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买粮回家
......
吃饱后,李安再次来到巷子。
他这次要买“粮票”。
按理说,这种票据是不允许私下流通的。
但总有人缺钱或者其它原因,私下偷偷拿着粮票换钱。
粮票有地方的粮票和全国粮票2种。
一般而言,1斤的地方粮票要1角钱左右,1斤的全国粮票要1角5分钱左右。
李安在巷子逛了一圈。
一裹着严严实实的汉子,小心翼翼的上来询问:
“小同志,是要买粮票嘛?”
李安点点头。
汉子压低声音:
“跟我来。”
汉子左顾右盼的往旁边的巷子里钻。
李安留了一个心眼,小心翼翼的跟在后面,跟汉子保持距离。
等走进里面20米左右,李安停住:
“兄弟,咱们就在这里看看。”
汉子凑过来:
“要多少?”
李安回答:
“我们这里的粮票,要20斤。”
汉子说道:
“1斤1毛5,20斤3块。一手拿钱,一手交货。”
李安摇摇头:
“贵了,20斤2块钱。”
汉子不安的打量四周,害怕突然有带红袖章的人过来:
“亏本卖你,20斤粮票2块5。”
经过一番拉扯,李安用3块4买下了32斤的粮票。
钱货两清后,汉子急匆匆的逃离这里。
李安本来是想买20斤的,但是这汉子身上有多的,便一起买了。
他拿着票来到粮站,按粗细粮买了8斤白面和12斤玉米面。
这些粮食,他要带回家,改善一下家里的伙食。
余下的粮票,他准备回学校后,再换面粉,拿到学校当伙食。
......
东西都买好后,李安再次来到高老师宿舍。
在门外,李安听到了有细微的笑声传来:
“看样子高老师和黄编辑聊的很开心。”
李安轻轻敲门。
“咔叽!”一声,门打开。
高文海见到是李安,不解的问道:
“李安,你怎么还没回去。”
李安把2个纸袋递给高老师:
“高老师,请你和黄编辑吃烧饼。”
高老师一楞,随即接过烧饼:
“我收下了,快回去吧!等天黑,路不好走。”
李安礼貌的拜别高老师:
“高老师,再见。”
高文海笑骂:
“别婆婆妈妈了,赶紧回去。”
他看这小子越来越顺眼了,不仅文章写的好,也懂得知恩图报。
高老师拿着烧饼进屋,向黄杨炫耀起来:
“看到这烧饼没?
“我学生李安送来的,这小子人小鬼大,还知道给我们送烧饼吃。”
黄杨酸溜溜的说道:
“知道了,你教出一个好学生。”
......
李安用绳子把装东西的袋子绑在自行车的后座,然后踩着自行车出发。
县立一中离小河村有四五十里路。
以往,李安要步行半天才能到家。
现在骑着自行车,李安估计用不到1个半小时,他就能骑回家里。
从一中出来是一段平整的水泥路。
县区外面就是坑坑洼洼的泥路。
李安高估了自己的自行车技术,这路实在难骑,颠的他屁股疼。
有一段陡坡,他推了10几分钟,才推上去。
......
跟李安同村的另外2名同学,周志文和吴秀都是有自行车的。
在李安还在路上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到了村口。
周志文的父亲--周富堂恰好在村口带着村民执行上级的“农业学大寨”计划。
他们要把村口的一大块坡地,全都开垦成农田。
这可是大工程。
为此,小河村书记吴顺利和周富堂整合一村的劳力来干这个活。
当然,与此同时,村里现有的农田也不能落下耕种。
这段日子,可把村民们累坏了。
......
周富堂看到周志文和吴秀回来,笑呵呵的喊道:
“志文,秀秀,你们回来啦!”
吴秀笑眯眯的问道:
“周叔,我爹呢?”
周富堂回答:
“在家呢。他上午还在念叨你呢。”
吴秀搭讪几句,便骑着自行车,往家里赶。
周富堂欣慰的打量周志文:
“志文,听说你的文章要登报纸了?”
周富堂说这句话的时候,声音很大,巴不得周围的人都听到。
周志文脸色一僵,他的文章其实已经落选。
不过当着这么多人的的面,他绝不能丢人,便说道:
“爹,我文章还要编辑审过,才能上报纸。”
周富堂哪懂的那么多,他只听到“上报纸”,前面那段“要编辑审核过”,就自动忽略了。
在他看来,只要进了屋,迟早要上桌的。
这文章都到报社里去了,上报不就是迟早的事情嘛!
周富堂:
“哈哈哈...”
“不愧是我的好儿子,回去让你娘给你做屯红烧肉吃。”
周志文骄傲的扬起头:
“爹,你早点回来,咱们一起吃。”
随后,他看到地里的李安父亲--李三石。
周志文眼里闪过一丝狠毒,他喊道:
“李叔,你还不知道吧!李安在学校惹出事来了。”
李三石惊慌的跑过来问道:
“李安他咋了?”
周志文悠悠的说道:
“他在课堂上写反动作文,让老师抓住,喊到办公室训话了。”
这句话像是一计锤子砸在李三石胸口。
李三石害怕的退了几步,他想到最坏的结果:
“李安他让人抓起来了吗?”
周志文摇摇头:
“老师算是绕过他,但是后续不知道会怎样。”
周志文说完,就踩着自行车离开了。
......
“学校把李安抓起来”的消息,一下子就在村里传开。
婶子们聚在一起议论:
“我就说,李三石家的娃,不是读书的料。现在书没读好,学校把人抓起来了。”
“就是嘛!我看李家的娃,说不定还要抓去劳改呢!”
“咱们都是穷苦人,做什么读书的梦,要我说,就该老老实实种地。”
“咱们村里三个高中生,李安就是去凑数的。”
汉子们都乐的看李家的笑话。
从前,村里人就不理解,李三石把3个孩子都供到学堂去。
后来,他们看到李平读了初中,还是回来种地,就有些人嘲讽李三石:
“读书有什么用,还不是回来种地。”
现在看李家又出事,嘲讽李三石的人更多了。
李平听到这个谣言后,极力辩解:
“我二弟在学校好好的,怎么可能让学校抓起来。”
村民反驳:
“这话还有假?周志文可是大作家,还会冤枉李安吗?”
“周志文的文章都上报纸了。”
“瞧瞧,周志文这种才是读书人。李安天生就是种地的命。”
李平气的想揍人,但是忍住了。
他想到:
“我二弟,一定不会比周志文差的。”
李平相信自己的弟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