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奥会推动冰雪旅游核心区发展效应及战略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章 冬季奥运会与举办地的关系剖析

第一节 冬奥会与举办地之间的关系

一、与举办地所在国家和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科技、文化发展的关系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为冬奥会,自1924年至2022年一共举办了23届。迄今为止,冬奥会已成为世界上影响力仅次于夏奥会的综合性体育赛事。冬奥会作为国际最大的跨国、跨意识形态的,和平与友谊的国际重大盛会,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城市都以举办一届冬奥会而感到自豪和幸福,争得冬奥会举办权成为各国显示自身国际地位和国际形象的重要标志(1)。冬奥会为举办地所在国家与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同时也为推动世界体育城市建设提供了新机遇。城市通过举办冬奥会给全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得到政府和社会多元化资金的支持,能够为建成世界体育城市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

(一)与举办地所在国家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

冬奥会不仅是全球最具影响力和参与最广泛的冰雪体育的盛宴,也是促进举办国家和城市经济增长的助推器(2)。众所周知,每一届冬奥会的举办,在提升举办国家和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的同时,也会大幅拉动举办国家和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纵观冬奥会发展的历史,不少国家在举办冬奥会之后经济发展迎来了大幅提升。这充分说明举办冬奥会所带来的不仅是对举办国家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大幅度推动,还有对国际地位的影响力、国家冰雪旅游产业发展等一系列的后续影响效应。由此可见,冬奥会对举办国家和城市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发展经济的新机遇(3)。冬奥会已经成为近30年来推动举办国家和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独特的白色经济现象。冬奥会对举办国家和城市经济的发展会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就目前来讲这种效应存在正负两个方面,需要辩证地加以分析研究。

冬奥会对举办地的经济发展具有一定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增加地方政府收入、促进体育产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就业等方面。例如,卡尔加里冬奥会促进了商业和旅游业的发展,盐湖城冬奥会带动了人们对餐饮行业的消费,由此可见,冬奥会的经济影响具有一定的放大效应,在短时间内会使城市经济增速迅速提升。冬奥会作为城市营销和发展经济的重要国际赛事,可以通过吸引外来投资,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为主办城市创造更大的经济发展空间。

冬奥会对举办地的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包括奥运设施建设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场馆后期使用效率低下及维护成本较高等。例如,2018年平昌冬奥会斥资1.09亿美元建造奥林匹克体育场,在举办开幕式和闭幕式之后却没有被更好地利用,完全失去了其商业价值和再利用价值。同样地,2014年索契冬奥会以550亿美元的总投资成本居于冬奥历史最高,其中90%以上的投入用于建设,是有记录以来公共资金占比最高的一届奥运会,这种现象使得政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维护奥运资源,导致后期维护成本大幅度增高,不仅内耗国家财力,也会阻碍经济发展,逐步发展成国家财政负担。因此,从索契冬奥会和平昌冬奥会可以看出,冬奥会的举办对国家经济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冬奥会对举办地的经济影响是多方面的,同时经济也是提高冬奥会举办水平的重要因素。举办城市投入更多的物力、财力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冬奥会在赛事规模及全球影响力方面也逐步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层次。随着人们对冬奥会期望值日益增高,冬奥会的举办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这种经济带动冬奥的现象已然成为全球未来发展趋势。

(二)与举办地所在国家和城市社会发展的关系

奥运会对举办地的潜在积极影响通常表现为增加城市居民自豪感、促进体育参与、改善城市形象和升级基础设施。例如,卡尔加里冬奥会提高了公众体育健身意识,促使更多居民参与冰雪体育运动;长野冬奥会对居民生活产生了积极影响,增强了国民自信心和自豪感;索契冬奥会期间媒体消费程度显著增加。北京冬奥会对主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这种积极影响分别体现在城市发展、社区发展和社会福利方面(4):一方面提高了城市的国际声誉和知名度;另一方面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荣誉感,拓展了居民的国际视野。冬奥会在中国的北京城区、延庆和张家口不同地域举办,能有效促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与高质量发展,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发展目标的实现。

冬奥会是东道国加强和传播体育运动的有利平台,同时也是培养青少年学习体育和奥林匹克价值观的机会。研究表明,奥运会有助于传播尊重、宽容、公平竞争、身心平衡和追求卓越等价值观。举办奥运会对主办城市和地区具有长期有益的社会后果,包括加强当地传统价值观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感和培养社区归属感。冬奥会活动的负面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资源浪费、恶性群体性事件发生、活动期间给居民带来不便等。在当今世界背景下,冬奥会的举办水准正在逐步提高,种现象会加剧举办城市之间的竞争,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建造规模过大的工厂和奥运设施)还是科技方面的研发,形成一种过度建设的社会资源问题,都会增加国家财政的投入,从而会产生对社会的浪费性投资,还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民生问题,比如物价和税收的提高等。再加上后期维护成本过高,无法与长期的城市规划政策相协调,也无法满足当地居民在文化和休闲设施方面的需求。因此,冬奥会的举办需要对社会影响有更深入的了解,这些影响对于重大体育赛事的规划、管理和后续遗产保护非常重要,同时也确保了利益相关者的支持。之前的研究将奥运会描述为一个由房地产开发商、建筑公司、设备供应商和商业赞助商组成的自给自足的商业圈子,产生的经济效益可能不会延伸到当地社区,居民为此会产生不平衡心理,当地的犯罪率和破坏行为也会有所增加。也有研究表明,与赛事相关的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和城市更新给奥运城市的居民带来了不便,而且奥运城市及其周边的土地和住房租金价格的上涨也给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大的经济负担。

(三)与举办地所在国家和城市生态发展的关系

冰雪运动不仅是关联性强、功能性多(冰上项目和雪上项目)的竞技体育运动项目,而且有利于满足群众多样化的体育文化需求、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提升全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冰雪运动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不仅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对于建设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具有一定意义。

筹办冬奥会有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冬奥会对环境的积极影响包括加快城市环境规划的实施,促进生态环境管理,唤起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现如今,学者们正在逐渐深入研究冬奥会对环境的影响。例如,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将北京冬奥会作为媒介,政府积极构建相关政策,目的在于推动北京北部地区绿色发展及冰雪产业建设,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特别是在资源节约、能源利用和居住环境等方面,冬奥会能够对主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第一,在资源节约方面,鼓励资源和原材料的重复利用;第二,在能源使用方面,鼓励绿色交通方式出行;第三,在居住环境方面,不仅会改善当地的城市景观,还会升级交通网络,改善环境。

冬奥会可能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如土地利用变化、设施建设、交通等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排放到土壤、空气和地下水中,对生活用水和空气造成污染;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等。然而,冬奥会的组织者正在寻求将负面的环境影响最小化,并将积极的环境影响最大化。此外,冬奥会及其设施的设计和建设是提高人们对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认识与水平的一个重要机会。

(四)与举办地所在国家和城市科技发展的关系

2022年北京冬奥会作为国际大型赛事,集聚了全世界的目光,赛事中高科技产品的使用与体验展示了我国的高科技水平。在坚持“简约、安全、精彩”的办赛理念下,冬奥会推动了我国在基础设施、媒体转播、安全保障等方面的新技术研究以及高科技的创新应用。

冬奥会推动基础设施智能化。从北京冬奥会三赛区所有场馆及连接场馆的道路实现5G全覆盖,到冬奥气象预测系统实现“百米级、分钟级”精准气象预报;从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制冰技术铺就“最快冰面”,到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造就了“智慧的馆”;从时速350千米的智能京张高速铁路,到首次掌握符合国际标准的竞技型赛道设计方法与关键技术并成功应用于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首钢滑雪大跳台、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和高山滑雪中心的建设……借势科技奥运东风与基础建设浪潮,“基建”将成为一个具有感知力和不断进化的“生命体”,一个会思考的智慧大脑,一个人机物深度融合的生态系统。

2022年北京冬奥会充分推动利用数字化新媒体技术在赛事转播中优势提高赛事转播服务保障(5)。而且,在开幕式以及部分比赛中提供了8K超高清公共信号,在京张高铁开设媒体车厢,向全球转播冬奥赛事,充分显示了我国在转播技术方面的能力。另外,无人混合采访和远程新闻发布厅应用新模式,自由视角、“子弹时间”视觉新体验等媒体转播方式首次在北京冬奥会使用。媒体转播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多维视角的观赛体验,将有效推动高清视频产业化发展,成为未来体育赛事、剧场演出、演唱会等更多场景的首选技术。从冻伤及颌面创伤移动式智能化诊疗方舱到医疗资源指挥调度系统;从智能感控机器人精准执行环境消杀任务到智慧感知终端实现近距离接触者排查功能;从炒菜机器人到智能体温贴;从食品溯源与安全检测技术到瞩目远程视频会议保障系统;从冬奥会态势感知与运行指挥保障系统到场馆智慧化升级……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5G等先进技术手段,围绕奥运场馆运维管理、设备运行、食品安全、医疗保障、疫情研判和防控等方面全面部署任务,提升大型赛事安全举办的能力。自主研发二氧化碳制冰技术,提高制冰效能,建设绿色低碳样板场馆;全力推进赛区100%清洁电力高可靠供应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围绕“氢能出行”开展制、储、运、加氢全供应链关键技术研发;研发碳纤维、可降解等新材料……这一切尽显2022年冬奥会“绿色”理念。从世界首创500千伏张北柔性直流电网到场馆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制冷技术;从氢能汽车、火炬到生物可降解餐具;从局部山体切削面的生态再造格宾支护体系到石墨烯、聚热棉等制服材料……北京成为奥运历史上第一届全面实现碳中和的奥运会。

此次北京冬奥会共有91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参加。通过部署新型病毒检测系统,大大提高了场馆空气环境监测检测灵敏性。(6)此外,北京冬奥会还为赛事服务保障人员配备了3万余台多体征感知设备,可及时发现并上报相关人员的身体异常情况(7),让赛场“更安全”。北京冬奥会的激情洋溢在赛场,也通过新技术传到千家万户。现代数字技术发展促使观众观看比赛现场沉浸性体验感更强(8)。例如,8K是一种全新的视频分辨率,清晰度是4K的4倍、1080p的16倍,是未来显示技术的主流方向。为了使无法到现场观赛的民众获得“沉浸式”观赛体验,北京市抓住双奥机遇建立全球最大的转播系统,使观众能更近距离领略赛事风采(9)。北京冬奥会是氢能示范应用场景最丰富的一届奥运会,氢能在助力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目标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北京冬奥会手持式火炬“飞扬”,首次采用氢气作为燃料,是世界首套高压储氢火炬,实现了冬奥会历史上火炬的零碳排放。与此同时,氢燃料的特性也保证了火炬能在极寒天气中使用,并可抗风10级,即使在时速100千米的大风中也可以稳定燃烧。氢燃料电池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只排放水,被称为“终极环保车”。在北京、延庆和张家口三大赛区,816辆氢燃料电池汽车作为主运力开展示范运营服务。据了解,在目前投入运营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中,由丰田-福田合作开发的大巴车每百公里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约57.86千克,续航里程达400千米以上。氢燃料电池汽车既实现了零碳排放,又确保续航里程不打折扣。

(五)与举办地所在国家和城市冰雪文化教育发展的关系

冬奥背景下的奥林匹克教育,着重强调冰雪文化对人的体质、精神、品质等的塑造,培养更多热爱冰雪文化的人群。冰雪文化的价值意义只有通过亲身参与才能够感受和获得,具有满足人的消遣、娱乐、自我激励等精神需求的功能。冰雪文化发展也能促进冬奥会事业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冬奥会是主办城市彰显自身价值和取得外部世界认可的良好契机,它可以促进主办城市冰雪文化的发展,对国家冰雪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办城市则可以不断叠加奥林匹克精神,传承并发扬奥林匹克精神,将奥林匹克教育与冰雪运动相融合,开展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冰雪运动,为奥林匹克文化增添更多元素,使冬奥遗产的持续效应扩大化,最终形成对奥林匹克文化的认同。

二、举办冬奥会的遗产丰富而且亟待系统开发

“遗产”一词最早出现在澳大利亚墨尔本1956年奥运会申报文件中,此后一直没有申办国使用“奥运遗产”这个词语,直到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遗产”一词再度被提及,与玛雅文化和当地传承舞蹈有关。随着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不断延续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通过运作一届奥运会成功举办和奥运遗产发展可以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此后,很多国家申奥报告或多或少加入“legacy”一词,主要体现在奥运场馆等有形的奥运遗产以及为体育旅游、体育发展带来影响等无形的资产。1996年奥林匹克诞生100周年,亚特兰大提出将“保留积极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写入办赛使命。2002年国际奥委会在瑞士洛桑举办了国际奥运遗产大会。2023年7月,国际奥委会奥运研究委员会发布有关奥运遗产公告,明确提出了奥运遗产的重要性,提到需要确保奥运会可以给主办方以及当地居民在场馆、基建、经验专业知识方面留下重要遗产。同年,国际奥委会将奥运遗产写入了奥林匹克宪章,将奥运遗产分为有组织的体育运动发展、通过体育助力社会发展、技能人际网络和创新发展、文化和创造的发展、城市发展、环境改善、经济和品牌的价值七个维度,并列为国际奥委会使命和职责的一部分,促进奥运会为主办国家城市留下有意义的遗产。2014年国际奥委会发布《奥林匹克2020议程》,明确了未来奥运会发展的战略路线,涉及奥运遗产多个部分。2018年奥运遗产框架结构建立。至此,各界学者对奥运遗产展开了深入研究。

究竟什么是冬奥遗产?冬奥会留下的遗产存在于方方面面,除了场地、场馆等可视化遗产,还有许多非可视化遗产。北京冬奥会遗产可总结归纳为七个方面:北京冬奥会冰雪文化遗产、北京冬奥会经济遗产、北京冬奥会社会遗产、北京冬奥会环境遗产、北京冬奥会城市发展遗产、北京冬奥会区域发展遗产、北京冬奥会志愿者遗产。有些奥运遗产是由于承办奥运赛事而产生的,比如我国的鸟巢体育馆;有些是因为举办赛事而加速发展的,比如高铁奥运遗产,它给居民、城市地区、奥林匹克运动带来了长期的收益。不难看出,奥运遗产来自对承办奥运会的一个具体的愿景的实施和落地,它包括冰雪运动普及发展、冬奥场馆的利用、科技创新、环境保护、城市更新、区域协同、文化传播、奥林匹克教育、志愿服务、包容性社会建设等方方面面。与此相关的各类具有展示、传承、教育和纪念意义的北京冬奥会实物遗产,未来还将留存在北京奥运博物馆中。由此可以看出,奥运遗产具有一定灵活性,不仅局限于奥运举办地的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奥运遗产还具有一定广泛性,应重视奥运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的一个目标和愿景是通过体育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其中蕴含了为居民和城市创造长期效益的含义。历届奥运会或多或少留下了一些有形和无形的收益,特别是随着奥运会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奥运遗产越来越多地承担起为社会创造更多收益的责任。2015年,体育运动在社会中的作用被联合国承认,强调了它作为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由此我们发现奥林匹克核心使命与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17个项目在多方面高度契合,无论是在奥运举办地还是其他地区,奥运会都是实现奥林匹克愿景的一个主要媒介,也就是通过体育打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所以说要确保奥运可以为我们市民、城市和奥林匹克运动留下遗产,确保可以通过体育项目、公众参与项目和国际奥运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我国社会的发展。这对历届奥运会举办地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出现了关于奥运会高昂举办成本的各种各样的批评,例如,赛德商学院傅以斌教授撰写了一篇文章研究1960年以来的奥运会成本超支问题,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广泛探讨,所以奥委会通过重视奥运遗产的方式,试图改变奥运会超支问题。

冬奥旅游遗产在众多奥运遗产中集聚社会文化经济效应(10)。2017年札幌亚冬会紧张激烈而秩序井然的比赛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札幌是一个冬季运动大赛办赛经验丰富的城市,除在1972年举办过冬奥会之外,此前还举办过两届亚冬会和数量繁多的单项比赛。1972年冬奥会札幌遗产为札幌开展冰雪运动和冰雪旅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2014年索契冬奥会的遗产包括体育场馆、奥运村、冬奥会旅游目的地等。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的遗产包括短道速滑场馆、花样滑冰场馆、冰球场馆以及冰壶场馆。目前,短道速滑场馆计划作为国家代表队选手的训练场地,或是用于试验“元宇宙”的产业基地;花样滑冰竞技场馆的地下可以建造符合国际竞赛规格的游泳馆,举行各种国际比赛;冰球比赛的辅助场馆则分布于各个大学,现在用于大学生们的体育运动。冬奥会的举办极大地带动了举办地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包括社会环境、教育医疗、民生保障等有形和无形遗产,均对于国家和城市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11)

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使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喜欢上了冰雪运动,甚至中国的南方地区也出现了如贵州六盘水梅花山国际滑雪场等网红冰雪场地。为了达成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国家体育总局根据不同区域差异性和优劣势,制定并实施了“南展西扩东进”战略,因地制宜地开展群众性冰雪运动,促进冰雪运动普及和发展,推动冰雪运动四季发展(12)。这些措施使中国冰雪运动从原本局限在东北地区,扩展到了全国各地。报告显示,北方和南方地区冰雪运动的参与人数,分别为1.86亿和1.61亿,差距进一步缩小;全国有12个省份的参与率达到30%以上,其中黑龙江省的冰雪运动参与率全国最高,接近六成;而参与人数方面,地处南方的江苏省与北方的山东省并列第一,达到了0.26亿。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群众参与度上,还表现在专业冰雪运动员的籍贯上,出现了大量非东北籍的运动员。以参加此次北京冬奥会的中国代表团运动员为例,尽管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籍的依然最多,但已经有新疆、内蒙古、山东、江苏、河南等地运动员的身影出现。当然,带动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背后,也会带动国内的消费升级和冰雪经济的发展。