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普惠金融的快速发展,更多的金融资源向农村基层倾斜,极大降低了金融服务门槛,提高了农村家庭金融活动积极性,农户消费行为特征也表现出依赖信贷支持来实现目标函数最大化的倾向。从理论上看,金融市场借贷的难易程度将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潘彬和徐选华,2009),因此,消费者面临的流动性约束一旦得到缓解,增加的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便会使消费支出增长(Martin,2018)。因此消费信贷引致农户消费的影响效应研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消费信贷主要通过货币财富来影响农户消费决策,现有研究也大多聚焦于消费借贷对农户消费的物质(货币)财富效应分析,而忽略了对消费借贷过程中农户借款者复杂心理反应过程的捕捉。即现有研究主要建立在理性经济人假设之上,围绕消费信贷因跨期配置而引发农户不同的市场反应进行研究,在消费函数建立过程中将借款者(家庭消费决策者)的主观因素标记为外生变量,并把它们完全排除在决策模型之外,在遵循和追求效用最大化公理下探讨农户消费行为决策。但行为经济学研究表明,消费者并非完全理性,他们只能在决策过程中寻求满意解而难以寻求最优解,其行为也往往会偏离经典经济学理论中关于理性人的最优决策(Agarwal et al,2017)。
理论上,消费者在感知经济环境、金融环境变化的同时,也在不断调整经济决策变量的未来期望值,从而采取适应财富变化的决策行为(沐年国,2010)。即在金融活动中,借款者会根据经济环境变化(主要考虑是否有违约风险)调整金融财富的未来预期,从而采取与财富预期变化相匹配的家庭消费决策行为。对于农户而言,其主要面临生活性消费、生产性消费和交际(人情)消费,生产性消费可以为农户带来收益,回报相对稳定,而人情消费则会在未来以某种形式返回。和生产性消费、人情消费不同的是,生活性消费就是单纯的消费支出,消费活动并不会给农户带来经济收益或回报。考虑到农户收入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在农村社会中的社会信用,在现实生活中,绝大多数借款人在金融活动过程中也会对未来风险担心,并会根据预期结果调整其消费支出。因为收入不稳定及违约信用损失的严重后果警醒着借款者避免违约,因此农户借款者在获得融资支持前后都会对未来有无还款能力或者说是否违约产生预期,对这种未来不确定性后果[Kahneman和Tversky(1979)把这种不确定性后果称之为前景]的担忧使得借款者会对未来前景进行综合权衡,从而产生不同的财富预期,影响农户消费意愿进而影响消费决策。这是因为消费意愿作为衡量消费者是否会产生购买行为的重要指标(Newberry et al.,2003),其程度直接决定了消费主体如何采取消费行为以及采取特定消费行为可能性的大小(Ajzen,1991)。古典经济学家杰文斯也指出,对于商品效用的解读应该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心理因素与精神因素交互感受来权衡。除此之外,虽然理性个体的理性行动会自在地演绎出经济世界的各个具体环节和均衡秩序(程恩富和胡乐明,2002),但思想认知观念会对个人理性行为的不足起调适作用(哈耶克,1997),即居民的心理因素认知偏差往往会导致决策偏差,继而会出现系统性的非理性行为(Kahneman和Tversky,1979)。这是因为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容易受到信息、情感等因素影响形成认知偏误,从而对决策行为产生认知效应(Tversky和Kahneman,1981)。
综上,农户借款者在金融活动过程中是否会对未来产生财富预期?消费信贷的财富预期是如何产生的?财富预期又是如何影响农户消费决策的? 消费信贷对农户消费的财富预期效应是否在不同区域和不同主体上呈现异质性?借款者对财富预期的认知差异是否会引致决策行为的异质性表达?对这些问题,现有研究并未给予明确的解答。
1.1.2 研究问题
综上所述,农户消费决策者在面临预算约束时,通过金融市场获得必要的融资支持来缓解流动性约束,进而提升农户消费能力,这一路径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提供了重要政策突破口。现有研究表明,信贷促进农户消费主要有两条作用渠道:一是消费信贷通过时间上的跨期配置实现平滑消费;二是通过资金的投资再配置实现财富增值,进而影响消费。显然,消费信贷是帮助农户决策者实现资金的跨期配置,即消费信贷主要通过财富的时间配置来影响农户消费决策,不仅如此,农户借款者还会根据经济环境变化产生财富预期进而影响到家庭消费决策。现实情况表明,传统研究仍以理性经济人为前提来分析农户消费决策,而未考虑到借款者的心理活动及认知等非理性因素。通过传统视角而忽略借款者内心活动来研究消费信贷与农户消费,从研究框架和研究内容上看存在明显的遗漏之处,据此得出的研究结论必然是不全面的,这也解释了基于传统研究而衍生出的政策都无法解释消费信贷配置非最优之谜。
农户借款者存在着非理性的心理账户的构建,并会根据财富预期结果从心理上对消费预算进行调节,从而实现与财富预期相匹配的消费支出效用。基于此,聚焦于消费信贷财富预期的形成及其影响农户消费的作用机制。具体而言,本书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
(1)财富预期的内涵。这里主要围绕三个问题:消费信贷财富预期的概念是什么?财富预期是否存在以及和物质财富及其他虚拟财富有什么区别联系?借款者对财富预期又会形成哪种认知标签?
(2)财富预期产生的内在机制和量化方法。在金融活动过程中,农户借款者通过未来经济环境变化而形成未来财富预期,消费信贷过程中财富预期是如何产生的?对于财富预期又是如何量化的?
(3)财富预期影响消费决策的逻辑链条。财富预期作用于农户消费决策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即财富预期是如何影响农户消费支出规模和消费支出结构?
(4)财富预期的消费效应差异。财富预期对农户消费的影响效应在静态与动态、规模与结构、区域差异与主体差异上是否存在明显的差异?
基于以上论述,需要强调的是:第一,本书的研究核心对象是消费信贷产生的财富预期,关键在于把握财富预期概念的科学界定、产生机制及量化。第二,本书着重论证财富预期对农户消费行为决策的影响,以弥补传统研究仅就消费信贷功能效应进行研究的不足。因此,厘清财富预期影响农户消费决策的内在机制成为进一步研究消费信贷财富预期影响效应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