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农村集体经济

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条规定:“农村人民公社、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其他生产、供销、信用、消费等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强调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单位,在家庭经营与集体统一经营并存的基础上来发展合作经济。随着农村经济的变化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改革的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的内涵在变动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夕,中国农村的集体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展现出了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体现为合作性、地域性和综合性,它强调农民之间的互助合作精神,将村落作为基本单位,实现地域上的联合与资源共享。在共同拥有生产资料的前提下,这种集体组织形式对土地和生产资料实行了高度集中的管理,实施统一的经营策略和管理模式,按照劳动分配原则,以公平合理的方式进行收入的分配和利益的共享。当时的农村集体经济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有效地组织起大量农民,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种高度的组织化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由于过度的集中管理,使得农村经济体制变得僵化死板,无法灵活适应市场变化,同时忽视了农民的个人意愿和利益,导致了个体化生产与需求之间的脱节。在某种程度上,这违背了经济社会运行规律,限制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农村集体经济经历了重大变革。改革过程中,土地以及生产工具被重新分配给了农民,使他们有了更多的自主权,农民们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不再完全依赖于集体经济组织。农户开始尝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逐渐探索兼业化生产,即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可能参与其他非农产业,以扩大收入来源。这一转变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增强了农村社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在农村集体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架构逐步完善,村支部、村委会、集体经济组织形成平等合作、相互监督、各司其职的治理机制。但是,农村集体产权的边界还比较模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运营效率仍然较低,农村集体经济还未能充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2.1.2 新型集体经济

进入新时代以来,农村集体经济在遵循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2016年颁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并指出农村集体经济是“集体成员利用集体所有的资源要素,通过合作与联合实现共同发展的一种经济形态”。

这从国家政策上明确指出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继承原有农村集体经济合作性、地域性、综合性的基础上,具有新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五个新”。一是体制新。从体制上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以产权明晰和股份合作为核心特征,农村新型集体经济能获得一定的规模效益,它比农村集体经济更加能够表现出生产经营的效率。二是机制新。从机制上看,农村集体经济坚持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在深化农村集体产权的基础上,遵循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要求所形成的一种农村集体经济形态,集体经济成员更加明确,主体地位更加凸显,组织形式更加独立。三是制度新。从制度上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在坚持农村集体所有制基础上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公有制进行有机统合的一种农村公有制经济形态。四是内容新。从内容上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已经远远超过过去农村集体经济的生产范围,以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基本途径,全面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五是目标新。从目标上看,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仅要注重农村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要注重逐步解决村内的生产、就业、收入、福利、生态等诸多现实问题,以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与实现共同富裕为最终归宿。

总体上看,相比较于传统农村集体经济,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普惠性,更能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要求。第一,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运行中,营利性是它的自然属性,“人民至上”既是它的社会属性,也是本质属性。前者决定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资本增值逻辑,后者决定了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运行中公平分配的价值增值逻辑。在这两个逻辑的关系方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始终坚持价值增值逻辑驾驭资本增值逻辑,通过利用、限制、监管私有资本,让私有资本成为服务集体经济的手段,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与资本增值逻辑的协调统一,进一步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农村的主导地位。第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坚持土地所有权归属集体的基础上,涵盖了从生产资料的统一购买,到生产过程中的统一规划、统一生产、统一服务,再到农产品加工经营前、加工经营中、加工经营后的统一销售的各个领域。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在集体产权明晰的基础上,促进“资源”向“资产”转化,吸引更多生产要素聚集,提高农村要素利用水平,使农村的发展由“输血”向“造血”转变。第三,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克服了资本与劳动相分离的弊端,把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导力量,通过资源与制度的结合,依托地方发展经济,培育和激发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内生发展动力,使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能获得更为稳定和丰厚的财产性收入,有效地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2.1.3 新质生产力

传统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与自然的物质能量交换,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生产力理论方面贡献斐然,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释了生产力的内涵:“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蒲清平,黄媛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1-11.传统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引入生产过程的劳动对象和具有一定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的劳动者三大要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0.。而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主导,以突破关键性、颠覆性技术为目标产生的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的丰富与超越。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其关键构成是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业形态和新的要素供给。因此,先进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和数字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量。在新质生产力的理念下,具有资本性质的劳动者成为推动要素配置、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的关键要素。数字技术作为一种对象化劳动,是劳动者通过活劳动所形成的对象化的劳动成果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208-209.。劳动者通过掌握这种以对象化劳动形式存在的技术,将其与劳动工具相结合,对劳动对象加以改造,进而生产出更多的产品蒋万胜,王嘉妮.人工智能对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基于马克思劳动过程三要素思想的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10-18.。但是,劳动者的劳动过程是高度重复和程序化的,是可以被算法替代的,因此,传统生产力三要素之一的劳动者必须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先进技术,提高运用劳动资料改造劳动对象的能力。

2.1.4 农业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的新概念,表明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发展时期转入高质量发展时期,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选择。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之本的农业,同样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顺应全国对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高质量发展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建设的协调发展,强调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数量和质量的统一,不仅要求提高发展质量,还要提高产品、服务的质量与标准。高质量发展具体表现为资源配置效率高、技术水平持续升级、突出短板得以补齐、现代化进程均衡推进、国土空间均衡发展、发展成果共享更为公平、产品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以及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张军扩,侯永志,刘培林,等.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和战略路径[J].管理世界,2019(7):1-7.。当前,学界对“农业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多维度研究,形成一定的研究范式。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就要注意农业利益分享、机会均等,要把农业发展同乡村、同农民联系起来。农业高质量发展是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农业生产效率升级、农业绿色发展升级、农村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重要内容。此外,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理论性质,其中,“质量”在经济学理论基础方面主要体现在产品可以满足人们实现需要的使用价值的特性;并且与高速增长阶段所极度追求的工具理性的动力机制不同,“高质量发展”所追求的本真性质的新动力机制是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供给侧的使用价值面的核心关切金碚.关于“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学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8(4):5-18.。关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目前学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仍在持续的探索之中。并且从理论和现实发展出发,探究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可为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科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在已有研究中,农业高质量发展被视为应该具有高标准、高效益与可持续的特征,但是国内农业高质量发展还面临着小户经营与规模化经营、高成本与增效、基础弱与快发展、重高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矛盾所带来的挑战。同时,农业高质量发展要体现出产量高、质量好、效益优、经营者素质高、收入高、效率高以及竞争力强等时代发展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