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鲁迅有关人物像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病殁淞沪抗战的王有德

王有德(1897—1932),字叔邻,又作茹苓,云南阿迷(今砚山县平远镇红果树村)人。有人说他是彝族。我国早期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和传播者之一。王有德自幼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小学毕业后考入阿迷县立初级中学(现开远一中),1913年又考入云南省立一中(现昆明一中)读高中。毕业后,家人倾其所有支持他到北京求学。王有德辗转抵京,终于考取北京大学德语系预科,只是身无分文,向校长蔡元培倾诉他渴望求学却又囊中羞涩的苦衷,获得支持,通过勤工俭学解决问题。从此,他一方面努力学习,掌握新知识,以备将来报效祖国;另一方面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接受新思想,与罗章龙等应北大图书馆馆长李大钊邀约到馆进行整理外文图书编目、提要等工作。王有德有幸恳读《唯物史观》等马克思著作。时任北大文科学长的陈独秀又主编《新青年》,他亦深受其影响。王有德喜欢听鲁迅的课,听其讲授“中国小说史略”等,有时登门求教。要求进步、寻求革命真理的王有德,有幸成为我国较早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之一。在伟大的“五四”运动中,王有德发动各校学生上街游行示威,带头冲击赵家楼,从中受到锤炼。他参与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与罗章龙同为研究会书记,他俩先后翻译了《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第一卷)等马克思、恩格斯著作。1921年9月,王有德加入“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在研究、传播马克思学说的同时,王有德与也在北大求学的王德三、王复生(人称云南“三王”)多次深入工矿区,开办工人补习学校,向工人宣传革命思想。他参与编印《工人周刊》,刊用大量工运信息,还亲手撰写稿件,向工人积极宣传。1921年,王有德和邓中夏等组织领导了1000余名长辛店铁路工人参加隆重纪念中国工人阶级的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喊出了“劳工万岁”等口号,并成立长辛店工人俱乐部,促进了中国工运的发展。

1924年,王有德转入北京大学国文系。3月2日,他曾往访鲁迅,《鲁迅日记》有载。毕业后,王有德留校当德语系朱家骅教授的助教。1925年爆发了全国规模的“五卅”运动,他奋起响应声援和支持。王德三等组织新滇社,王有德即加入北京分社,旨在团结旅外的云南进步青年,从事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1926年,王有德随朱家骅南下广州,他即加入新滇社广州分社,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是年底,王有德经人介绍入黄埔军校,开始了他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生涯。他在黄埔军校任上尉编译官,主要负责校刊、教材的翻译和编辑工作。1927年1月,鲁迅应聘到广州中山大学担任教职,王有德与杨伟业即于30日午后看望恩师。鲁迅后来也曾到黄埔军校演讲。

不久,王有德在国民革命军第11军陈铭枢部任营长,随部队由江西九江至南昌,参加八一起义。失败后随蔡廷锴第11军第10师到福建。后来,蔡廷锴、蒋光鼐两师扩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蒋任总指挥,蔡为军长,王有德则历任属下团副、团长和78师上校参谋长。“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得寸进尺,十九路军奉命调至上海驻防。1932年1月28日夜,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日军的猖狂进攻。王有德身先士卒,率部英勇作战一个多月,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而王有德在激烈的淞沪抗战中因劳累过度,在军中病殁,时年仅3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