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观影总相宜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父辈活得不容易——读《我与父辈》

从图书馆借了阎连科写的散文集《我与父辈》,断断续续完成对本书的阅读,不妨谈谈自己的读后感。

该书扉页附有作家简介和照片。从照片来看,我觉得他哪里像个作家?长得憨厚老实,更像耕田犁地的老农,或者就是我的邻家大叔。他的朴实无华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的心理距离,就像莫言一样,其貌不扬,腹内文章锦绣,看来以貌取人一不小心就会造成误判。

对阎连科的了解不太多,只知道他是某知名大学教授,也是著名作家,创作了不少作品、他的创作风格习惯于将现实寓于荒诞,故事情节出奇制胜,让人印象深刻,在苦笑之后对社会或人生多了几许感悟。据说,他的一些作品偏离主旋律,一再被禁,或者最终面世也是删减内容,面目全非。但是,凭独特的叙述方式他多次获奖,甚至获得久负盛名的“卡夫卡小说奖”。

我案头的这本叫做《我与父辈》的散文集,作家通过讲述家族故事,本着来自心与土地的非虚构写作,文字如同他的容貌一样朴实、率真,我几乎一口气读完,并感动于文字中饱含的家族亲情。当读到一些细节时,眼角不由湿润,我觉得迄今为止通过读书让我产生共鸣者,委实不多。由此我更加敬佩阎连科的不凡才华和叙述方式。

也许同样出身农家,也是来自于多子女家庭,而且家境困顿使我和他天然形成一种亲切感,书中讲述的农家子弟面对困厄时自发抗争、隐忍让我感同身受,因此他挨打时我觉得自己身上也隐隐作痛,他茫然无助时,我也是颓然四顾。

这部散文集的结构不复杂,共分四个部分,先后讲述了作家本人,父亲,大伯父以及四叔的生存故事。每个人的故事结成文字,分作片段若干,不过各个片段之间存在次序上的联系。

第一部分是作家本人的成长经历,从进入小学时的争强好胜,到高考后的无奈败北,写的云淡风轻,但是生活的困顿也隐在其中,只是他没有渲染,而是用生活中的美好一面将其遮掩过去。高考不第,遂入军旅,由此也成就了一位卓绝的作家。

第二部分叙述的是父亲生存故事。作为家中顶梁柱,父亲里里外外撑起整个家庭,苦涩的生活并没有让他屈服。他为人善良,容不得子女的偷盗行为,当怀疑子女偷人财物,于是动用农村家长常用的管教方式,就是体罚。作家文中叙述到,他被怀疑偷了别人的钱,被父亲责罚,被打的满脸是血。毕竟他没有偷,性格又倔,于是父亲的鞋底更是劈头盖脸袭来,直到打晕过去。晚上,父亲在床边几近哀求问孩子,“到底是不是你偷的?”说明父亲下手太重,又觉得冤枉了孩子,但也希望能问出钱的下落,内心矛盾、后悔交织在一起,痛苦万分。这些描写很有画面感,也很传神,我的眼前顿时出现一位严父的高大形象。父亲就这么当牛做马,拉扯着子女长大,但是哮喘病发作,不到花甲就匆忙辞世。父亲的死让作家悔恨不已,锥心记忆在文中体现鲜明:一方面作家认为是中越战争消息传来,他要奔赴战场,吉凶未卜,父亲处于牵挂,惊恐之余哮喘病复发,让父亲成了短寿之人。另一方面,作家处于吝啬还是别的什么考虑,没有满足父亲生前看一场电影的愿望,当时只需10元钱,他却犹犹豫豫没有找人播放,直到慈父西去,他追悔莫及。在呼天抢地之间,子欲养亲已不待,徒增绵绵遗憾。

第三部分是关于大伯的故事。大伯其人,也是作家着墨最多的。大伯一家也是多子女,生活无着,自然也不容易。他农闲之余,外出做点针头线脑的小生意补贴家用,尽管济不了多少事,但是在与生活的对抗中,总算舒缓一些压力。伯父心善,关爱后辈,每次外出归来,手中总会拿出水果糖或糖豆分给孩子们,因此孩子们对他每次回家翘首以待,这些已经成为抹不去的温暖记忆。伯父对待别人家的孩子厚道,但对自己家的孩子却显得刻薄,每次糖果分发一空,自己的孩子却没有了口福,只能远远望着别人,眼馋地看着别人品味甘甜。伯父非圣人,能在那么困顿的年代,先人后己,这一风范不是常人能及。为了张罗子女婚事,他不畏严冬,上山运送盖房子的石头。由于交通不畅,每次来回都要经过结冰的河流,肩扛或推拉石头的情景,真是遭罪。为了生活体面,有尊严,他拼命建成娶亲的新房,即使困难再大也设法克服。对于大伯的缺陷,作家也没有回避。农村生活单调、乏味,使得大伯染上赌博的恶习,一旦赌瘾发作,他不顾一家人的死活,欠下累累债务。为了还清债务,不得不和子女一起度过冰河,搬运石头,获得微不足道的报酬。而后,好了伤疤忘了疼,他又赌博又输,后来羞愧之下,服毒自尽,万幸的是经过抢救,生命继续延续。劫后余生,他最终心态平和,文中以他的语气叙述和死亡相伴的生存观,我觉得很有道理。

第四部分的故事和四叔有关。四叔的生存状态很有代表性,他漂泊在城市,根植于乡村,类似奥尼尔笔下的毛猿(Hairy Ape),找不到归属感。因为,在农民眼中,他是城里人,自然享福;可是在城里人眼中,他属于“一头沉”,老婆孩子都不在身边,也难以融入城市生活。他在新乡水泥厂当工人,尽管属于国家编制,吃的是“商品粮”,可是这一工种不受人待见的。找个城里人结婚,人家嫌这份工作又累又苦,自然不会愿意,于是结婚就成了高不成、低不就。最后,只能找个农村老婆,夫妻只能长期两地分居着,他认为“真的成了‘一头沉’还不如彻底在家种地算了。及至子女接班,四叔不能继续驻留城市,只好回到乡下,他的身份更加尴尬起来。多年的城市生活,让他不熟悉农家田间操作,和别人没有共同话题,于是显得寂寞而落魄。这种精神状态下,他习惯于酗酒和赌博,每次喝醉参赌,都被人串通骗走不少钱。从四叔身上,我仿佛看到我村那些退休老干部回乡之后的生活,是的,他们和四叔很像,也是无奈将日子捱过。

读完这本书,我从阎连科的文字中深受鼓舞,也不觉生活的乏味和困倦。一方面,我赞同书中说的,“谁活着都不容易”。这一朴素的生存观让我看到作家成长背后,一条蜿蜒曲折的长路望不见尽头。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少不了长辈们的期待和呵护,他们参与了我们生命成长过程,也见证这我们的成功和失败,每个人心中怀有感恩,不忘初心,这才是我们应该遵循的朴素的人生信条。另一方面,我从作家自身的生存经验中,我体会到真实写作的魅力。不必做作,不必虚构,我写我心,这样的文字更加传神,也更加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