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何以灌输
摘要: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于辅导员和学生交往关系的特殊性,认识和把握辅导员工作的规律性,在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中灌输,在师生交往的全过程中灌输,坚持灌输原则,改进灌输方法,培养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灌输;辅导员;日常管理;大学生
1901年秋至1902年2月,列宁完成了《怎么办?——我们运动中的迫切问题》(以下简称《怎么办》)的写作。列宁从加强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建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革命的指导以及科学理论武装无产阶级三个方面,阐明了俄国社会斗争的现状,指明了下一步斗争的目标和方向。在《怎么办》中,列宁进一步强调了“灌输”的概念,阐释了“灌输”的原则和方法,提出工人自发地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社会主义的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在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灌输。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信息化、数字化的大潮中,灌输是否符合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灌输是否适应网络化的信息传播,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何以灌输等问题的讨论日渐增多,质疑的声音也日渐高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要旗帜鲜明地回答好灌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时代之问。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专职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高等学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指导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灌输主体是辅导员,灌输内容是“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灌输载体(中介)一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二是日常学生管理工作。高校辅导员是学生的教育者,也是学生的领导者、学生事务的管理者。辅导员作为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即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的特点和亮点,也更加契合辅导员师生交往关系的特点,有助于科学理论灌输开展。坚持灌输的原则,要强化和巩固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发挥辅导员主导作用,旗帜鲜明地用科学理论说服、武装大学生;坚持灌输的方法,要结合辅导员工作特点和辅导员教育管理规律,重点改进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内容和方法,把教育学生和辅导员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结合起来,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不断推动理论灌输因时而化、因事而进、因势而新。
一、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何以适用“灌输”
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理论掌握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能够彻底说服人,并成为人自我解放的武器。《怎么办》中,列宁强调了恩格斯的论断,即俄国社会民主党的伟大斗争有三种形式,分别是政治的、经济的和理论的斗争。列宁提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伟大的斗争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引,只有掌握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才能赢得政治、经济和理论斗争的完全胜利;“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列宁强调灌输,并科学回答了俄国无产阶级斗争中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斗争策略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是无产阶级掌握科学理论的方法唯有灌输,只能把科学理论从外面灌输给无产阶级;二是将科学理论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具体而言就是在无产阶级的经济斗争、政治斗争、理论斗争中灌输。灌输的过程就是理论掌握群众的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灌输。在极度落后的俄国,因为工人阶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全面贫困,列宁提出工人不能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的意识;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极大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具备相当的网络技能并经常性地接触网络中的最新信息。新时代大学生是否可能无须经过灌输而自发地产生社会主义的意识?首先,列宁所指的俄国工人阶级的贫困既是相较资产阶级的相对贫困,也是相对个人发展的绝对贫困;既是无产阶级在物质财富层面的贫困,也是在精神层面的贫困。新时代的极大发展是相对于过去的发展,还远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人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极大丰富的阶段。当代大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但相较于社会中真正掌握科学理论的“才智出众”者而言,大学生依然处于理论上“贫困”的阶段。其次,科学理论的真理性意味着科学理论能够始终反映和指引社会的变化发展,科学理论必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因此,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似乎真理就停留在那里,等待着人们越走越近。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是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统一,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真理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现代化的最新发展,始终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中的重大课题。最后,社会的极大发展孕育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网络化、数字化的便捷传播让整个社会充斥着形形色色的不同意识形态产物,大学生时刻被网络信息包裹。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并不只有错误思想裹挟一种模式,把科学理论零敲碎打、恶意曲解,同样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形式。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看上去正确、合理,实际上片面、偏颇甚至故意误导的内容,特别是当前网络信息碎片化传播大行其道,让学生看不清科学理论到底是什么,自然也就无法掌握科学理论的全部,哪怕是完整地掌握某一个知识点都很难做到。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去占领意识形态阵地,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就会去占领。社会意识形态斗争依然隐蔽而激烈,同样存在着理论斗争、政治斗争及经济斗争等形式。灌输既是教育的要求,也是斗争的要求;不灌输无以掌握和武装群众,不灌输则不能在斗争中取得胜利。在高校这个特殊环境中,认识和把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重视和加强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是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重要路径。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场景适于灌输。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范畴,环境可以分为宏观环境、中观环境、微观环境,也可以分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正是社会主客观环境的变化,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正如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数字化发展,客观由社会的数字化转型决定,主观则由人的数字化交往决定。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和外延又过于宽泛,学界感知到了环境的变化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但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依然难以得到充分认识和把握。有学者提出,近十年来互联网飞速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为进一步加强对环境发展变化的认识,有学者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概念。“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可以把握的且能够优化双方心理精神氛围而有利于一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内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主客体有机统一的特定而微观的自觉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环境范畴的具象化发展,可以理解为具体、可控的思想政治教育微观环境,其价值在于能够帮助人们更加准确地认识和掌握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影响。情境的概念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范畴,在理论和实践上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数字时代下,人工智能领域“场景”概念逐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通常意义上,场景和情境是同义词,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情境强调画面感,场景则突出场域感。数据、算法、算力和场景,是拉动人工智能的“四驾马车”。人工智能中的场景,意味着最能够凸显业务中数据、算法、算力的互动场域。在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大趋势下,场景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尤其是环境)的可控性,要素互动更加充分,也能更加有效地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目的。
具体而言,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要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灌输要融入学生管理工作中。辅导员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就是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首先,以学生管理工作为场景,保证了师生关系的持续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网络场景下的沟通存在两个弊端:一是缺乏师生之间的感性交流,无论是用文字、图片还是用视频,其效果远不如面对面的交流更直接和真诚;二是即使网络中辅导员和学生在一对一交流,大概率双方依然会受到其他网络信息、网络应用的影响,并不能相对全身心地投入进行深度的精神交往。在尚不能有效解决网络化、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控问题时,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要把辅导员和学生的互动关系拉回可控的场景中,以传统但最有效的方式进行灌输。其次,辅导员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思政课程,不是系统性地讲理论,不是传授成体系的大道理。理论学习的特点决定了科学理论必须是系统、集中、统一地灌输;分散的、碎片化的、一知半解的理论往往会走到真理的对立面成为谬误,如果学习了只言片语就认为学懂了马克思主义,这种情况是难以想象的。期望辅导员完成科学理论的系统灌输,并不具有相应的主客观条件;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内容,一定是满足学生诉求的、紧贴师生互动关系的,既能够解决眼下的具体问题,又能够启发理性思考和认识的马克思主义的“小道理”。灌输内容一定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定是能够为后续思想政治教育打基础、留空间的。辅导员不可能也无须一次性地把学生灌输满了,辅导员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特别是要能够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结合具体人、具体事,解决具体问题,并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最后,在学生日常管理场景中,辅导员和学生能够达到最佳的交往状态。在熟悉的办公室、教室、寝室或者任何可以面对面、放松交流的空间中,在辅导员和学生之间无拘无束的自由交流中,师生彼此能够集中、有效地进行精神交往。在这样的场景中,师生的平等关系是精神交往的基础,师生间主客体关系是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辅导员的主体优势和主观能动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基础。辅导员不仅在开展科学理论的理性灌输,也在开展语言、行为、情绪的感性灌输。并不能狭隘地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理解为谈话或者讲道理,恰恰相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在具体的学生管理活动中展开的,如情绪疏导、主题班会、入党谈话、评优评奖、职业发展、骨干培训等,每一次辅导员和学生的交往互动,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灌输。从更宏观的层面讲,辅导员自身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就是最好、最直接、最有效的灌输。
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灌输
教育学生和辅导员自我教育相结合。只有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才能够完成灌输的任务。大学生涯中,学生会碰到不同的老师、上不同的课程,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始终跟随的老师是辅导员,始终会上的一门课程,则是辅导员一以贯之的“立德树人”。辅导员在整个大学的陪伴、教育,以及辅导员的言语、行动、人格力量,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润物细无声的灌输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指向的是人的发展,强调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国家需要同向同行。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每个学生基于不同的成长环境有不同的发展愿景,个体需求千差万别;从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角度看,学生的发展需求体现出共性,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呼唤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也必然是学生个人发展的基本指向。辅导员不仅要深刻阐明思想政治教育为什么,更要深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怎么办。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中长期存在着对教育主客体地位和关系的讨论,任何对辅导员主体地位的削弱或者否定,都将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陷入自由主义的状态;而教育的目的,也绝不是让学生毫无意义也毫无必要地在知识的海洋中沉浮,而是必须达成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的同时实现个人全面自由地发展的目标。灌输就是要把个人从接受教育导向自我教育,从认识和适应社会导向改造和发展社会。在辅导员和学生的交往关系中,灌输的关键和核心取决于辅导员作为灌输者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一方面,辅导员并非纯粹的理论工作者,他们不是专业的思政课教师,在对科学理论的学习、认识、掌握上依然存在短板,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尚需持续加强和提升;另一方面,要科学认识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辅导员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设计而言,辅导员首先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践行者。教育者先受教,辅导员的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是无声的呼唤和感召,是持久有效的精神灌输。尤其在人的数字化交往时代,人的生产生活活动几乎毫无保留地成为数字,并在网络空间中进行;借助数字化的力量,师生交往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广泛和紧密,辅导员也比过去任何时期都更加全面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师生互动从网络到现实,从学习到生活、工作、娱乐。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呼唤更加充分的师生交往互动;而在愈加发展的师生互动中,学生不仅能看到辅导员的正面,也能看到辅导员的侧面,甚至背面。辅导员作为教育者的榜样模范作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和重要。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是学生的组织者、引领者、领导者。辅导员要把自己的理想信念灌输给学生,也要把自己追求真理、学习真理、践行真理的原则和方法灌输给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灌输,辅导员要紧密地团结和带领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不断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把师生之间的交往关系转化为师生之间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命运共同体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怎么办》中,社会主义的意识在阶级斗争中灌输;灌输并不是纯粹的“意识形态”的活动,它同样是实践的活动;社会主义的意识不仅在理论斗争中灌输,也在政治斗争、经济斗争中灌输。同理,辅导员灌输不仅发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发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是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典型特征和明显优势。学生管理工作,构建了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场景,学生管理的属性强化了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主导、主动的主体地位。在具体的学生管理工作场景中开展灌输,辅导员作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作为客体的客体主动性均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在理论联系实际的同时,能够达成最佳的灌输效果。辅导员在解决学生具体问题的同时,也教会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实现了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相结合的目的。科学理论在学生工作实践中得到了检验,灌输不再是纯粹的理论教育,理论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物质力量和指引学生成长的明灯。灌输是持续的过程,辅导员灌输,重在解决实际问题,启迪科学理论的思维,为后续学生自我教育,思政教师的专门理论教育奠定良好基础。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工作相结合,注重灌输的质量而非灌输的数量,并不是灌输内容越多越好、灌输时间越长越好,而是要发挥科学理论在学生工作中画龙点睛的作用,向学生展示科学理论的巨大威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理论的强烈兴趣。基于辅导员和学生长期、频繁的接触交往,辅导员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科学理论灌输在学生思想和行为上呈现出的效果,为后续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反馈和依据。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联系发展的观点,把和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同学、朋友、家人,甚至企业和社会纳入系统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首先,要特别重视对学生骨干的灌输。管理学理论提出,领导者能够进行有效管理的直接下属人数上限通常是5人,随着直接管理下属人数的增加,管理者的管理效果将大幅衰减。从现实来看,辅导员直接管理的学生人数远远超过了5人的有效管理幅度,因此必须通过建立层级制的学生骨干队伍,才可能对全体学生实施有效教育和管理。灌输同样是加强学生骨干队伍建设,打造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有效举措。学生骨干是辅导员的协助者,通过辅导员授权参与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学生骨干能够比普通学生得到辅导员更多地培养和教育,得到更多的理论灌输和实践应用的机会。在整个学生群体的层面,加强学生骨干培养,犹如学生群体中的星星之火,通过朋辈教育的方式,在灌输中起到中继器、放大器的积极作用。其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在具体的灌输场景中,辅导员具有典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优势,但在网络化、数字化社会的大背景下,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许多网络环境、社会环境的多重影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方面,通过灌输,学生要坚持理想信念、坚定初心使命,有定力、有韧劲、有毅力,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另一方面,全社会要共同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净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思潮的引领,构建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最后,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反向灌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家庭和社会的“反向灌输”,既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试金石,也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意识形态斗争的必然结果。个人和社会环境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只影响学生一个人,也会影响学生背后的家庭、家族、群体。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党和人民对大学生寄予厚望,大学生自然也肩负着向朋友、家庭、社会传播、普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责任和使命。只有整个社会都朝向良性发展,个人在社会中才能有希望、有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有意义。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长远看是改变社会、改变民族、改变国家的战略力量。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反向灌输”,构建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命运共同体,是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
三、如何加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灌输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大发展为个人发展创造了基础和前提,而个人主动适应并推动社会发展,同样是个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国家需求是相互选择、双向奔赴的过程。灌输绝不是所谓被动地接受,更应该是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自觉和自为。新时代的灌输,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出发,夯实理论基础,不断加强和改进方式方法,围绕辅导员和学生交往关系加强灌输。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应建立和完善体制机制保障。高校“三全育人”制度设计中,必须准确定位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和价值,既不能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交给辅导员,也不能简单以“不出事”来评价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在体制上,要围绕辅导员和学生的交往关系进行制度设计,辅导员就是学校“三全育人”工作的前沿哨兵,发挥好辅导员“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功能,第一时间掌握学生动态和需求,成为学生的贴心人。合理安排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相辅相成、同向同行的效果,坚决防止和纠正“两张皮”的现象。合理划定“三全育人”各方以及辅导员、学生之间的边界,既要坚持以学生成人成才为本,又要坚守立德树人初心使命,注重提升锻炼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能变成辅导员包办代替学生事务。在机制上,加强辅导员工作的政策保障、条件保障,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制度化规范,把构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作为充分必要条件,为辅导员灌输提供有力支持。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学生需要什么,学校就支持什么,辅导员就能提供什么;学生有什么困难,学校就因人施策,辅导员就能向其提供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网络化、数字化的大背景下,高校要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前瞻性的、有规划的数据分析和支持,解决学生眼前问题的同时助力学生长远的发展,为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源源不断地提供资源。
不断加强辅导员灌输的供给侧改革。在宏观上,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理论的灌输,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灌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的灌输;在微观上,在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中,面对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具体的灌输内容各有侧重。辅导员必须有较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既要把握学生群体的共性,又要掌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增强灌输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一方面,要做好辅导员队伍建设,坚持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充分认识辅导员的岗位要求、双重身份要求和学生工作规律,制定符合辅导员成长发展规律的队伍建设规划,让辅导员能够沉下心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始终把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增强辅导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作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牛鼻子”。另一方面,不断深化和创新灌输方法,把辅导员个人发展和学生发展,把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和学生管理实践创新深度结合起来。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灌输的时效度,充分调动、优化、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供给,以场景为抓手实现全方位无死角全过程的新灌输模式。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有用、好用、够用、管用,并为后续灌输留有余地。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灌输。科学技术发展首先带来的是方法论的全新变革,过去的“灌输”通常都是课堂上的“填鸭子”“满堂灌”,而现在的“灌输”则在不知不觉中陷入网络媒体的“信息茧房”。在表现形式上,学生对前者更易识别并报以批判的态度,而学生对后者则深陷其中而不自知,甚至会觉得理所当然。数字化的社会已经到来,人工智能已在路上。人们谈及ChatGPT并惊叹于其强大功能时,是否意识到已在不知不觉中掉入了另一个数字化的“陷阱”中。人们在习惯ChatGPT、信任ChatGPT,甚至不得不依赖ChatGPT时,是否又是一种由人工智能带来的“灌输”?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发展,将有助于新的灌输场景的构建。综合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元宇宙等先进技术,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场景将得以极大优化,使用范围更广、可控性更强、体验更好,场景中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的呈现更加丰富。在特定的数字化场景中,人工智能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充分供给,借助人工智能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将成为可能,并且有望取得更好的效果。同时,数字化将打通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和社会生产生活场景。数字化条件下,所有场景仅存在数字的差异,教育场景、生活场景、工作场景并无本质区分。以数字化的场景构建,能够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无缝衔接,实现教育、生产、生活、娱乐的融会贯通,灌输的方法更加丰富。显然,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必将极大助力人的发展。个人能够更加快捷地获取成长发展的资源,自我教育将成为主流。同时,个人所能够获取的资源,依然取决于整个社会的供给程度,即提供什么、如何提供、什么时候提供,并不由个人决定,而由社会的供给方决定。因此,数字化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下,依然会继续遵循灌输的原则和方法。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智能化的发展,可能带来更为严重的意识形态冲突,并必然冲击辅导员和学生的交往关系。数字化的灌输会极大削弱甚至否定辅导员的主体主导地位,灌输是由谁决定、谁控制显得尤其重要;同时,灌输将成为社会的常态,时时处处都没有灌输,但时时处处都在灌输,服从于人工智能恐将成为习惯和常态。
参考文献
[1]中央人民政府网.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4-02-05].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Z].教育部令﹝2017﹞43号.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10.
[4]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1.
[5]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6.
[6]谢玉进.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再界定与研究深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2(5):56-61.
[7]董杰.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概念界定与内涵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5):17-20.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