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这银子,万万不敢截留(求收藏求追读)
既然是郎有情妾有意,一切就变得水到渠成了起来。
薛姨妈看着欲语还羞的英莲,伸手将她拉到了贾放的跟前。
下一刻,这位薛家的主母将英莲交到了贾放的手中,神情变得很是郑重其事。
“英莲这丫头身世可怜,从今往后你可要怜惜她些,若是她有哪里做得不好的,弟弟包含些就是了,左右是我这些日子没把她调教好,你也别怪姐姐我。”
贾放一听这话,连忙接过话头道:“姐姐这么说那就是折煞我了,英莲姑娘如同画里走出来的人儿,岂有不好的地方。”
薛姨妈闻言,笑了笑道:“既然如此,那这事就这么定了,英莲,你就先下去熟悉熟悉这府里的情况吧。”
英莲听了这话,轻声回应道:“是。”
话音落下,她便莲步轻移离开了当场。
下一秒,书房之中就只剩下贾放和薛姨妈两个人了。
摇曳的灯火下,薛姨妈眸光闪动的看了看房间内的摆设,随后缓缓开口道:“我今儿个过来,其实还有件事要弟弟帮忙。”
贾放闻言,看着薛姨妈道:“姐姐有什么事尽管开口就是,你我也不是外人,无需客套。”
薛姨妈见状,伸手从腰间掏出一叠银票,眸光闪动的看着贾放道:“薛家也收到了县衙的公文,姐姐知道这是织造局给你出难题了,姐姐别的帮不上忙,只能为你做这些了。”
贾放一看这情形,一时间也不知道如何回应了。
这哪里是让自己帮她的忙啊,眼前这位纯粹是帮自己分忧解难啊。
念及此处,他看着薛姨妈道:“姐姐这么说那就是在怪我了,这分明是你在帮我,怎么说成是让我帮忙呢?”
薛姨妈闻言,将银子塞给他道:“这银子我是出了,不过,从今往后薛家在金陵这边的生意还得靠弟弟帮我盯着些,不日我将会带女儿宝钗和他哥哥去京里一趟,这边没人照应,我这心里头也有些不放心,虽然留了个管家在,但弟弟若是能帮忙照拂一二,做姐姐的自然是感激不尽。”
贾放听罢这番话,总算是弄明白了眼前这个女人的意思。
敢情是她要去京城,又害怕薛家在金陵的生意被人搅和,所以让自己以官府的身份帮衬着些。
这事情不是什么难事,更何况维护一方安宁乃是官府的职责所在。
只是,薛家这个时候去京城是不是早了些?
按照惯例,宫里选秀的事,应该是来年春天进行才对。
这么早就带着薛宝钗去京城打点,看样子薛家对这件事还是极为看重的。
想着这些,贾放神色依旧保持着平静。
只不过,他的内心之中已经不由自主的涌起一阵黯然。
薛宝钗那样的姑娘,无疑是大多数男人的梦中情人。
模样,性格,家世都没什么可以挑剔的。
可是现在,这样的一个女子却要进京去选秀了。
按照原著的话,虽然最终选秀的结果不尽如人意,甚至连资格都没了,但是此时此刻听闻对方要入京,贾放的心里还是感觉有些失落。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的话,那就是虽未谋面,但却神交已久。
而现如今这神交已久之人,却要去远方了。
不过,自己现如今只是区区一个七品知县,很显然在薛家人的眼里是配不上他们的掌上明珠的。
这一刻,贾放感觉自己对升迁的渴望从未如此迫切过。
或许是他久久没有回应的缘故,薛姨妈复又开口了。
“是姐姐的这个请求有些过分了吗?”
直至此时,贾放才回过神来。
下一刻,他连忙接过对方的话头道:“没有,夫人的这个要求很合理,守护一方安宁本就是我的职责所在,即便你不说我也会那么去做的。”
薛姨妈闻言,轻轻点了点头道:“既是如此,那我就放心了,哦,对了,好弟弟你怎么又喊我夫人了?”
贾放见状,未置可否的笑了笑,心里却在想着一件事。
若你是姐姐,那么我又该如何称呼薛宝钗呢?
只不过,这件事他也只是在心里想想而已。
在他看来,自己与薛宝钗之间还隔着很远的距离。
或许,这辈子都无法企及。
当然,这并不代表着贾放已经认命。
都已经走到现如今这一步了,有些事总要努力一把才行。
纵然最后失败了,那也不枉在这世间走一遭。
薛姨妈或许是看出了贾放的心不在焉,也没有做过多的停留。
只是叮嘱他要好好待英莲,便告辞了。
待这位薛家的主母离开,贾放颓然的坐在了椅子上。
这一夜,他想了很多。
甚至,他已经动了要弃文从武的心思。
但是,思来想去,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继续隐藏自己的武力。
几日之后,贾放按照期限将购买织机所需的银票送到了江宁织造署。
其实,按照市价来算,即便薛家不出钱,购买一百张织机的银子也已经够了。
偏偏薛家的出手也是不俗,居然拿出了三千两银子。
不过,对于这笔钱贾放自己并没有截留,也没有放在县衙的账上,而是一起交给了织造署。
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他的心里一直有种预感,织造局要的这笔银子并不像那位刘公公说的那么简单,这里头应该有着某种不为人知的内幕。
按照常理来说,宫里既然要增加丝绸的产量,自然会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织机的事情是断然不会不考虑的。
这么仓促的要筹银子买织机,本身就有些奇怪。
除此之外,丝绸这东西可不比别的。
除了宫里自己用的之外,只会赏赐给王侯。
而这些,除非遇上特殊的事情,一般情况下都是有定数的。
这一次,仅江宁织造署就要增加五万匹丝绸,那么杭州跟苏州织造署是不是也有同样的任务。
如果有的话,估摸着也不会少于这个数。
所以说,一下子要增加十五万匹丝绸的内供,这事本身就透着不合理。
要知道,大明朝整个织造局一年解送宫里的丝绸也不过十几万匹。
这么一想,贾放愈发觉得这事透着诡异。
所以说,在他看来,这些银子最终的去向可能并非表面上那么简单。
这样的银子,只要是稍微有些脑子的人,就不敢截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