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坐滑竿儿(2)
我从来没坐过这么舒服的东西,连儿时最好的电动摇摇车,以及玩过的各种大小秋天,都没法跟它相比。
我非常佩服抬滑竿儿的人,他们之间的配合简直达到了完美无暇的程度。他们两人的每一步,似乎都跨得大小一样,左右脚都换得恰到好处,不高不低,不轻不重,不急不徐,整体感觉像是一人在扛着滑杆儿。
他们脚下始终在正常地走着,而腰杆以上的身子却始终直挺着,换肩时也不停步,让你感觉不出来有什么变化。前面的人走快或走慢,上下坡和拐弯或要歇息等,可能会通过滑竿和肩膀让后面的人随时感知和自然调整,从而两人的脚步始终踏在一个点子上,让滑竿儿一直保持平稳。
也许他们的四条腿,相当于一匹马的四条腿。所以不管道路多么陡峭狭窄,他们照样让你如在平路上一样稳当。滑竿儿的上下颠簸非常有规律,走一步,晃一下,高低幅度,快慢节奏,丝毫不变不乱。我坐在上面,随着滑竿儿的弹性上下起伏,望着四周的山石树木,流水花草,犹如仙境,怡然自得,无比惬意。
最有趣的是,抬滑竿儿的人,走在特殊地段时,前后之间那种和谐的应答声,像唱山歌似的。
在一个特别陡峭的坡道上,前面抬滑竿儿的大声喊道“步——步——高——”,后面的人马上应声道“踏——稳——脚——”,前面的又喊“高——高——高——”,后面就改喊成“脚——脚——脚——”……
不知是故意,还是出于自然,前面人的声音较尖细,像女声,后面的较粗壮,像男声,搭配起来真像是两人在对唱民歌。至于下陡坡时,前面的为了提醒后面的注意,就喊“遛遛坡!”,后面的则应答“慢慢梭!”,然后又是“坡坡坡”和“梭梭梭”的前呼后应。而在遇到路上两边都有人时,前后的呼应则变成“两边有!”和“中间走!”,以及“有有有”和“走走走”。
过关岩这段路不算长,有两公里,但陡峭,路窄弯多,还要钻石洞,大部分一边是悬崖绝壁,一边是不见底的深谷,而且头顶不是奇形怪状的石头,就是斜伸出的大树。如果你一人走在这样的路上,绝对时时提心吊胆,步步胆战心惊。
老爸说,抬滑竿儿的人,常年走在蜿蜒崎岖的羊肠小道上,山势险恶,山高林密,云雾缭绕,非常艰苦。他们通过呼应配合行进,同时可以减轻疲劳,而客人坐在上面也不觉害怕和寂寞。
一路上,尤其是在一些弯多林密的地方,总有人在大声吆喝,也总有人随即应和。老爸说这是游人之间需要互相联系照顾,大喝一声,抖擞精神,给自己壮胆,吓走野物,保障路途安全和不迷途。有时遇上生人,高唱一曲,可搭话亲近,拉拉家常,倾诉胸中的苦闷……
听老爸说着这些,我心里便想,这个老爸真不错,不当导游确实有些屈才了。
我后面跟的滑竿儿,坐着个男老外,高大壮实,90多公斤,一个人比我和母亲两人都重。老爸说抬他的是六个人上换着抬的,老外要掏一千五百块钱。
当我们走完过关岩下了滑竿儿时,正好有三位小姐姐也刚好走上来。她们说她们用了45分钟走完了过关岩,我就想,要是让我和母亲走的话,恐怕一个小时也走不完,而且绝对会累成狗。
老爸说:“下次吧,下次你肯定比现在力气大多了,就不用坐滑竿儿了。但你老妈恐怕更应该坐了。”
母亲不服气地说:“小看人,我也不是没爬过山。王顺山,翠华山,华山,我都上去过的。”
老爸说:“那时候是小姐姐呀,腿脚麻利得很呢,咋能和现在比!”
母亲说:“现在身体不更强壮更结实了?”
老爸就笑着说:“好吧,那到时候我一个人坐滑竿儿,你娘儿俩步行。”
母亲娇嗔道:“想得倒美!”然后给老爸后背来了一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