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贤王赵楷!论获取民意的正确方式
日近黄昏。
上清宝箓宫的一方静室内。
一袭金色宽松道袍的林灵素盘坐于塌上,闭目养神。
而在前方一道屏风之外。
林灵素“出则同行,坐则同席”的大弟子张如晦正在痛骂被赵楷踹了一脚的方凌。
“蠢才!废物!是谁给你的勇气,竟敢去威胁郓王,干预皇城司办差!”
“郓王代表的是官家,皇城司更是直属官家的特别衙门!”
“那老书生出言辱道,你难道不会待皇城司将其放了,再悄悄找人将他除掉!”
“真是蠢到家了,而今他受郓王府庇护,再动手就晚了!”
……
方凌低着脑袋,根本不敢吭声,张如晦有权力随时剥夺他的一切尊荣。
这时,里面的林灵素发声了。
“小事一桩,退下吧!
方凌顿时大喜,深深鞠躬,道:“谢师尊!谢大师兄!”
然后,迅速退下了。
张如晦看向屏风,道:“师尊,看来郓王殿下不喜道啊,咱们要不要……”
林灵素微微摇头。
“不用。此事瞒不过官家的耳朵,他自会表明态度,我们潜心修道便是,当下,官家即吾。”
“是,师尊!”
张如晦拱手,然后坐到一旁书桌前,看起了道书。
……
而此刻,东宫之内。
当赵桓听闻赵楷踹了林灵素的弟子,还将辱道之人安置在王府后,心中不由得乐开了花。
他也不喜林灵素那一套道家神仙之说,更恨对方见到他时,毫不拘礼,长揖而坐。
但他却不敢与之为敌,也从不言道。
因大宋的祖宗之法,大宋储君势力单薄。
在登基之前,基本就是个吉祥物,与大唐储君相比,简直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
“三弟,你太猖狂了!论斗法,你能比得过林灵素?他若说你几句坏话,你的盛宠恐怕也就没几日了!”
……
入夜,郓王府。
东北角马厩旁的一处耳房内。
床铺不大,却甚是整洁干净。
石望坡坐在床边,见到了他的室友,马夫老陈头。
老陈头,名为陈皮,五十岁出头,微微胖,乃是郓王妃曹薇出嫁时从曹府跟过来的老车夫。
此人脾气甚好,外加有着一手好驾术,乃是曹薇出门时的御用车夫。
今日,他出去置办物品,刚刚归来。
石望坡的这张床是刚从外面搬进来的。
毕竟占了别人的屋子,石望坡看到老陈头后,连忙起身拱手。
“在下石望坡,以为人代书为生,因事可能需要在此处叨扰数日,麻烦啦!”
老陈头笑呵呵地走到石望坡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
“老石,是吧!小四九已经将你的情况告诉我了,安心住下就行。”
“我就喜欢你这种硬骨头的人,我也想骂那群道士,但嘴里没词,要不你教我两句,郓王殿下说了,准许你在府内畅所欲言,想骂谁就骂谁!”
听到此话,石望坡将衣袖一挽,彻底打开了自己的话匣子。
他最缺的就是拥有一位同样恨道的倾听者。
他也准备好好练一练,待机会到来,定要骂个痛快!
……
翌日。
郓王赵楷脚踹林灵素弟子的消息在汴京城彻底传开。
此事可大可小。
若朝大处讲,郓王赵楷有反道之嫌,是在质疑皇帝赵佶的主张,乃子议父,是为大不孝。
若朝小处讲,郓王赵楷严格遵循皇城司章程做事,除了踹人有所粗鲁外,并无大过失。
放在往常,御史言官们早就纷纷上奏,各抒己见了。
但现在,在蔡京的干预下,台谏官们早已变成争权夺势的工具,都是知晓宰执之意后,才会上书。
与赵楷预计一致的是——
民间街头,茶馆酒楼,夸赞声一片,全都认为赵楷执法如山,并无过错。
这得益于赵楷命人将此事的细节传了出去,也得益于这群道士早就不得民心。
林灵素弟子方凌干预皇城司公务在先,意欲杀人,还威胁当朝皇子。
怎么看,怎么论,怎么讲,都是僭越!都是违法!
百姓的话语非常实在。
“这事儿就算是玉皇大帝与太上老君来评判,那也不可能是郓王殿下的错啊!”
赵佶自封玉皇大帝长子,林灵素自称太上老君转世,百姓显然是在借此讽刺神霄说。
汴京城的书生都甚聪明。
他们不敢直骂道士乱国,但却可以夸赞郓王刚正不阿,执法如山。
夸郓王,就是对道士乱国的反抗。
很快。
朝堂的士大夫官员们也有了动静,纷纷上奏,夸赞赵楷严遵法令,并言方凌仗势枉法。
这些人,大多都不是为了正义,也不是为了赵楷。
而是林灵素之势越来越大。
他们若再不反抗,日后可能只有变成林灵素麾下的信徒,才能延续仕途了。
……
近午时。
垂拱殿的御案上便摆满了奏疏,全是夸郓王而斥方凌的。
皇帝赵佶翻阅着这些奏疏,心中如明镜一般。
他知这些官员是为了制衡林灵素。
赵佶想了想,朝着一旁的老宦官杨戬说道:“此事,是楷儿任性了一些,以后注意就行了!”
杨戬瞬间会意,命两边内侍将御案上的奏疏全部撤掉。
莫看此话轻飘飘的。
从赵佶嘴里说出后,此事就算了结了。
此话已将此事定性为:郓王任性,道家人无过错。
只要杨戬将此话传出,朝堂官员便不会再议论此事,而民间的舆论也会很快消失。
至于辱道的石望坡,赵佶根本没想到这个人。
……
半个时辰后,赵佶的话语传到了赵楷耳中。
面对赵佶未惩方凌,赵楷并不感到意外。
赵佶再宠他。
他的份量也抵不上赵佶手中至高无上的皇权,而林灵素是神化皇权的最佳人选。
林灵素知晓赵佶此话后,一反常态,命人打了方凌二十杖。
此举可看出,林灵素不愿与赵楷为敌。
……
东宫太子府,书房内。
太子赵桓与他的属官耿南仲都是一脸郁闷。
他们本以为赵楷会受罚,没想到官家用“任性”二字就将此事掀过去了。
令他们更难以接受的是,城内百姓、朝堂官员全都在夸赞郓王,有人竟然还高呼:贤王。
这让赵桓有些难以接受。
他这些日子认真办差,外加花钱雇佣小报积累的勤勉之薄名,与赵楷一脚得来的名声简直就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