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完善公共课程体系,坚持以实践、问题和素质为导向
第一,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丰富课程内容。
新文科建设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其中大学生公共课程内容的不断创新就是建设的具体实践。大学生公共课程的设置要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成才的要求。比如,增加学生生活工作常识的相关课程,满足学生结束十几年学生生涯后角色转变的需求,提供学生成为社会合格工作者所缺乏的知识,如增加“五险一金”、劳动合同、租房买房等一系列常识类的课程内容。这类知识在我国大学教育体系中一直比较缺乏,但又是学生们毕业后必备的知识。因此在大学公共基础课程中加入这类知识的课程很有必要,同时加强相关教材建设和课程管理也是新文科建设的内容之一。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融入就业指导相关课程。
目前各高校现存的就业指导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如何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课程开设非常必要,但由于该课程的课时比较少,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实操的具体内容就更少,因此,无法满足大学生对就业课程的需求。各高校应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适当增加大学就业指导课程,特别是加入学生期盼的实操指导内容,课程中如果能邀请已经毕业的学长或一些单位的人力资源相关人员进行就业指导,就更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当前各高校学生考研、考公务员积极性倍增,学生对考研、考公务员的指导需求也非常迫切。学校应顺应学生需求,增加关于考研目标学校选择、考公务员资料的搜寻、找工作途径指导等相关内容,让课堂的知识能够实实在在为学生服务,解决现实需求,为学生发展赋能。将课程设置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需求相结合,帮助学生解决毕业就业升学的实际问题。
第三,坚持素质提升导向,改革公共课考核方式。
目前大多数公共基础课考核方式都是最后期末的闭卷考试。闭卷考试的优点是学生通过考试理解背诵相关知识点,掌握的理论知识比较牢固,但是考核方式仅仅只有闭卷考试,会让大学教育偏向于应试教育。新文科建设应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可以采用多元化课程考核方式,实现“平时表现+期中+期末”三个时间段的综合评价,及“理论+社会实践”两种方式的综合考察。除此之外,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因此也应健全学生对课程授课教师的评价体系,实现双向评价,优化师资,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团队素质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