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国家公园建设发展报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甘肃省国家公园发展建设重点领域和措施

(一)甘肃省国家公园发展建设重点领域

(1)完整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永久性保护重要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原真性,使所有的野生动植物得到保护,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持,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2)稳定的资金投入体系:解决未持续稳定投入的问题,确保以财政投入为主的投入机制;解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依赖地方投入的问题,形成以国家投入为主、地方投入为补充的投入机制。

(3)统一高效的管理体系:解决跨部门管理的问题,形成高效统一的管理体系。

(4)完善的科研监测体系:瞄准国家公园自身资源与相关科研项目设置,服务于国家公园保护管理与国际科研平台搭建。

(5)人才保障体系:以中央编制为主,配备负责国家公园的建设和管理的人员,以确保国家公园公益性的实现。

(6)科技服务体系:整合国家公园现有优秀的研究团队和建设团队,建立国家公园研究服务机构,加快国家公园体制研究步伐。

(7)有效的监督体系:构建职能部门相互协作,以及社区居民与公众积极参与的监督体系。

(8)公众参与体系:倡导横向协作,多方参与,完善志愿者服务,使公众在体验国家公园自然之美的同时,培养爱国情怀,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9)特许经营制度:通过特许经营方式,在游憩区适当建立游憩设施,使公众充分享受自然保护的成果。

(二)甘肃省国家公园发展建设措施

1.加强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全力推进生态保护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加大野外巡护和监测工作力度,建立完善自然资源管理责任制,把自然资源管护责任分解落实到站点(中心)人头,落实到山头地块,做到全覆盖管理。以分局保护站(中心)为单位建立野外巡护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日常巡护监测管理,加强对巡护监测信息的收集管理,确保责任落实到位;建设完善野生动物救护体系与自然灾害防控体系,加强野生动物救护、森林和草原防火、地质灾害防治、疫源疫病和有害生物灾害防治工作,有效提升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管理水平;继续实施天保工程等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在园区范围内规划实施一批低质低效林改造、补植补造、水土保持等生态项目,使园区逐步恢复成为适宜大熊猫、雪豹等珍稀濒危动物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

2.厘清甘肃省国家公园资源产权和管理事权

国家公园资源产权制度主要包括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制度、自然资源使用权制度、自然资源经营权制度等。根据《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办法(试行)》,国家公园可作为独立自然资源单元进行登记,因此应对国家公园内的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的所有权统一进行确权登记,通过确权登记明确各类自然资源的种类、面积和所有权性质。在国家公园资源产权制度下,对国家公园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的产权结构进行科学确定,合理分割并保护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等,使不同权属的土地及自然资源边界清晰,相关权责明确。对于国家公园内全民所有的自然资源产权,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或由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分级行使;对于集体所有的自然资源产权,可通过征收、流转、出租、协议等方式进行管理。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下,自然保护地事权划分遵循“分级分类,划分事权,整合机构,明确职责”原则,以明确中央事权与地方事权。

3.加强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

以各分局自然博物馆、各分局公众自然教育中心和特色生态体验区为依托,充分利用优越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挖掘丰厚的历史积淀、独特的人文底蕴,选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内容组织开展特色自然教育活动,开设自然教育课堂,制定自然教育和户外体验教案,针对社区居民、访客、学生等开展自然教育和体验;充分利用野外监测、巡护资料,开展线上自然教育,宣传各个国家公园的保护管理工作。结合野外巡护工作,充分考虑安全需要,探索在指定线路开展巡护体验。加快推进分局解说系统建设,增加设置解说牌,编写解说出版物,规划建设智慧解说系统,通过培训交流建立专业化的解说队伍;在现有的自然教育设施的基础上,逐步改造和完善自然教育展示基地、自然教育解说中心、户外自然教育展示点、自然教育解说小径等设施;规划建设生态体验小区,合理设计体验路径,精心打造体验节点;结合公园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等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生态体验项目,加强生态体验。不断扩大甘肃省国家公园的影响力,创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自然教育活动品牌。

4.开展投融资和特许经营实践探索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的基本原则,主动寻求与企业、社会团体和金融资本合作,为国家公园的保护、建设、发展筹措资金,减轻国家财政负担;结合各分局自身实际,开展自然教育、生态体验以及以推广原生态产品为主的特许经营实践探索,促进国家公园生态产业发展和生态产品品牌开发,研究制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经营活动;严格遵循分区管控要求,在不损害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在一般控制区内依法实行特许经营,合理确定特许经营内容和项目,适度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和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产业,培育国家公园品牌,带动园区及周边区域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5.加强宣传教育和国际交流合作

积极主动发声,提高社会认知度,加强与央视网、新华社等中央主流媒体的战略合作,深度挖掘白水江园区的宣传题材,进一步优化网站、微信栏目设置,提高信息采编质量,丰富网站内容,提升网站影响力,通过深入持久的宣传,提高公众对国家公园的认知度;积极与国内外其他国家公园、第三方机构开展交流与合作,学习优秀的管理经验、保护经验等,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活动,促进自身科研能力的提升;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非政府组织建立合作关系,落实具体合作事项,使其能够为国家公园生态保护、资源管理、社区发展等提供技术支持。

6.推进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

依托实力雄厚的企业或科研单位,加快推进智慧国家公园建设,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制式、统一标准、统一平台、按权限使用的原则,积极整合现有的监测监控设施,加强对已建成监测监控系统的营运管理和维修维护,加强监测监控数据的储存管理、研究分析和开发应用,为日常管理决策提供支持,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7.开展入口社区建设

建设入口社区不仅可以连接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和地方政府,更是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的关键。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应继续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共同做好大熊猫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及自然教育、生态体验小区建设管理,不断完善社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合理利用公园自然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最终形成“点上聚居、线上旅游、面上保护”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让保护和发展相得益彰。

8.拓展社区共管模式

一方面,引导社区群众参与生态保护,体现社区共管共建成效。分局应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政策,设置生态管护岗位,吸纳当地原住民担任生态管护员,参与建设国家公园,为公园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撑;对管护岗位人员进行专业技术能力培训,使其承担动植物保护、巡护监测、自然灾害预警等综合职责;建立原住民生态保护业绩与收入挂钩机制;社区共管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社区发展管理会议,为社区发展出谋划策,鼓励社区群众深度参与保护管理工作,真正让国家公园的自然资源持续地服务于社区发展建设,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社区的和谐发展。另一方面,促进绿色产业升级,建设服务型社区。下一步,分局将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开展社区支援与扶持项目,依托当地社区的资源优势,重点发展低消耗、更符合生态规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鼓励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林产业,推进国家公园绿色品牌认证,拓宽特色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帮助社区改善经济状况,助力乡村振兴、服务群众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