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坷童年:“这段经历磨炼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
1925年11月18日,广东省汕尾市海丰县海城镇城桥东社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彭士禄出生了。
彼时,海丰农民运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而彭士禄的父亲——彭湃正是这一运动的主要领导人。其母亲蔡素屏,虽说出身当地富商之家,但也一直用行动默默支持着丈夫的工作:她曾卖掉陪嫁的金银首饰,把钱捐出来作为农会的活动经费。
动荡的时局、父母坚定的革命信念,注定了彭士禄的童年是颠沛流离的——
彭士禄出生后没多久,蔡素屏就将他托付给奶妈照顾,自己转而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之中。1928年,海丰农民运动失败。同年9月21日,蔡素屏不幸被捕、英勇就义。
“彭家的人,抓到一个杀一个!一个不留,斩草除根。”不光彭湃,年幼的彭士禄也被敌人纳入了搜捕范围。
彭士禄在自述中曾描述过当时逃难的情景:“3岁时的一个黑夜里,奶妈背着我就逃难了,在黑夜里逃到一个牛洼里去,在牛洼里待了一个晚上,马上又将我转移走……”之后,彭士禄和奶妈又辗转了好几个村庄。
一年后,澎湃在上海龙华被秘密杀害。不到4岁的彭士禄成了孤儿。
为继续躲避敌人的搜捕,1930年,七婶杨华将彭士禄悄悄接到澳门。彭士禄在澳门、香港的祖母和五叔家待了一段时间。1931年,党组织让彭士禄的七叔彭述将其送到广东潮安一带,等待机会前往中央苏区瑞金。
在《难忘的少年时代》中,彭士禄曾这样回忆:“跟着七叔上了岸,步行到庵埠附近一个小村……我们进村后来到一个大房间,里面聚集着二三十人,有带驳壳枪的,有人躺在床铺上,不久,七叔对我说,他要去‘出恭’(上厕所),但一去就没再回来。”
看不到七叔,彭士禄哭了起来,一个房间里的叔叔们哄他,把他带到一户人家里去。因为国民党当局要查户口,七叔离开的这段时间里,彭士禄先后在几十个贫苦百姓家生活过。他吃百家饭、穿百家衣。每到一家还要改名换姓。虽然没有亲人的爱,但彭士禄在那里感受到了老百姓对他的深情厚爱。
在新乡陈村相邻的杨姓小村寄住时,有一天,两个陌生的叔叔给他带来一篮衣服,都是当地百姓为他准备的,有薄的、厚的、长的、短的。第二天,叔叔准备带他去瑞金。但是,当船行至潮安留隍时,敌人拦住他们进行盘查,并带走了两位叔叔。
得知苏区去不成了,红军游击队队长陈永俊把小士禄带回位于潮安县彩塘区的家,交由母亲潘舜贞抚养。在那里,小士禄待了一年,并称潘为姑妈。虽然很穷,但姑妈一家待他如亲人:家里有个鸡蛋都先让彭士禄吃,过年过节有鹅肉,让他吃肉,自己的女儿啃骨头。为了让彭士禄读书受教育,姑妈还和全村村民一起凑钱,把小士禄送去学堂。在那里,他断断续续地念了半年小学。
1933年,由于潮安县委书记陈醒光的背叛,国民党知道了彭士禄的行踪。阴历七月十五日一早,国民党反动派包围了潘舜贞的家,潘舜贞一家和8岁的彭士禄一起被逮捕押送到潮安监狱。
监狱生活异常难挨。在那里,他吃的饭菜里满是沙子、虫子,浑身都是虱子、疥子,晚上睡觉盖的是破麻袋……看到他衣衫破烂,监狱里300多人,一共凑了近10元给他做了一件红格上衣,一条蓝格裤子。
正是穿着这身衣服,彭士禄登上了国民党版的报纸。当时国民党让他站在监狱门口照了一张相,并在《南山剿匪记》和广州《民国日报》上配文:“共匪彭湃之子被我九师捕获。”
后来,他被转押到广州感化院监狱。在那里,他大病了一场,连续发了一个多月的高烧。当时一个红军哥哥跑上跑下地照顾,才让他慢慢好了起来。病好后,彭士禄落下了后遗症。一直到晚年,只要感冒发烧,彭士禄的双腿就会好几天不能动弹。
看到彭士禄没“造反”,国民党反动派当局对其进行了遣散。两年多的监狱生活终于结束了,凭着记忆,小士禄回到姑妈家,却发现姐姐不在家,姑妈还在坐牢。没办法,他只好跟着隔壁婶娘沿着铁道流浪,乞讨度日。
然而,监狱生活并没有结束,一段时间后彭士禄再度被捕,又被关进潮安监狱。为了营救他,地下党组织安排其祖母周凤通过彭湃的战友陈卓凡将其营救出狱。
1936年夏,12岁的彭士禄和祖母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从汕头辗转到香港。一到香港,周凤就想方设法让彭士禄进入圣约瑟英文书院的小学二年级读书,全英文教学。
苦难是人生的试金石。动荡的时局、亲人的牺牲、苦难的经历,深深影响着彭士禄,也造就了他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他逐渐意识到,自己有更加重要的使命——救国、救家、救百姓。
1939年,抗日救亡运动进行得轰轰烈烈。正在读书的彭士禄一横心,与堂弟彭科逃离香港,奔向惠阳平山,加入东江抗日游击队。
到了1940年,周恩来派副官龙飞虎将彭士禄和另外几名烈士子女送到重庆。在重庆八路军办事处,彭士禄第一次见到周恩来和邓颖超。周恩来一见到彭士禄便禁不住激动:“终于把你找到了。你爸爸是我的好朋友!”简单的一句话,多年的苦难浮现眼前,彭士禄泪流满面。到了年底,在周恩来的嘱咐下,彭士禄又被辗转送到延安。
自此,颠沛流离的童年生活结束了。每每回忆起,彭士禄总是饱含深情地说:“坎坷的童年经历,磨炼了我不怕困难艰险的性格。几十位‘母亲’给予我的爱抚,激发了我热爱老百姓的本能。父母亲把家产无私地分配给了农民,直至不惜生命,给了我要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热血。我对人民永远感激,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感到不足以回报他们给予我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