力会使得雇主的边际收益递减,但由于雇佣劳动力的成本下降,雇主愿意雇佣更多的劳动力。对于工人来说,工资率的降低意味着闲暇价格的下降,工人将选择消费更多的闲暇而提供较少的劳动。在劳动力市场中,雇主想要更多的工人,但工人不愿意提供自己的劳动,出现了劳动力“供不应求”的状况。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工人会坐地起价,要求提高自己的工资水平,雇主苦于雇佣不到劳动力,不得不妥协,最终工资率会上升,达到20元/小时。

如果我们反过来将工资率上调到30元/小时,对于劳动力市场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对于雇主来说,雇佣工人的成本上升,会解雇边际收益低的一批工人,以保证自己是有利可图的。因而,对于劳动力的需求在降低。对于工人来说,工资率的上升意味着闲暇价格的下降,工人将选择消费更少的闲暇而提供更多的劳动。其结果是工人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中,工人愿意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出现了“供过于求”的状况。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雇主可以挑选工资率要求更低的工人,整个市场工资率水平逐渐降低,下降到20元/小时。

以上分析说明,工资率水平会稳定在20元/小时,在此工资率下,企业愿意雇佣的劳动小时数恰好等于工人想要提供的劳动小时数,劳动力市场达到了均衡,经济体实现了充分就业。

四、工作的搜寻匹配理论

前面我们已经提及,工作岗位和工人的工作技能、态度等具有异质性。也就是说,即使个人拥有相同的受教育水平、培训经历和经验,但是其个性、动机和态度以及居住地都差异很大。工作岗位也各有特色,除了工资外,工作提供的晋升机会、工作条件也各不相同。

另外,关于工作岗位和工人的信息是不完全的,需要花时间去获取,因此,工人搜寻工作岗位,雇主搜寻合适的工人,双方都搜寻对方的信息以获取更大的利益。

但是获取工作或工人的信息都是需要成本的,哪怕没有财务成本,也需要承担时间机会成本。所以,无论是工人还是雇主,最优的决策原则是:搜寻工作的边际预期收益与边际预期成本相等。在劳动力市场上不但工人在寻找工作,厂商也在寻找合适的工人,这就需要双方进行匹配,当求职者和雇主相互搜寻的时候,工资是由失业工人数量和职位空缺数量决定的。

工作搜寻理论中另一个重要概念是保留工资(reservation wage)或可接受的工资。保留工资是指一个人选择不工作的最高工资率,或者一个人决定工作的最低工资率。保留工资的存在,使得消费者在做出工作决策时的预算线不会与横轴相交,从而可能出现角点解,这时消费者不会向市场提供劳动服务,而是退出劳动力市场。工人在搜寻工作时,拒绝接受低于保留工资水平的工作,仅仅会在超过保留工资水平的范围内进行搜寻。

工作搜寻理论一个重要的推论是:失业保险或失业补偿会降低工作搜寻的意愿,延长工作搜寻的时间。这是因为,失业补偿提高了工人的保留工资或可接受工资水平,或降低了失业即工作搜寻的机会成本。

数字技术的发展降低了工人和厂商的搜寻成本,因而会提高劳动力市场的匹配效率,这被认为是数字技术对劳动力市场最大的潜在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